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與心學的八百年之爭

歷史上很多爭論不休的問題,用“三我一體”理論,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看就可輕鬆得到解決。譬如人性善惡的爭論,孟子講“性本善”是“超然我”,荀子講“性本惡”是“當然我”,告子講“無善無不善”是“自然我”。這個爭論了二千多年的人性善惡問題,不過就是“三我一體”而已。

道家之返樸歸真,重在如何守住“自然我”;法家之嚴刑峻法,重在如何管住“當然我”;儒家之仁義道德,似在教人做個“超然我”。又如天人合一和相分的爭論,“自然我+超然我”與天合一,“當然我”與天相分。天人合一要佔“三我”分之二,天人不合一僅佔“三我”分之一。天人關係既“合一”又“相分”。

還如,程朱理學所講的“人慾”是“當然我”,陸王心學所講的“本心”是“超然我”。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是滅掉人性中的那個“當然我”;王陽明從“心即理”到“致良知”,是要喚醒和激活人性中那個本來就有的“超然我”。

理學從外部環境著手做“當然我”的減法,心學從內部結構著眼做“超然我”的加法。可以說,理學和心學是殊途同歸,目標都是將自己修成一個“超然我”,只是修煉的途徑的思路不同。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八百年之爭(1175年鵝湖之會),今天終於在“三我一體”平臺上得到統一。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第一句就說:“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就是人人都有“超然我”,因被“當然我”矇蔽,所以不能成佛。王陽明龍場悟道,第一句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個“超然我”,吾性自足,何需外求?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王陽明說人人都有良知,兩聖所悟之道都直指人性人心,並側重於激活和開發“超然我”的正能量。

理學與心學的八百年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