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西施发家史(2)

本文承接上一篇故事(因有网友留言问,为什么不把上篇文章写完,颇觉惭愧,感谢肯细心阅读我文字的朋友,今天起,我决心把这个很平常的故事讲完,分享给和我一样,曾经历尽贫寒的人!)


父亲去磨坊里把黄豆去皮,去皮的黄豆名字成了“豆黄”。母亲把豆黄称了,匀做六份,先取一份倒进水桶,用清水泡了一晚。


第二天清早,让父亲再去磨坊,把泡得鼓胀胀的豆黄磨成生豆浆。

父亲挑着一担乳白色泛着泡沫的豆浆回来时,母亲已经备好了半大锅水,把豆浆悉数倒入大锅,开始烧火熬豆浆。

这烧火也是有讲究的,火势不能太猛,否则会把挨着锅底的豆浆烧糊、粘锅,那样做出来的豆腐就不好吃了,有焦糊味儿。

可是,火力也不能太小了,太小的话一大锅豆浆猴年马月才能烧开。

那会儿人们做饭都是用灶火,灶膛里烧煤或柴禾,旁边弄一吹风机,从风眼儿里往灶膛吹风助燃。

于是,从那时我就学会了看火势,适时用火铲往灶膛里添煤面儿。谁叫咱排行老大呢,每天烧火打炭这点力所能及的事儿,非我莫属了。

熬豆浆时,手不能闲着,得持一长柄大铁勺,探入锅底不停搅动,防止粘锅。搅着,熬着,直至锅里的生浆欢快地冒着泡儿沸腾了,及时关火,让滚开的豆浆再冷却一会儿,然后二度加火,再烧开,之后关火冷却,如是者三,满锅豆浆方算煮透。

下一道工序,是滤渣。母亲称之为“过豆腐”,须两人合力,面对面站定,中间放一大盆,两个人,四只手,撑起一张四四方方的细密滤网,母亲手持一把大瓢,把锅里的豆浆一瓢瓢舀出来倒入滤网,然后两人交互扯动滤网,把豆浆里的渣过滤出来。漏到盆里的便是纯豆浆了。

豆腐西施发家史(2)

豆渣和豆浆完全分离后,母亲再把豆浆重新倒入锅中,往里兑酸浆。这一工序称为“点豆腐”。


“点豆腐”是制作豆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酸浆放少了,豆腐太嫩,不成形;产量还小;放多了,豆腐做出来会又硬又酸,只有恰到好处,点出的豆腐才质地细嫩且久煮不烂。


后来我上化学课,得知凡是PH值小于2.7或大于8.5的物质都可以用来点豆腐,但是唯有富含天然乳酸菌的酸浆点出来口感和营养最好,也最安全无害。


酸浆和锅里的豆浆亲密接触,一番柔情缱绻后,就起了奇妙的反应,一大锅乳白的豆浆慢慢凝出一团团一絮絮的固态物,这就是“豆腐脑”,它们漂浮在清清亮亮的浅黄色浆水里,像高天上的流云。

母亲从锅里舀出两碗,加少许盐,几滴菜籽油,一小撮葱花,用勺子轻轻一搅,端给我们喝。

连带着汤汁一吸溜,清香滑嫩的豆腐脑便顺着舌尖,流经咽喉,热乎乎滑溜溜地进了胃,说不出的熨贴舒服。

打那以后,这碗简易又营养的豆腐脑,常常取代了我们的早餐,一喝十几年,竟从未生厌。


豆腐西施发家史(2)


母亲摆好一个长方形模具,铺上纱布,把锅里的豆腐脑一瓢一瓢舀进模具里,水份慢慢沥下,一团团如云似絮的豆腐脑聚拢在一起,直到模具盛满,母亲把纱布合拢,给模具上盖,还要压上一块大石头。


进行到这一步,就可以松口气了,等待模具中包裹着的水慢慢分离出来,里面的豆腐脑压至成形。


这一步可急不得,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约就从这里来,心急,模具撤早了,不成型的豆腐便会散成一堆。


待时机成熟,揭开盖板,打开纱布,模板上现出一大块豆腐来,热气腾腾,色如雪,形如玉,Q弹滑嫩。而滤出来的浆水,母亲总会留出一盆来,第二天点豆腐用。


母亲操刀,横划几下,竖划几下,分作整整齐齐的小方块,然后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泡入装了清水的桶里。


豆腐西施发家史(2)


豆腐成品做好了,如何去卖,还是个问题。父亲干活出力气从不吝啬,轮到抛头露脸去叫卖,马上就怯场了。


母亲叹口气:也罢,我去。她换上身干净衣裳,把一头齐耳短发梳得溜光水滑,然后用扁担挑起满满两桶豆腐,清清爽爽地出门了。


第一天开张,没赚到一分钱。母亲挑着担子回来时,两只桶里倒是塞得满满当当:南瓜,红薯,几棵白菜。原来,她今天是先搞宣传去了。


母亲说,她挨家挨户给送了一小块豆腐,免费品尝,顺道跟乡亲们打招呼,自己从今儿起开始卖豆腐了。


时值秋收,瓜菜遍地,有的乡邻不忍白吃,就随手送了些地里的产物。

今天想来,母亲这一营销手段还真是古朴又超前,且成效卓然。

翌日,就有乡亲陆续前来,大都捧着盛满黄豆的碗儿盆儿来换豆腐。一斤豆子,换二斤豆腐,也有用钱买的,四毛钱一斤。很快,一锅豆腐在午饭前售罄。

母亲把换来的豆子归拢称重,几张毛票摞齐点清,说,本钱算拿回来了,但也就赚了家里吃的二斤豆腐,外加一坨豆渣。


父亲一听就泄气了,起五更睡半夜,辛苦多半天就挣这点儿,趁早别干了。母亲斜了他一眼,说:“光靠做豆腐当然赚不了钱,赚钱得打那坨豆渣的主意。”


几天后,母亲去镇上赶集,捉回两只小猪仔来。她告诉我,姥姥当年卖豆腐,一年至少喂三四头猪,喂大猪才能真正赚到钱。喂猪的饲料,就是豆渣、玉米面加上些糠皮或菜叶熬成的。


这下热闹了,屋后原先用来种菜的一小块空块,搭起了猪圈,每天,时时能听见小猪仔们哼哼唧唧的聊天。

从此我和妹妹又多了一项作业,伺候小猪的一日三餐。


豆腐西施发家史(2)


父亲母亲雷打不动地四点钟起床,开始做豆腐,通常在早上七点前就得让豆腐出锅。

然后母亲备早饭(人的和猪的),吃过饭,我和妹妹得赶在上课前,负责把母亲打好的猪食喂给小猪。

八点过后,上班和上学的都走了,母亲就一边看弟弟一边做家务、卖豆腐。

在母亲操持下,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或许因为时常能喝到一碗豆腐脑或吃上半斤豆腐,我们几个的身体也渐渐壮实起来。

到年底,母亲用积攒的钱买了一台电磨,父亲终于不用再早起挑着担子去磨坊里磨豆黄了。做的豆腐由每天一锅增加到三锅。

(未完待续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