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帶來糧食危機 意大利如何應對?

【歐洲時報4月23日李朔編譯】據相關機構預計,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30億人口在疫情後將面臨更大的貧困風險,這預示著,在緊急情況下如何保障食品供應並確保食品安全成為全球性挑戰。意大利《晚郵報》指出,意大利同樣面臨著這方面的衝擊,並且處境脆弱:意大利為控制疫情傳播出臺的封鎖政策增加了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支出,與此同時,很多人因疫情影響在經濟上陷入了困境。本次疫情已經威脅到食品供應鏈,例如漁業、乳製品和畜牧業、蔬菜水果銷售業等。因此,急需對相關領域提供支持,包括採取措施確保糧食供應和流動性,運用歐洲農業政策中的相關資源向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採取更好的倉儲管理措施,制定激勵和保護計劃……

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減少32%。同時,為了應對內部緊張局勢,約旦等國家已經關閉了出口渠道。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為了減少穀物出口,將相關產品價格提高了10%,越南和印度等國也開始限制大米出口。在世界範圍內,糧食流通受到了嚴重影響。

分析指出,所有這些表明,意大利和歐洲的農業及食品模式需要制定新的策略以保障糧食安全。意大利是一個轉型中的出口國,更需要在緊急情況下及時採取措施應對危機。一方面,像意大利這樣依賴出口的國家,在疫情後的一段時間內可能面臨無法完全恢復出口的風險。另一方面,對於擁有6000萬居民的意大利,退回到自給自足模式將是短視的。但是,在基本原材料上更加自給自足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在某些產品上,例如小麥、大豆、牛奶及肉類。必須儘可能提高國家農業產品的組織協調生產能力,堅持通過諸如調整供應鏈及關鍵項目合作的方式確保食品安全。

同時,疫情對於人們在食品的選購上也將會產生影響:人們可能將更關注商店貨架上食品的保質期。相比於鮮蔬,人們對醃製食品的接受程度會提高。食品的在線銷售將會增加。包裝食品受歡迎程度將增加。農業產品的供應鏈可能也將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歐洲相關國家的原產地認證制度將發揮優勢,但該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便應對市場變化。

報道稱,更多國家的農業產品組織需要從內部市場開始對質量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實現生產的可追溯性以及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生產將是基本要求。而且,對相關領域勞動者的規範化也勢在必行。當意大利採取措施應對疫情的衝擊時,一些歐洲國家關閉了邊界,並通過增加認證難度來阻止農產品的進出口,這反映出了歐洲食品體系的脆弱性。分析指出,必須採取行動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健康、安全、充足和可持續的食品供應,並確保即使在危機中也能保障基本的食品供給。

但是,分析指出,只有真正採取統一的糧食政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歐洲只有協調一致,才能在特殊時期有效保證必要的糧食供應,才能及時進行必要的干預以確保糧食和工人的流動性。歐洲需要從舊的農業政策轉向新的農業和糧食戰略,以充分確保糧食供應的可持續性,公平地進行價值分配並儘可能地減少不合理分配。沒有規則的全球化註定失敗,新的世界不可能由自私的民族主義構成。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局面,正常規則不再適用。在這種不尋常的時期,我們不能求助於常規工具。應對措施的創造力必須與危機的獨特性質相匹配,應對措施的規模必須與危機的規模相匹配。”全世界都需要審視舊的糧食政策,總結其中的不足,並制定相應的政策應對疫情後的糧食危機,但這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倡議付諸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