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了“三冗問題”,還與他爹宋真宗有關

北宋慶曆年間,宋仁宗命范仲淹進行改革,史稱“慶曆新政”,以解決朝廷弊端。宋仁宗之所以火急火燎地推行改革,主要是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再不進行改革扭轉一下,大宋真要崩塌了。

問題之所以這麼嚴重和危急,除了宋朝國策導致的“三冗問題”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仁宗他爹宋真宗一番瞎折騰,把國家搞垮了,而宋仁宗卻不得不給父皇擦屁股,只好進行改革。

景德二年(1005年),宋遼兩國終於簽訂了和平盟約《澶淵之盟》,這讓宋真宗趙恆大鬆了一口氣,他慶幸自己被宰相寇準推著北上“親征”,總算是獲得了成功。雖然結局有那麼一點不光彩,但好歹換來了難能可貴的和平,卸下了壓在大宋頭上數十年的戰爭包袱。

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了“三冗問題”,還與他爹宋真宗有關

於是,宋真宗下令,合併防區,裁減軍隊,讓大批的士兵回家種田去,將那些因戰爭而荒廢已久的土地重新開發出來,儘快恢復經濟。不得不說,在農耕時代,宋真宗的這一決定,絕對是一條利國利民的聰明決策。

如果宋真宗就此打住,在後面不瞎折騰,宋朝的局面就不一樣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不可更改的史實。在起初,宋真宗認為拿錢換來的和平,是值得的。因此,他對當時力主親征的寇準也心存感激,在戰後的相當長時間內,對寇準是言聽計從。

但是,隨著另一位宰相畢士安的病逝,寇準就一人獨居相位,一切政令多半由他獨斷專行,而這都是由他剛直的性格決定的。要放在以前,寇準那剛直的性格,好歹有畢士安從旁調停,工作也能順利開展起來。現在可不一樣了,在工作中,失去了與自己性格剛好互補的好搭檔畢士安,寇準就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一個叫王欽若的官員。

王欽若雖然有一定的才幹,但心術不正,不是個好鳥。當年,遼國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參知政事(副宰相)王欽若就勸說宋真宗南逃,遷都金陵。當時,寇準聽說了這個事後,就激動地對宋真宗說:“是什麼人替陛下出這樣的歪點子?要先把他殺了,取他的血來祭旗,然後再商議北伐的事情”。寇準將王欽若臭罵一頓後,將他趕出了京城,管天雄軍去了。從此,王欽若就與寇準結上了樑子,對寇準恨得牙根癢癢。

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了“三冗問題”,還與他爹宋真宗有關

寇準

後來,宋、遼澶淵會盟之後,天下和平,在裁減軍隊的過程中,王欽若也奉旨回京,官復原職,仍然為副宰相。王欽若是個小人,誰得罪他了,絕不會善罷甘休,時刻注視著周圍的風吹草動,要尋找機會,狠咬寇準。

有一天退朝,王欽若看到宋真宗目送寇準時流露出敬佩的感情,就開始挑撥真宗與寇準的關係了,說陛下敬重寇準,是不是因為寇準對社稷有功?宋真宗當然回答是。但是,王欽若卻說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說寇準對社稷有功。城下之盟,《春秋》書中都認為是可恥的事,澶淵之役,是皇上以萬金之軀而訂城下之盟,有什麼比這更可恥的呢?

王欽若察言觀色,發現宋真宗已經流露出不快的神色,又進一步挑撥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棍在錢快輸光時,把所有的剩錢都一下子押上,稱為孤注。陛下就是寇準的孤注,當時陛下實在太危險了。”王欽若的話,一下子就戳到了宋真宗北上親征畏敵如虎的痛處,一下子就把對寇準的敬重之情轉化為怨恨之心。

於是,景德三年(1006年),寇準被罷免了宰相之位,貶到陝州當知州去了。

宋真宗自從被王欽若挑撥之後,就一直心情鬱悶,覺得自己幹了一件喪權辱國的事,愧對太祖太宗。而這一切,也都被王欽若看在眼裡,他知道宋真宗怕打仗,就故意說:“陛下只要出兵攻取幽州、薊州,就可以洗刷恥辱了”,宋真宗當然不會接受他的提議,就問他有沒有什麼其它的好辦法?王欽若就對宋真宗說:“戎狄之性,畏天而信鬼神,今天不如大搞符瑞,借天命以自重,戎狄就不敢輕視宋朝了。”他向宋真宗提出了“封禪”的建議,說這個是“鎮服四海”的大功業。

王欽若還忽悠宋真宗,說“封禪”需要有“天瑞”出現才能進行,而“天瑞”則可以人為製造,只要皇上相信並佈告天下就可以了。王欽若的一番話,正中宋真宗下懷,說到他心坎裡去了,於是,宋真宗正式為“封禪”做準備了。

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了“三冗問題”,還與他爹宋真宗有關

《開封府傳奇》中的宋真宗

第一步:收買宰相王旦。當時,朝中幾個當權派如丁謂、陳堯叟、杜鎬等人與王欽若沆瀣一氣,只有宰相王旦持有不同意見。於是,宋真宗就召見王旦,還請他喝酒,臨走前還贈送了王旦一罈美酒。王旦回到家,把美酒一打開,哪是什麼酒,分明就是一罈金銀珠寶,王旦也懂了,這是皇帝在行賄,以堵住他王旦的嘴。從此,王旦對“封禪”不再提異議。

第二步:大搞迷信活動。當滿朝大臣不再反對搞迷信欺騙活動後,宋真宗開始表演了,煞有介事地對大臣們說自己夢到了天神下凡,讓他設道場迎接“天書”,今天果然天降二丈多的黃帛,就是“天書”。官員們也配合表演,紛紛上表祝賀,群臣加官進爵,一場鬧騰多年的迷信活動正式開始了。

第三步:泰山封禪。天書出來了,封禪就順理成章了,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宋真宗帶著王旦、王欽若等大批官員及眾多的護駕軍隊,從京城浩浩蕩蕩地到泰山舉行所謂的“封禪”大典。搞完了封禪,還到曲阜冊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賜予孔廟錢30萬,帛300匹,快趕上每年送給遼國的錢了。前前後後,總共搞了兩個多月,封禪活動總算結束了,百官都獲得了大量封賞。

第四步:繼續勞民傷財。泰山封禪結束後不久,當時水旱災害嚴重,宋真宗也懶得去救災,不顧部分官員的反對,又跑到河中府祭祀后土去了,祭祀后土是古代一種祭祀地神的儀式,這個儀式前後又折騰了兩個多月。過了兩年,宋真宗又跑到毫州親謁太清宮,給老子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冊封儀式,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兩次的活動規模,絲毫不亞於泰山封禪。

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了“三冗問題”,還與他爹宋真宗有關

泰山封禪

大宋再富裕,也經不起宋真宗這樣瞎折騰,有資料記載,僅泰山封禪,耗費國庫八百三十餘萬貫錢,祭祀后土,又耗費一百二十萬貫,還有各地祭祀的耗費無法統計,加起來就是天文數字了。這樣折騰下來的結果就是,不僅把鹹平、景德年間累積的財富耗盡了,還把太祖、太宗幾十年積攢的家底也給敗了個精光。

本來,宋真宗可以當一個承前啟後的皇帝,他繼承了太祖、太宗開創的江山和財富,又消除了北方和西邊邊境的戰爭,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機。只要他勵精圖治,總結和改正太宗朝以來的弊政,大宋國力和軍力很容易再上一個大臺階,再北伐遼國,統一天下也並非不可能。

因為,先不說花錢買和平,給大宋埋下隱患,宋真宗後面一系列瞎折騰,泰山封禪、祭祀后土和拜謁太清宮就不說了,自從他開啟了“天書”騙局,這一騙局活動就持續了15年之久。為了迷信活動的需要,還大興土木,耗費的錢財驚人,如在京城興建存放“天書”的“玉清昭應宮”,裡面的三座雕像就耗費黃金一萬兩、白銀五千兩,還下詔各路州、府、軍、關、縣都興建道觀。宋真宗死後,針對於此,有個叫範雍的大臣評價說:“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

為了迷信活動大興土木,需要大量金銀,國庫中的金銀耗盡,民間的金、銀價格急劇上漲,整個社會的物價也因此受到影響。

另外,宋真宗的揮霍,也腐蝕了北宋王朝的政治,朝廷迅速走向了腐敗。天下的官員為了配合皇帝的表演,從中央到地方,紛紛爭相報告各地出現所謂的“符瑞”,並獻給朝廷。甚至連寇準這樣有所作為的政治家,為了重新獲得重用,在晚年也參與制造“天書”騙局。天下官員都在配合皇帝,再也沒有官員關心百姓,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沒有官員關心,整個朝堂籠罩在因循守舊的氛圍之中。

可以說,“天書”騙局給北宋的政治和財政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這一切後果都將由後來即位的宋仁宗來承擔。當然,宋朝所面臨的問題,一定會發生,但有早晚之別。如果不是宋真宗那番瞎折騰,至少在宋仁宗時期,問題還沒那麼嚴重,或許,英明的仁宗不會那麼被動,有新的建樹也說不定。

宋朝相關:

范仲淹《岳陽樓記》,可不僅是為好友歌功,而是背後隱藏一大冤案

范仲淹改革波譎雲詭:一座小小的軍事堡壘,竟成分裂改革派的元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