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六個特性"分析,哪一個更高明?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六個特性"分析,哪一個更高明?


三國裡有三位鼎鼎大名的"戰略"大師,分別荀彧、魯肅、諸葛亮。

荀彧的戰略是短期的"碎片戰略"合集,這裡不贅言。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魯肅向孫權獻《榻上策》

魯肅的戰略是《榻上策》,是建安五年,魯肅與孫權第一次見面時,孫權單獨邀請魯肅榻上策飲,並諮詢魯肅時勢,魯肅給出的東吳戰略規劃:

《三國志.周瑜魯肅傳》: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魯肅的戰略概括來說就是以下幾步:

  • 其一,立足江東
  • 其二,奪取荊州
  • 其三,奪取整個長江以南
  • 其四,稱帝

因為這個戰略規劃是在榻上對飲時完成的,因此又稱《榻上策》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諸葛亮向劉備獻《隆中對》

建安12年,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臥龍諸葛亮,諸葛亮也沒辜負劉備跑了三趟,給迷茫中的劉備指明瞭出路,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具體戰略步驟就是:

  • 第一步,取荊州立足
  • 第二步,奪益州壯大
  • 第三步,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消滅曹操

由於《榻上策》《隆中對》都是系統地闡述了所在軍事集團的未來發展戰略規劃,因而也成為《三國志》中最有名的兩大戰略。

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到底哪一個更高明呢?我們用今天戰略管理的"六大特性",即全局性、長遠性、可行性、穩定性、風險性、系統性

來分析一下。

一、全局性對比,《隆中對》佔優

"全局性"是指戰略規劃制訂的戰略目標是從全局、總體方面考慮,制訂的規劃屬於綱領性文件,具有全面性、權威性和普遍性特點。

《榻上策》對全局形勢進行了判斷,提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趨勢性結論:漢室不可復興!並對曹操的勢力作出了一個判斷性結論:曹操不可卒除!這兩點判斷是全局性的、體現了魯肅的洞察力非常敏銳。

但魯肅對當時天下各諸侯的分析比較少,除了確認曹操的強大外,對曹操、袁紹(袁紹當時還沒死)、劉表、劉璋、馬騰、遼東公孫氏等都沒有分析,只是提出讓孫權攻打黃祖、劉表,並佔領長江流域。這方面的全局分析比較模糊。

《隆中對》沒有說漢室不可復興,相反卻給出了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方略。諸葛亮從全局性視角,分析了天下的幾大諸侯的特點:

  • 其一,曹操既得天時,又有人謀,還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不可爭鋒;
  • 其二,孫權已歷三世,根基已經很堅實了,又得長江地利,國險民附,也不可以圖謀;
  • 其三,劉表坐擁荊州卻不能守,這個可以奪;
  • 其四,劉璋和張魯都在益州,但是分裂狀態,劉璋闇弱,不能會人,這個也可以奪取。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隆中對》時天下形勢圖

相比較而言,諸葛亮的全局視野比魯肅寬闊。既看到了天下大勢,也看到了劉備的機會,更看清了天下諸侯的強弱,為劉備指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攻擊目標",其提出的三步走方針更是劉備後來的綱領性方針。

因此,從全局角度來看,《隆中對》更高一籌。

二、長遠性對比,《隆中對》制訂了明晰的統一全國方略,《榻上策》很含糊

戰略分為短期戰略、中期戰略、長期戰略。短期戰略一般1-3年左右,中期戰略一般是五年以上,長期戰略一般要10年以上。荀彧給曹操制訂的戰略基本都是短期的。

《榻上策》是一個長期戰略,既有眼前的利用北方多事之秋、立足於江東這樣的短期戰略;也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這樣的中期戰略;更有立國稱帝、徐圖天下的長遠戰略。但是魯肅的"建號稱帝"是指在控制整個長江流域就可以了,對如何"圖天下"並沒有明確方略。通俗地說,就是等到控制長江流域,先稱帝,後面怎麼辦,到時再研究。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隆中對最終戰略路線圖

《隆中對》也是一個長期戰略,戰略規劃中既有短期的佔領荊州目標,也有中期的奪取益州目標,更有長期的從荊州、益州兩路北伐、會師洛陽的目標。《隆中對》是一個非常清晰的"從無到有"、從"有"到"100%有"的戰略規劃,其清晰度遠勝《榻上策》。

因此,從長遠視角來看,《隆中對》比《榻上策》更明晰。

三、可行性對比,《榻上策》實施難度比《隆中對》小得多

戰略規劃必須符合現實,能落地,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看著美好,實施不了也白搭。

《榻上策》的可行性還是比較高的,原因是:

  • 首先,短期目標,立足東吳成鼎足之勢,建安五年時已經實現。孫策死前,就已經打下了江東六郡,孫權直接繼承,江東士族及民眾也逐步認可孫氏政權。
  • 其次,中期目標,進攻黃祖劉表,也能實現。荊州與東吳本來勢均力敵,但劉表失去進取之心,坐觀天下,人才不能用,老將逐步凋零,逐漸顯示出頹勢。而東吳不斷有賢才加盟,既有周瑜、程普、黃蓋、張昭、張紘等人坐鎮,又有魯肅、諸葛瑾等新人陸續加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蓬勃新氣象。彼衰我盛,打敗劉表完全有可能。
  • 其三,魯肅指出了短中期目標能實施的前提條件。
    即"北方誠多務也",也就是北方事情多,建安五年曹操正在官渡與袁紹對峙,不管誰勝誰負,統一北方不會一蹴而就,這就為孫權打敗黃祖劉表爭取了時間。
  • 其四,如果能打敗劉表,不管益州是否打下,孫權都可以稱帝。暫時和曹操的北方形成類似後來的南北朝格局。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孫權稱帝時也就是佔有揚州、荊州、交州

魯肅的這個戰略規劃,孫權後來基本做到了,但耗時有點長,從建安五年到曹操平定北方的建安13年,長達7年多的時間,孫權只殺了黃祖,佔了江夏半個郡,荊州主體還在劉表手裡。而拿下荊州主體則到了建安25年,整整過去了20年才實現中期目標。

《隆中對》的可行性與《榻上策》相比,難度要大一點,但依然具有可行性:

  • 首先,劉備的起點雖然太低,但是人和可以彌補。建安12年《隆中對》出臺時,孫權依然佔據江東六郡,已經"國險而附",劉備卻只有一座新野小縣,兵力只不過幾千部曲。劉表依然龐大。但劉備在荊州已經有七年時間了,廣泛結交荊州人士,荊州歸附劉備的人不少,這個只要運用得好,可以轉化為劉備的力量。
  • 其次,諸葛亮的加盟爭取了部分世族的支持。荊州一共有五大世族,即龐、黃、蒯、習、蔡家。諸葛亮娶了黃月英,黃家肯定是支持這個女婿的。諸葛亮二姐嫁了龐家的龐山民,龐家也會支持諸葛亮的。支持劉表的就是蔡家、蒯家。有龐家、黃家支持,再能爭取到習家,那麼劉備可以和劉表一拼。
  • 其三,劉表兩個兒子不和,劉備完全可以分化瓦解。長子劉琦和諸葛亮關係好,可以聯合對付劉琮。
  • 其四,劉備可以通過支持劉琦作為代理人,自己在幕後控制荊州。這個完全是可行的,因為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劉琦繼位是名正言順的。只要劉備能扶劉琦繼位,同樣會讓荊州大部分人歸心。
  • 其五,拿下荊州後,以荊州為基地,利用益州內部本土士族及東州士族的矛盾,打下益州完全有可能
  • 其六,拿下益州後,打張魯問題不大。張魯實力本來就是比較弱的,人才又嚴重缺乏。
  • 其七,打下益州後,只要聯合好孫權,兩路北伐是可行的。前提是人才貯備要足夠多。

從可行性對比來看,由於劉備的起點多,相對孫權來說,實施難度要大一點,主要看孫權和劉備實施戰略的決心。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劉備進位漢中王,《隆中對》第二步艱難實現

從實踐結果來看,孫權和劉備都耽誤了不少時間,孫權浪費了曹操平定北方騰出的七八年左右時間也沒打下荊州。劉備死要面子活受罪,總是不忍奪同宗基業,結果等曹操騰出手來,拱手將荊州讓給曹操,後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又重新奪回,不僅浪費了時間,還留下了"借荊州"的後遺症。

綜合對比來看,《榻下對》更容易實施,《隆中對》實施難度較大。

四、穩定性對比,《榻上策》和《隆中對》都差不多

戰略一旦制訂後,沒有重大內外部環境變化,都應該保持穩定,堅持實施和推進,避免經常變化,導致組織的執行人員無所適從。

《榻上策》雖然孫權當時表態魯肅的戰略做不到,但是江東集團後來一直是按照魯肅的戰略逐步推進和實施的,沒有偏離這一戰略,只是時間上有點拖沓,步子有點慢,一直到建安13年曹操南下,赤壁之戰爆發才把魯肅的戰略規劃提上真正的議事日程。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的目標逐步實現

《隆中對》出籠後,劉備是堅定不移地執行。奪取荊州雖然過程曲折、複雜、甚至可以說驚險,好在最終實現了預定目標,但留下了"借荊州"的後遺症。對於益州,劉備一直是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赤壁之戰後,周瑜和孫權先後要出兵攻打益州,都被劉備以各種方式阻止了:

《三國志.先主傳.獻帝春秋》: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劉備為了自己取益州,不僅不讓孫權過荊州,借江陵也是為了打開西進通道。孫權在劉備阻止其西進後,也就放棄奪取益州了。

綜合而言,《榻上策》《隆中對》在戰略穩定性方面雙方基本差不多,劉備相對主動一點。

五、風險性對比,《榻上策》明顯小於《隆中對》

戰略的"風險性"主要來源於戰略目標是否正確,戰略實施的內外部環境是否有重大變化,組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能否跟得上。

《榻上策》屬於低風險的戰略。魯肅讓孫權殺黃祖、攻劉表、奪荊州後稱帝,在當時的情況下,相對比較容易實現一些。因為江東和荊州實力基本相當,但劉表走的是下坡路,孫權走的是上坡路,孫權奪取荊州,佔有江南大部實現起來比較容易。外部環境的最大變數就是曹操什麼時候能騰出手來加入荊州的爭奪,孫權對這方面準備得不足。後來曹操南下時,是魯肅抓住了機會,與劉備聯合才打敗曹操。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就是《隆中對》高風險的體現

《隆中對》風險性明顯比《榻上策》高。主要原因是劉備當時的實力很弱,劉表和蔡氏、蒯氏集團掌握著荊州的兵權,劉琦的力量也偏弱,所以,如果不是發生赤壁之戰這樣的大變故,劉備憑自己的微薄力量直接對抗劉表難度非常大。但因為劉備沒得選,曹操孫權打不過,只能從劉表這裡下手,所以不管風險多大,對於荊州劉備是勢在必得。拿下荊州再打益州,風險相對較小。即使沒有後來的法正、張松內應,劉璋不引狼入室,劉備以荊州為根據地強取益州也是可能的,無非就是時間拖得長一點。打下益州以後再北伐,最大的風險就是孫權集團是否會堅持聯盟,從利益角度分析,孫權不會讓劉備從荊州北伐的,因為如果劉備滅了曹操,那麼下一個就會輪到孫權,鼎足而立對孫權最有利。因此,從荊州北伐風險較大。

綜合而言,不管是從起點角度還是後面的戰略進度看,《榻上策》的實施風險明顯小於《隆中對》

六、系統性對比,《隆中對》遠勝《榻上策》

戰略規劃的"系統性"一般包括三個層次,即系統建立總體戰略、競爭戰略職能戰略

《榻上策》魯肅只是提出了一個"總體性戰略",即"奪取荊州、控制長江、建號稱帝"。如何實施,用什麼策略實施,魯肅沒講,因此孫權後來實施起來也不是太積極。

《隆中對》則不然,諸葛亮不僅為劉備規劃了三步走的戰略,而且給出了具體的競爭戰略和職能戰略:

競爭戰略就是:

東和北拒。即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條件具備時,再北伐曹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確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曹操!誰是我們的朋友?孫權!明確指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在《隆中對》具體實施過程中,奪取荊州是執行"東和北拒"的結果,放棄"東和北拒"而同孫權開戰,就引來夷陵之戰的慘敗。這也從理論和實踐充分說明"東和北拒"競爭戰略的正確性。

榻上策,隆中對,從戰略管理的

七擒孟獲是“南撫夷越”民族戰略的成功範例

職能戰略就是:

  • 首先,人才戰略。《隆中對》中要劉備"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就是要大力引進人才,使用人才,有了人才好辦事。
  • 其次,軍事戰略。《隆中對》中說要"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其實就是利用蜀中易守難攻的地利優勢實施防禦戰略。
  • 其三,民族戰略。《隆中對》中說要"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其實就是執行"和平共處、共生共贏"的民族政策,對益州周邊的少數民族要"文服"而不是"威服"。
  • 其四,經濟戰略。就是通過"內修政理"發展經濟,注重民生,加強積聚,提升後勤保障能力。

因此,《隆中對》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卻包含了劉備集團長遠發展的總體戰略、競爭戰略和職能戰略,非常具有系統性,這一點,《榻上對》遠遠不如。

綜合以上戰略的"六大特性"對比,《隆中對》與《榻上策》在"穩定性"方面持平;《榻上策》在"風險性"方面明顯小於《隆中對》,《榻上策》在"可行性"方面比《隆中對》更容易;但在"全局性"、"長遠性"、"系統性"方面,《隆中對》遠勝於《榻上策》,考慮到劉備的起點近乎於"零",實施難度遠大於孫權,最終卻能"三分天下",完全得益於《隆中對》的系統性和前瞻性,也可以說,《隆中對》改變了建安12年以後天下格局的走勢,而《榻上策》沒有對天下大勢產生決定性影響。

因為戰略"六大特性"《隆中對》總體佔優,且《隆中對》對時局的改變非常巨大,因此《隆中對》作為著名戰略流傳千古,而《榻上策》則寂寂無聞、淹沒於滾滾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