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點:藏在熱播劇《清平樂》裡的淨土名人們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大盤點:藏在熱播劇《清平樂》裡的淨土名人們


最近有部電視劇很火,名叫《清平樂》,講的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傳奇一生。說起宋仁宗,可能很多朋友有點陌生,那麼,你聽過著名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嗎?這位太子就是宋仁宗。


大盤點:藏在熱播劇《清平樂》裡的淨土名人們


比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老前輩們”,宋仁宗的名頭可能沒那麼響亮,不過你知道嗎?自命為“十全老人”的清朝乾隆皇帝卻說,他平生最佩服三位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之外,另外兩個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那麼,問題來了:看似平平無奇的宋仁宗,何以能讓乾隆如此推崇?


據史書記載,宋仁宗在位42年,國家繁榮興盛,科技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發展,被稱為“仁宗盛治”,《宋史》中讚歎他:“為人君,止於仁。”宋仁宗以“仁”字治國,執政清明,待人寬厚,恭儉仁恕,令百姓們安居樂業,朝野齊歸。他的德行甚至連鄰國君主都深為敬服,當他駕崩的消息傳到高麗時,高麗國王握著宋使的手失聲痛哭道:“兵革不擾多年,帝寬仁矣!”


當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宋仁宗時期的那些歷史名人們,他們就像事先約好一樣,在同一時間齊聚“仁宗盛治”,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都是名人濟濟,人才輩出,簡直就是“神仙打架”,令人歎為觀止。


大盤點:藏在熱播劇《清平樂》裡的淨土名人們


不相信?那我就隨便舉些名字出來。政治方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領導“熙寧變法”的王安石,從小就愛砸缸的司馬光;科技方面,有寫《夢溪筆談》的沈括;文學方面的名人就更是多得數不過來,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寫《愛蓮說》的周敦頤,寫《蝶戀花》的晏殊;書畫界,有著名的書畫家黃庭堅、李公麟;還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是的,你沒有看錯,這些你熟悉的歷史名人,都出自宋仁宗時期。


《周易》中有一卦叫“觀”卦,其中的第四爻是“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大意是說觀察一個國家的政績,然後決定為君王效力。所以,這些名人能臣們正是因為被宋仁宗的德政之光所吸引,才紛至沓來的。那麼,宋仁宗德政之光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難道僅僅是一個“仁”字嗎?


以世間人的視角來看,也許是這樣;不過,如果以出世間的佛法的視角來看,可就遠遠不止如此了。要想真正瞭解宋仁宗,就得將視野放得更高更廣更遠,看到整個時代的大背景。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在隋唐時期創立了八大宗派,其中修習天台宗、禪宗、淨土宗等的人最多。進入宋朝後,佛教繼續得到發展,“居士佛教”是其最明顯的特色,佛教呈現出中國化、大眾化的明顯變化,而最能適應這種變化的就是淨土宗。宋仁宗之所以能夠開創“仁宗盛治”,是因為他的仁本質上來自於佛教,來自於淨土宗。


凡是稍有些佛教常識的人都知道,現世的大富大貴之人,尤其是帝王,往往是因為他過去世在佛法中培植了深厚的福德,才能有此生的福報。宋仁宗也是如此。所以,在此世的帝王生涯中,他再度與佛結下無比深厚的緣分。宋仁宗曾經作詩《佛牙贊》,詩中寫道:“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他稱佛陀為“吾師”,表明自己是名虔誠的佛弟子。他還經常參加組織各種佛事活動,也曾派僧侶去印度取經。


如果只做這些,宋仁宗還只能算是一位佛教的大護法或大功德主而已。可是,你知道嗎?事實上,宋仁宗的信仰相當深入,他修習淨土法門。誰能想到,在他皇袍加身的浮華表象下,竟藏著一顆嚮往極樂淨土的唸佛心。怎麼?不相信?有詩為證!


宋仁宗曾經寫過一首《春夏秋冬四詞》,內容如下:


和風吹綠柳,桃李盡開花,草也生芽,木也生芽。鞦韆上歡喜的,媚姬士女;荒郊外煩惱的,庶夫農家。細思量,歡喜的也由他,煩惱的也由他。從今後,廣施些衣服,多舍些飯茶,靜念些彌陀,準備著自家。嘆浮生有也是虛花,無也是虛花。只願我早修到彌陀海會,淨土蓮池,坐也是蓮花,立也是蓮花。


薰風吹翠草,萬物自滋融,蠶也方成,麥也方成。高樓上快活的,閒浪子弟;路途中熬煎的,旅客行商。細思量,快活的也成空,熬煎的也成空。從今後,廣積些陰騭,多辦些前程,勤念些彌陀,準備著臨行。嘆浮生有也是虛名,無也是虛名。只願我早修到彌陀海會,淨土蓮池,坐也是縱橫,立也是縱橫。


金風吹黃菊,皎月正當圓,花也皆殘,果也皆殘。東壁廂才聞的,男婚女配;西壁廂又聽的,鐃鈸喧天。細思量,現在的也徒然,過去的也徒然。從今後,廣行些方便,多結些善緣,急念些彌陀,準備著來年。嘆浮生有也不十全,無也不十全。只願我早修到彌陀海會,淨土蓮池,坐也是安然,立也是安然。


朔風吹松柏,鵝毛雪片飛,草也凋零,木也凋零。這壁廂鬧鬨的,紅爐暖閣;那壁廂淒涼的,草蓆麻衣。細思量,富貴的也是非,貧窮的也是非。從今後,堅持些齋戒,早悟些禪機,勤念些彌陀,準備著來催。嘆浮生有也是傷悲,無也是傷悲。只願我早修到彌陀海會,淨土蓮池,朝也是光輝,暮也是光輝。


怎樣,看了這首詞,你不得不相信了吧?所以,宋仁宗的“仁”,其本質來自於佛教,來自於淨土宗,來自於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十方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之心。而那些名人能臣所觀察到的“仁宗盛治”的政績之光,其本質也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光明。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唸佛眾生攝取不捨”,唸佛人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所以,唸佛人宋仁宗便自然吸引了一大群同樣是唸佛人的名人能臣。是的,你沒看錯,我之前列舉的那一大堆名人中,有很多也是深藏不露的修習淨土宗的唸佛人!


大盤點:藏在熱播劇《清平樂》裡的淨土名人們


怎麼,不相信?又要我舉例為證?好吧!那就讓我們來個大盤點吧!這些名人唸佛人有:據《角虎集》記載,臨終往生西方的政治家范仲淹;經常舉辦淨土法會,臨終安然往生的宰相文彥博;一心愛蓮,歸心淨土的周敦頤;舍禪歸淨,臨終寫下“將錯就錯,西方極樂”的著名文人居士楊傑;三世輪轉,終歸淨土的一代文豪蘇東坡;編寫《新修淨土往生傳》的侍郎王古;以及生於“仁宗盛世”晚期的一代白描大師李公麟,等等等等。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震驚得連眉毛也要掉下來了?原來,在世間人眼中,《清平樂》不過是仁宗盛世之群英會,但在學佛人眼中,它卻是不折不扣的《北宋淨土聖賢錄》;在世間人眼中,《清平樂》不過是名人能臣齊聚於北宋,但在學佛人眼中,它卻是“諸上善人俱會於極樂”啊!


“清平樂”三字,代表著所有眾生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嚮往與期待。不過,真正的“清平樂”,只有在極樂世界才能實現。所以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對“清”“平”“樂”這三字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描述。


比如與“清”相關的詩句有:“一到即受清虛樂”“極樂清閒實是精”“德水清澄千萬裡”“清淨大海無生眾”等;與“平”相關的詩句有:“大小凡夫平等攝”“廣大寬平無限量”“入處唯聞平等法”“寶地寬平眾寶間”“救苦分身平等化”等;與“樂”相關的詩句就更多了,因為每一句詩句後,善導大師都加了一句“無量樂”,表明我們往生淨土後,得到的快樂將無量無邊!


所以,要想獲得真實的、圓滿的、究竟的“清平樂”,就一定要像《清平樂》中的這些名人們一樣,唸佛求生淨土。連一代明君宋仁宗最後都要念佛求生淨土,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