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伟荣获《数字商业时代》“2019 年度数字化转型领导者”殊荣

前言

2019年12月24日,由数商传媒《数字商业时代》举办的年度“智造中国”评选结果揭晓,Pivotal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于志伟荣获《数字商业时代》“2019 年度数字化转型领导者” 殊荣。

于志伟荣获《数字商业时代》“2019 年度数字化转型领导者”殊荣

作为一年一度的“智造中国”评选,评选的目的在于通过推介杰出的企业领导者、领先的技术和先进的产品,向中国的IT行业和企业级用户市场传递正确的商业理念、市场洞察、技术趋势和应用前景,从而为中国企业实现业务数字化和商业规范化提供思路和路径。本次获奖的人物、企业和产品,在过去的2019年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于志伟荣获《数字商业时代》“2019 年度数字化转型领导者”殊荣

以下为《数字商业时代》主编齐鹏对获奖人物的专访文章:

本文转载自:数字商业时代

于志伟荣获《数字商业时代》“2019 年度数字化转型领导者”殊荣

让 Pivotal 在中国发挥出它的“硬核”技术优势,不只是因为于志伟对中国本地市场有深刻的理解,更在于他在 IT 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独到的智慧。

“数字化转型走到今天,企业在开展新的业务模式时,在使用云原生应用方面达成了共识,根据 IDC 预计,到2022年,90%的新应用将采用微服务架构,35%的生产环境应用是云原生,但是我们依然要面对65%以上的传统应用,将遗留IT资产上到云端,进而大幅提升企业效率。”

Pivotal 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于志伟一语道破 Pivotal 公司的使命,这家公司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现阶段,每家企业都在标榜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但于志伟认为,只有像 Pivotal 公司这样拥有着“硬核”的技术专家才可以真正做到,当然,这种自信来自过去几年 Pivotal 公司帮助世界500强企业成功数字化转型的经验。

每年保持高速增长是于志伟 KPI 的重要一项,它反应了 Pivotal 公司对于志伟的信任,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事实上,和其他跨国公司一样,Pivotal 也需要面对市场本土化的挑战。“我曾给美国的同事画过一架飞机,它代表 Pivotal 在中国的业务,飞机本身会有一些瑕疵,而我的工作就是去掉瑕疵让飞机往既定的目标飞行。可是当这架飞机真正开始飞行的时候,你却发现瑕疵越来越多。”于志伟表示,“这个时候,我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举个例子,中国企业级大型客户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这样客户就可以专心聚焦他们的核心业务。所以对于 Pivotal 来说,想要完成90%以上的产品续约率就要加大对服务的投入。”于志伟向总部提出了增加服务投入的要求,得到的回应是待评估。

“根据自己对美国企业的了解,这类回答是一种婉拒,但是 Pivotal 却不是,数日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价值观,于志伟都认为自己与 Pivotal 高度契合,而 Pivotal 对于志伟的信任,也让Pivotal 中国的业务开始蓬勃发展。

“Deal Maker” 的智慧

可以肯定的是于志伟是一位充满智慧的 “Deal Maker”,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市场和外企文化的深刻理解。“不要被‘美国人是不会改变的’这一观点所误导,机会要靠自己争取。”于志伟讲述了几乎所有外资企业的中国领导者的通病——确信总部的高管不会轻易作出任何改变,所以他们总是担心自己提出的意见或条件一定被否认。但是,如果站在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分享彼此的商业价值观,在文化差异上产生共鸣,那么双方必将对中国市场把握住最佳市场机会。

加入 Pivotal 之前,于志伟曾在 LinkedIn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在短短几年时间,LinkedIn 的会员从400万激增到5000万,销售收入扩大10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市场的上佳表现。”于志伟认为,LinkedIn 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很大原因在于成立本地化的合资公司,能够激励中国的团队取得好成绩。尽管,Pivotal 不可能复制这样的路径,但是,他有信心把成功的经验带入。

比如,在美国,10个销售人员配2到3个技术支持就足够了,但是,在中国于志伟却要求总部支持一个销售配一个技术支持。“美国同事很不理解,他们认为没必要在中国付出巨大成本,这样的配置要求不合理。”于志伟形象地用中国的家庭结构向总部做出了解释,他指出,中国的80、90后一代是他们的父母以及双方父母的父母共同抚养长大的,是多对一的关系。而作为对比,美国家庭则是一对多的关系,更加独立。因此在中国客户的成长历程中,“服务”的概念理所当然,因此卖给他们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供服务。

在于志伟看来,与总部沟通的技巧首先在于对美国文化的理解。“你不能说他是错的,你要试着用他们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信任你。”于志伟举例,美国人理解项目立项后就可以和客户签约了,但是在中国,立项只是签约最早期的一个环节远不能预知结果。还需要后期的服务跟进才能完成。

在 Pivotal,于志伟的计划是做头部客户。在业务市场方面,Pivotal 全球业务不一致的是,在美国,Pivotal 的数据市场非常成熟,市场容量已接近饱和,但是,中国的大数据产业依然在发展阶段。“因此,我必须说服总部这是中国市场的机会所在。”于志伟邀请 Pivotal 的全球负责人参加贵阳的大数据博览会,他们看到的是大数据市场的无限商机。事后,Pivotal 总部开始对中国投放了更多的资源,并且选择了业务的侧重。

“总之,要清楚的告诉总部我们的目标,这是‘合作’的前提,然后给他们讲好‘故事’,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于志伟讲述了作为“Deal Maker”的一些经验。

打造 Pivotal 的「中文版」

“我们研发人员的薪酬高于销售人员,且不将 KPI 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目的是鼓励本地的创新研发。”于志伟透露的这个小秘密背后是 Pivotal 在中国市场的一个大布局,加强本地化研发的建设,实现更多本地化的创新,然后再反哺全球业务。

于志伟举例,Pivotal Greenplum 是一款全球知名的大规模并行处理 MPP 数据库,在6.0新版本中,很多新功能是根据中国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加入的,比如,只有中国企业能用到 PB 级的数据库,而对应的需求就是关于全文搜索;或者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连接等等,Pivotal 在了解这些需求后都有针对性的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为了了解真正的用户需求,Pivotal 的中国团队不惜花费很长的时间在项目研究上。比如对银行客户的项目,替换一个数据库也需要6个月以上,于志伟看到数据迁移在中国是一件主流的事,尤其是中国一些敏感的系统。所以,在整个过程中,Pivotal 的团队收获了用户最真实的需求,然后进行研发并应用。

“Pivotal 凭借硬核的技术,将成为真正的具有科技驱动力和影响未来商业的公司。”

在于志伟看来,Pivotal 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对云生态的理解。“我们要在开源社区贡献更多的源代码,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据了解,Pivotal 不断加强渠道生态的建设,逐步开展与各地方政府机构的合作,并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设定工业互联网的指标。

于志伟认为,开源社区最大的好处是有一个标准,面对中国各行各业的需求,每个客户都可以成为开源平台的使用者和贡献者。

“我们现在主流的就是 PaaS 云平台以及 Greenplum 大数据的数据库。云平台的概念就是把跑在本地的应用全都搬到云上,而这个过程也需要中间件支持,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巨大的生态,而在这个生态下,每一步都是市场机会。”于志伟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