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併購3家民營藥企,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接連上演

國資“入主”上市公司,自2020年開年來呈現加速之勢。

4月16日,*ST敦種(600354.SH)發佈非公開發行預案,發行完成後,控股股東由酒泉地區現代農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首農股份,實際控制人由酒泉市國資委變更為北京市國資委。

4月份以來,星光農機(603789.SH)、瑞特股份(300600.SZ)、萊美藥業(300006.SZ)、維業股份(300621.SZ)、九強生物(300406.SZ)、鵬翎股份(300375.SZ)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實控人變更為國資,其中3家上市民營藥企在不到半個月內連續獲得國資“入主”。今年一季度,國有資本入主的相關案例約24起,相關市值近1400億元。

既是給上市公司紓困的“國資救命”,又是積極佈局的“國資控股”以及保值增值的考量,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的邏輯和考量引來市場高度關注。

國資的“拯救者”角色

公開資料顯示,*ST敦種在2018年度、2019年度經審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負值,若2020年度的淨利潤仍為負值,就有暫停上市風險。

康恩貝(600572.SH)預計201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2億元至2.9億元。這也是其上市15年以來的首次虧損。對於虧損原因,康恩貝稱系因擬計提收購貴州拜特製藥公司形成的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7.7億元,以及收購嘉和生物公司股權、享有部分子公司權益比例下降、證券投資收益減少等其他減利因素影響。

不論是康恩貝,還是*ST敦種,國資接手後的第一要務,顯然是要改變上市公司羸弱的經營現狀。

在碧水源(300070.SZ)引入國資後,分析人士便認為,碧水源在經歷PPP過度擴張和資金緊張帶來的收縮後,中國城鄉的入股有助於碧水源發揮自身在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優勢,與中交集團在融資、工程建設及項目資源上的優勢進行協同,實現核心膜產品的全面推廣應用和銷售業務突破。

“因為過往一段時間市場震盪,一些經營管理和風險管控能力不足的上市企業出現了流動性問題,資金相對充裕的國資成了這些企業的求助方向。”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表示。

2020年1月15日,迅遊科技(300467.SZ)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章建偉、袁旭、陳俊與貴陽市大數據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數據集團”)簽署了《紓困暨投資協議》,若據此約定的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事項完成後,大數據集團持有或控制上市公司表決權對應的總股份數佔當時上市公司表決權的21.5%,大數據集團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貴陽市國資委。

顯然,國資“接手”該類上市公司,有一個很明顯的目的,就是為上市公司“紓困”。

“一些上市公司因為本身經營不善,面臨巨大經營風險。‘貿易戰’疊加去槓桿導致很多在各行業內競爭力不強的公司面臨倒閉風險,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還面臨股權質押爆倉、實控人被迫變更的情況。”淳石資本執行董事楊如意對第一財經表示。

半月3家上市藥企迎國資入主

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發生的國資入主案例中,創業板公司佔比最高,其次是上海主板29%,中小板25%,深圳主板8%;行業分佈為基建材料行業6家,電子行業5家,醫藥行業2家,環保行業2家,食品行業1家。

進入到4月份來,醫藥行業中的國資入主更是頻繁出現。4月7日,九強生物(300406.SZ)發佈公告稱,其與國藥集團及國藥投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國藥投資擬不超過12億元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國藥集團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這是繼佐力藥業(300181.SZ)、康恩貝之後,在不到半個月時間裡第三家引入國有控股資本的醫藥上市公司。

“醫藥是未來長線大家都看好的行業,本身產品就很需要公司背書、國家認證,所以國企來做會比民企優勢更大。”楊如意認為。

“上市公司在引入國藥投資後,將在資源、渠道、客戶及管理方面實現共享與互補,拉動關聯產業發展,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業務鏈條網絡,以提升上市公司抵禦風險和持續盈利能力。”九強生物便稱。

除了醫藥,另一個密集迎來國資入主的行業是環保行業,重點面向民營環保上市公司。

3月11日碧水源(300070.SZ)公告稱,中國城鄉擬以37.16億元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4.81億股,價格為 7.72元/股,本次定增完成後,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國資的資源完全不是民資可以拿到和匹配的,比如可以方便拿到銀行貸款,融資成本也比同規模民企低很多。在經營上國資也放得開手腳,更容易拿到政府項目與得到合作伙伴、客戶信任。”業內人士直言,對於民營環保上市公司,融資環境改善帶來更多的是活下去的可能性。

“需要進一步跟蹤入主環保企業的國/央企的資源及能力,即其做環保的意願、融資成本情況以及企業的核心能力的相關性;第二是入主的環保上市企業的資產包袱及運營團隊的專業性,這也將直接影響國資以收購的環保上市公司平臺進行運作的進展快慢。”光大證券分析師殷中樞認為。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2019年便有北控水務、啟迪桑德(000826.SZ)、清新環境(002573.SZ)、東方園林(002310.SZ)、國禎環保(300388.SZ)、雪浪環境(300385.SZ)等多家環保、PPP類上市公司與國資進行了合作。

國資入主三渠道

從目前的案例來看,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渠道:國資委旗下投資類公司、國資實業公司和國資產業基金。

公開資料顯示,入主九強生物的國藥集團,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唯一一家以醫藥健康產業為主業的中央醫藥企業,擁有集科技研發、工業製造、物流分銷、零售連鎖、醫療健康、工程技術、專業會展、國際經營、金融投資等為一體的大健康全產業鏈。

顯然,對於國資實業公司,產業協同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選擇具有長期股權價值的公司的基礎下,同時延伸和完善自有產業鏈,提高資本利用率以及運轉效率,為上市公司增加核心競爭力,為市場注入更大的動力。

“市場動盪客觀上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價格,而國資委類似提高證券化率、推進國企改革的考核要求也會推動國資更積極地佈局上市公司。”袁華明則認為,國資入股,要注意協調平衡各方利益,理性介入戰略把控和日常經營,利用自身優勢幫助上市企業獲得更好發展動能,從而降低投資的風險。

私募排排資深研究員劉有華也認為,國資入股有非常嚴格的標準,並不是會入股或者接盤所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從國資的資金性質來講,投資的安全性是放在首位的,所以增值保值是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指標。為了保證增值保值,一般國資委的投資就會更具多元化以及項目甄別的高標準。

需要看到的是,國資入主後,“控股”是必然的結果,而國資民資如何協同合作,以及民資如何退出等都是考驗,具體來看,包括民營創業者們的股份、前期戰略投資者的股份等公司原有股東和資金的“去留問題”等。值得一提的是, 與此相對,接近60%的國資入主是由國資的投資類公司完成。

“此時國資的角色更傾向於單純的投資人,在收購的標的企業中也僅僅作為股東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不參與具體的管理,為政府與上市公司之間更好地建立了分割線。”高禾投資相關人士也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