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鬆走向好萊塢

2019年,呂克·貝松導演的《安娜》上映,美女特工+雙面間諜+情節反轉,這部影片自帶充足的看點。演員方面既有與呂克·貝松第二次合作的俄羅斯美女薩沙·露絲,又有奧斯卡影后海倫·米倫加持,非常讓人期待。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薩沙·露絲曾經在《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中與呂克·貝松有過合作

作為呂克·貝松的第17部導演作品(短片除外),《安娜》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6分,好於81%的動作片,在17部影片中排名第六。

可以說《安娜》是一部合格的動作片,無論是動作片所應有的基本元素,還是情節推進和動作效果,都是令人滿意的。影片所呈現出來的特點也非常具有呂克·貝松的風格。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安娜》海報

首先是特工。呂克·貝松對特工有著明顯的偏愛,從《尼基塔》的美女特工到《第五元素》中的退役特工科本;從《星際特工》中的未來特工到《安娜》中的雙面特工。特工題材從來都是動作片的最愛,呂克·貝松自然也不例外。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尼基塔》海報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安娜》劇照

其次,是女權主義。儘管呂克·貝松曾經否認過自己的電影有著女權主義傾向,他說:“我只是發現女人好的地方,大家常說女人在某些方面比男人弱,但我想嘗試找出相反的方面。”然而,這很明顯是狡辯。在迄今為止他擔任導演的17部長片中,絕大多數都是女性角色為主導,無論是《第五元素》的莉露還是《聖女貞德》的貞德;《超體》的露西還是《尼基塔》中的尼基塔。拯救人類、維護和平、懲奸除惡、彰顯正義的使命,都是由女性角色來完成的。到了《安娜》這個狀況依然在繼續。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聖女貞德》海報

不要管呂克·貝松是怎麼說的,他說的話並不可信,他還曾經說過自己一生只拍攝十部影片,這在現在看來根本就是信口雌黃。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導演的隨口胡說,也可以理解為他對電影的熱愛,讓他無法割捨。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呂克·貝松

1959年,呂克·貝松出生在法國巴黎,在這個世界時尚之都,呂克·貝松並沒有早早地融入喧囂,相反,他的童年是與大海為伴的。由於父母的原因,呂克·貝松對大海有著極其特殊的鐘愛,他曾經想要成為一名潛水員運動員。他的早期作品《碧海藍天》就如同對童年生活的紀念一般,那片藍色在呂克·貝松的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在《亞特蘭蒂斯》中,他又向觀眾展示了大海的深邃與博大,讓人們對蔚藍的海洋充滿了想象。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碧海藍天》海報

作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導演,呂克·貝松的導演技能完全來自於實踐,他19歲來到好萊塢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知識,然後就是混跡片場,三年後回到法國,他又在許多影片中擔任助理導演,這些都為他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的作品兼顧好萊塢成熟的電影製作模式與法國新浪潮後期電影的風格。

呂克·貝松出生於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興起的時候,是新浪潮運動的“同齡人”。在新浪潮運動最為活躍的年代,呂克·貝松還只是個嬰兒,他當然不會知道這場電影文化的變革會對未來法國電影,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然而,在他開始用攝影機拍攝自己的作品的時候,法國電影骨子裡的風格,卻不由自主地滲透出來。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新浪潮電影典型代表——特呂弗的《四百擊》誕生於1959年

也許,呂克·貝松終究是不僅僅屬於法國電影的,在完成《地下鐵》《碧海藍天》《尼基塔》幾部大受好評的作品之後,呂克·貝松毅然決定離開法國,回到他電影生涯的起點——好萊塢。

1994年,一部《殺手萊昂》橫空出世,它迅速奠定了呂克·貝松在導演界的地位,讓他躋身世界一流導演行列。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認識了這個更加好萊塢的法國導演。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殺手萊昂》海報

在法國國內,很多人都不喜歡呂克·貝松,他們認為他“投靠”了好萊塢,“背叛”了法國電影。其實,呂克·貝松一直都是遊走在好萊塢與法國之間的“矛盾體”。從《殺手萊昂》之後,他的作品也更加地好萊塢化:公式般科學的劇情設定、簡單直接的編劇風格、乾脆犀利的運鏡方式、充滿視覺衝擊的後期效果,在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支持下,呂克·貝松的作品逐漸脫離了法國,走向了世界。

很多人在工作之後,拿到第一次薪水的時候,都會買一件自己兒時嚮往已久的禮物,遊戲機、MP3、籃球、運動鞋或者是限量的芭比娃娃。無論價值高低,那是對久久不能得到的一種補償。

導演也一樣,當一名導演功成名就之後,他首先要做的往往就是拍一部自己曾經最想拍的電影。呂克·貝松的這部電影就是《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海報

《星際特工》的故事來源於呂克·貝松十歲時父親送給他的一本書,從那時起,把這本書改編成電影的夢想就一直縈繞著呂克·貝松。為了完成這個夢想,他拉來了1.77億美元的投入,讓工業光魔、維塔數碼和Rodeo FX這三個世界頂級的特效公司聯合為這部電影服務,用2700多個特效鏡頭,搭建了一個前所未有、見所未見的外太空未來世界。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劇照

縱觀整部影片,對未來的設定更像是《第五元素》的升級版,讓人們不得不佩服呂克·貝松豐富的想象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他的腦海裡,一定還有一個更大、更宏偉的未來外星世界。然而,《星際特工》更像是對呂克·貝松童年的致敬,是他擺脫束縛的最後一關,在此之後,他便心無旁騖,不再顧忌自己的電影還有多少法國元素。

在《星際特工》完成兩年後,我們看到了《安娜》,這幾乎就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好萊塢式的影片,有反轉、有懸疑、有動作、有美女,還有好萊塢鍾愛的美蘇對抗題材。這樣一部沒有太大驚喜,也沒有什麼失望的“中庸”製作,卻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呂克·貝松擺脫法國電影的影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好萊塢的懷抱。

從《碧海藍天》到《安娜》,到底是什麼,讓呂克·貝松走向好萊塢

《安娜》劇照

文/秋言侃電影

文章著作權:秋言侃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