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不賤,但很苦

打工不賤,但很苦

近日很火的廣西周某人,人送外號切.格瓦拉周,因為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一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啦”而走紅。


一般人眼中打工就是靠出苦力吃飯,而靠技能吃飯的才叫上班。


寧願冒著坐牢的風險,幹著不光彩的事,也不要打工,打工究竟有什麼可怕?


早晨途徑集市時,看到烏泱泱的人群擁堵著路口。

打工不賤,但很苦


他們就是早起攬活的打工者,現在正是農村栽辣椒的時節。辣椒栽種以後需馬上澆水才能活苗,不能拖延,所以要有足夠的人手才可以。一般都是找人幫忙或者合夥一塊幹,不然的話還可以去市場僱人。


集市的路口便形成了這樣一個市場。附近村莊的閒散勞動力每天早上便聚集在這裡,等待著主顧。一番討價還價,若主顧看上,又覺得價格合適,找個早點攤,隨便吃點,便跟著主顧下地去了。


這便是農名工打工的一種,打短工。幹一天一般能劃到一百五六,運氣好乾活又利索的可以掙到一百八九的。


這是正兒八經的力氣汗水錢,每一分錢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掙來的,並不誇張。


因為農活和企業工廠其他的活還不一樣。凡是地裡的活,沒有那種站著或坐著的活。它要求移動式的力量輸出,但它不是那種舒展式的力量輸出,可以活動筋骨,血液循環開不覺著累。而是要求身體收縮,不是持續彎腰便是要蹲著乾的活。這樣緊張勞損的都是腰腿,會感覺特別累,所以很多農村人到老年都有腰腿疼的毛病。


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都是為著能夠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是惰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


人雖有惰性,但還要生存,所以不得不勞動。但對無技能的農民來說,出苦力是唯一能正當掙到錢的途徑。


為什麼很多農民父母,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送出農門,因為體力勞動的辛酸,是人都知道。

打工不賤,但很苦


打工是勞動,雖然不賤,但很苦。所以好吃懶做的人會說: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一輩子都不能打工的啦。


有人戲稱周某為精神領袖,說是因為他的言行好笑,難道不是大批底層人對其言行,在人生感悟上有一定程度上的認同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