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1924年,溥儀出宮,隨後,清室善後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進入。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迄今已有95年。成立後的二十多年,在那動盪的年代裡,故宮博物院的命運起起伏伏並非一帆風順。但有一家人自從高祖當初進入大內,之後的五代人從此與這座紫禁城結下了不解之緣。能連續五代人一直到現在還守護在故宮裡,這是唯一一家。他們自稱,從小就是吃故宮這口飯長大的,他們離不開故宮。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現在的故宮博物院

這個家族姓梁,原為河北大城人,進入紫禁城的第一代名叫梁德潤。誰也不會想到,自從梁德潤踏入紫禁城的第一步,其後代與這座京師中心的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梁德潤進入紫禁城,入值皇宮中的如意館,成為了一名宮廷畫師。人物、花鳥、山水畫皆得心應手,但作為宮廷畫師,絕不能隨意作畫,必須根據皇上的選材去創作。至今故宮內還收藏有落款為“臣梁德潤恭畫”的畫作:《蕉石月季圖》軸、《秋花綺石圖》軸等。梁德潤之子,梁世恩繼承父業,繼續在宮中如意館作畫,名雖沒有父親梁德潤顯,但能繼承這門手藝,端得起這碗飯,也絕非等閒之輩。然而,到了第三代梁世恩之子梁廷煒時,政局發生了劇變。大朝廷完了,小朝廷憋屈在後三殿,直到十二年後的1924年,小朝廷也完了。那時梁世恩的兒子梁廷煒已經二十多歲了。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民國故宮一景

此時,二十多歲的梁廷煒何去何從不得而知。自己要像爺爺和父親那樣留在紫禁城當一名畫師已經不可能了。改朝換代,皇帝不在了,自然秉承皇帝旨意作畫的畫師也就不能再留在紫禁城了。1924年,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一年後,故宮博物院成立,進入故宮博物院的那批青年人,大多數都是由教育家陳垣推薦的北大平民學校的學生。這些學生負責整理皇宮中的檔案。但新學生自然不能對故宮內的檔案有更深的瞭解,於是更需要一批世代在故宮任職的後人。此時,梁廷煒無疑是最佳的人選,爺爺和父親都曾在宮中如意館任職。梁廷煒要比那些新來的學生對故宮有全面的瞭解。就這樣,梁廷煒成為服務故宮(紫禁城)的第三代梁家人。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陳垣老先生寫作

然而,六年後東北局勢惡化,侵略者兵鋒直指北平。故宮裡的工作人員難免人心惶惶,因為他們怕故宮中的國寶落入侵略者之手。因此,一場故宮文物大遷移勢在必行。1933年,故宮文物封箱運往上海。三年後的1936年,文物再分五次運往南京,但僅僅過了一年,1937年,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故宮文物不得不再次進行大遷移。古物南遷需要分南北中三路進行遷移。梁廷煒作為押運人員被分到了中路,即南京、漢口、宜昌、重慶、樂山這一線。而梁廷煒的大兒子十幾歲的梁匡忠卻被分在了北路,當時最為艱辛的一條押運古物之路。從南京、徐州、鄭州、西安、寶雞、漢中到峨眉一線。父子倆在兩條不同的押運路線上守護著國寶。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國寶裝箱

此時,十幾歲的梁匡忠還不是故宮的正式工作人員。兩年後的1939年,中路押運人員到達樂山安古鎮,並在此成立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之後,梁匡忠也經過了從南京到寶雞再到峨眉一路艱辛押運,來到這裡與父親梁廷煒會和。由於在每個地方的停留時間都很短,所以十多歲的梁匡忠並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原本想,與父親相會後會安定下來,能有學習的機會,但父親梁廷煒一人的收入勉強可支撐家裡的生活開支,但對兒子的學費已無能為力。此時,十七歲的梁匡忠不得不放棄讀書,經樂山辦事處介紹,正式成為辦事處的一員。由此,梁匡忠也成為梁家服務故宮的第四代。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部分國寶

那時,梁匡忠負責的工作叫“對籤子”。即用一根竹籤代表一箱文物,當文物從此地運到另一地時,交付了籤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梁匡忠對這一工作相當認真,所以讓他自豪的是,在工作期間,他從未丟失一根籤子。後來,梁匡忠在樂山辦事處工作不到一年,峨眉辦事處缺人手,梁匡忠又被調到了那裡。那時,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和古物的命運將如何。也就在峨眉,梁匡忠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峨眉姑娘,並與之成了家。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因在峨眉出生,也為了紀念這次國寶奔波的歲月。夫妻倆商量為大兒子起名梁峨生。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是個女兒,因在樂山出生,即取名梁嘉生(樂山古稱嘉定)。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裝卸國寶

1945年8月,隨著抗戰勝利,分散在安順、峨嵋、樂山的文物集中到了重慶。兩年後的1947年,經過十幾年奔波流離的文物和押運它們的人終於回到了南京朝天宮。梁廷煒和梁匡忠父子和他們的家人在南京團聚。然而,僅僅過了一年1948年,這批好不容易保存的文物又一次面臨著分離。文物的分離也註定了押運文物的人也要再次分離。1949年的1月份,這注定是一個難以忘記的時刻。梁廷煒押運著第二批文物,和自己的妻子、二兒子、三兒子,還有長孫梁峨生離開了大兒子梁匡忠赴臺。然而,梁廷煒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次與大兒子梁匡忠的分別將會成為訣別。從此之後四十年間,一家人雖只隔著一道海峽,卻毫無音訊。此時,不禁讓人想起余光中的那首《鄉愁》。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運輸國寶

梁家人不懂政治,只知道他們的使命就是誓死守護好這批國寶。梁廷煒在與大兒子梁匡忠分手之時,肯定有千言萬語想說,但最想說還是一句話,那就是讓兒子一定守護好故宮的文物。兒子梁匡忠謹從父親的叮囑,父親梁廷煒也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們相信國寶總會有重聚的那一天,家也會有再聚的那一日。然而,誰也不會想到,四十年後,家再聚之時,梁廷煒已經不在了。所以說,1949年1月的那次分離對於梁廷煒與梁匡忠父子倆無疑是一場骨肉永遠的離別。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差點國寶

1953年,在南京的梁匡忠守護著國寶返回到闊別許久的故鄉北京。因在南京夫妻倆又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取名梁金生(南京古時稱金陵),女兒取名梁寧生(南京過去稱江寧)。但他們的大兒子梁峨生卻隨著爺爺赴臺,直到四十年後才重聚。回到北京後,梁匡忠不僅始終謹記著父親囑託要守護好國寶,還參加了對鹽業銀行文物的接收工作。當初,溥儀在小朝廷時,財政入不敷出,於是把宮中的很多文物抵押給了鹽業銀行。此時,日月換了新天,當初的那些宮中文物都是國寶,所以鹽業銀行要歸還這些國寶。梁匡忠就負責接收這些國寶,因為一旦進行不及時,可能會導致一些國寶流亡海外。就這樣,梁匡忠在故宮與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不負當年父親梁廷煒的囑託。隨著,梁匡忠慢慢變老,他的二兒子梁金生是否能繼續梁家在故宮守護國寶的任務已經很難說了。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全家照拍攝於1947年,最小的是梁金生的哥哥和姐姐

畢竟,那是六十年代,二兒子梁金生已經和其他年輕人選擇了下鄉,後面的人生誰也說不準。十年後,已經三十歲的二兒子梁金生回到北京,進入故宮希望不大,因為年齡不小了。然而,就在這時,北京市舉行了一次統一招工考試。三十歲的梁金生突然發現裡面有報考故宮的機會,於是,他毫不猶豫的報了名。幸運的是,梁金生考上了,不幸的是,進入的是故宮工程隊,需要當壯工。梁金生沒有想太多,感覺和故宮有著一種緣分,即使當壯工,他也認了。就這樣,他也成為了梁家進入紫禁城工作的第五代。雖然比祖上的起點低,不管怎樣,吃上了故宮這碗飯。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梁金生先生

梁金生就這樣在故宮整整當了五年的壯工。五年如一日的工作,這讓故宮的負責人看到了這位青年人的勤奮與執著。於是,他被調到了保管部。此時,他正式開始像祖父輩那樣肩負起守護故宮國寶的重擔。父親梁匡忠對他的叮囑,還是那句老話,一定守護好故宮文物。梁金生對故宮文物的那份情懷也隨之越來越深。十幾年如一日的認真仔細,勤勤懇懇,讓梁金生成了故宮的“大內總管”。故宮文物出國展覽,到國內院外的展覽,哪些文物可以去,哪些文物不能去,都由梁金生來做最後決定。甚至故宮文物出去需要上保險的估價,也是由梁金生來決定。同時,梁金生可以任意檢查故宮中任何一個庫房裡面的任何文物。因為,他需要把收藏的文物與賬目時常一一核對。就這樣,有人戲稱他是“大內總管”,而他也確實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到梁金生這裡,梁家五代人中,兩代人服務紫禁城,三代人守護國寶。到目前為止,梁家是唯一一家。因此,故宮第一家,梁家實至名歸。梁家五代人能與故宮結下了這樣的不解之緣,也確實是一個奇蹟。

故宮第一家,五代人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祖孫三代誓死守護國寶

梁家六代人

有人曾問梁金生先生您為什麼那麼喜歡故宮,為什麼對故宮那麼有感情?他的回答很簡單“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是這麼一種情結。看不見這院子,心裡就不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