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藥企“改嫁”國資欲脫困,經營管理仍需磨合

在醫藥行業大改革的背景下,近年來,不少藥企產品老化、銷售不暢等問題凸顯。困局之下,一批藥企選擇大舉併購以加速轉型,而另一批藥企則投入國資懷抱尋求新發展。今年以來,已有九強生物、佐力藥業、康恩貝等多家藥企獲國有資本“青睞”。

民營藥企“改嫁”國資欲脫困,經營管理仍需磨合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近日,浙江康恩貝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恩貝”)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擬轉讓5.33億股(佔總股本的20%)股份給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交易完成後,康恩貝將成為浙江國貿實際控制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也將變更為浙江省國資委。

聯手國資“脫困”

公開資料顯示,康恩貝是一家以現代中藥和植物藥為核心業務的製藥企業集團,成立於1993年,並於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康恩貝及其子公司藥品劑型包括片劑、膠囊等20多個製劑,還包括緩釋、速釋等新型製劑,主要產品涵蓋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治療領域。

據瞭解,康恩貝的拳頭產品丹參川穹嗪注射液,於2019年被納入《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製品)》,銷售出現大幅下滑。受此影響,康恩貝擬計提商譽約7.7億元。

記者注意到,除拳頭產品因進入重點監控目錄導致銷售額滑坡外,康恩貝的其他部分產品因受醫改相關政策影響,銷量也開始下滑。康恩貝在年報中指出,“天保寧”牌銀杏葉製劑產品、“金艾康”牌漢防己甲素、金康”牌注射用阿洛西林鈉等產品,因受醫保控費和醫保用藥限制等行業政策影響,銷售收入分別下滑7.57%、14.1%、20.12%。

康恩貝最新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7.68億元,同比下滑3.56%;實現歸母淨利潤-3.46億元,同比下滑142.4%。這也是這支昔日醫藥“白馬股”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業績承壓之下,康恩貝選擇“改嫁”國資委。康恩貝表示,“由於醫藥市場政策迭出、藥品集採招標藥價大幅下降,醫藥產業進入大分化大重構時代,對於康恩貝來說,就所在產業而言,威脅與機會同時存在。若能夠與浙江省國資委達成合作,將有利於發揮雙方的體制機制優勢,強強聯合、推進雙方在醫藥大健康產業尤其是中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戰略合作。”

記者注意到,因企業運營陷入困境,聯手國資想要脫困的藥企遠不止康恩貝一家。此前,萊美藥業因業績承壓、債務纏身等問題,將27.19%的股權通過定增方式轉讓給廣西國資委通過旗下的中恆集團;九強生物因產品結構單一,為擴寬資源、渠道等方面,“搭檔”國藥集團下的國藥投資。

後續管理經營成關鍵

一位醫藥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最近出現不少國資收購民營藥企的案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與當地政府佈局相關。例如,浙江省通過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以及浙江省醫療健康集團2個主體,收購上市公司,目的是做強當地醫藥、醫療產業鏈。二是近年受醫改政策影響,部分上市公司以往的拳頭產品不好賣了,經營出現壓力或股東資金緊張,資金實力雄厚的國資入主之後,可以給上市公司帶來足夠的資源,為上市公司解決其面臨的發展困境。”

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儘管國資資金雄厚、管理體系成熟,但對市場的敏感性以及創新力方面不如民營企業。雙方聯手後,在企業管理、經營等方面能實現共鳴的話,雙方都會得利。但如果存在分歧,且溝通不暢,情況將會比較複雜。”

以海南海藥為例:2019年年初,國務院國資委旗下新興際華醫藥控股有限公司斥資20億元接盤海南海藥時,業內普遍認為海南海藥即將迎來新一輪業績增長期。然而,海南海藥2019年度實現歸母淨利潤-1.67億元,同比下滑239.82%,且該公司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將虧損1.01億元至1.35億元。

南京地區某私募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國資入主後,並不意味著能夠立即“救活”企業,關鍵要看國資未來如何管理和運作上市公司。未來的方向就是壯大國有產業規模才能生存。從中長期來看,國資入主上市民企的案例還將增多,尤其是一些實力雄厚、投資意願強的地方國資。

記者 金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