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纵横|多彩非遗拓宽扶贫路 (半成品)

视频加载中...

【导视】

一项非遗推动一个区域产业兴起。(同期:茶叶产业应该是脱贫攻坚中最好的一个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项目。)

一项产业助力一批群众脱贫增收。(同期:一年算下来,加上地租,还有分红的钱,干活儿的钱,这些大概将近2万块钱,基本就脱贫了。)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多彩非遗拓宽扶贫路》

【解说】

地处秦岭南麓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所辖六县一区,是国家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了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洛南草编、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等诸多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一批非遗产业,为老百姓脱贫增收拓宽了门路。

“洛南草编”是陕西省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农民将玉米皮壳、小麦秸秆及藤条加工编织成摇篮、花瓶等手工艺品,促进了脱贫增收。

【同期】洛南县保安镇四组村民 张秀芳

我叫张秀芳,今年56岁,13岁开始学习草编,一天想编个啥,自己就能编个啥。拿玉米叶浸泡,拿水泡开以后撕成一公分宽,就开始编,用麦秆缠,一天啥都不做专门编,两天编三个,有时候手快了,就能一天编两个。天下雨了,农活儿闲了,坐到屋里可以编,晚上看电视,也可以抽空编。一个月能家庭补贴一千多块钱。

【解说】

生活在秦岭深山的农民,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编制的“洛南草编”,远销日本、丹麦、西班牙、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张秀芳所在的洛南巧手草编合作社和工艺品公司,2019年实现产值13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4000多元。

【同期】洛南巧手草编合作社理事长 屈军侠

目前辐射带动就业5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500多户,产品适合年龄大的、残疾人、不能外出打工的这些人。

【同期】洛南县景村镇丰中村村民

没来(合作社)之前,因为身体原因没什么正当营生,进了(合作社)以后可以说有了一份正当收入。

【解说】

商南是我国西部最北端的茶区,商南茶有“北纬33度的茶叶”之称。商南茶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2012年被列为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采取“公司+茶园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辐射带动4000多农民从事茶叶生产,直接带动茶农1530户。

【同期】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 刘保柱

茶叶产业应该是脱贫攻坚中最好的一个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项目,有136户贫困户直接捆绑在我们的基地上,我们每年要按股金的多少给他们分红,一户的收入一年大概在2万块钱左右,少的也有1万多,多的要有3、4万元。

【解说】

2017年1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在富水镇油坊岭村投资建设3000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让荒郊野岭变身绿水青山。

【同期】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 刘保柱

基础设施条件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变,像路、水、电这些现在和过去相比,改善得非常好。

【同期】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村村民 陈家房

(以前)路不通、水也不通,地里种啥也不长,就是种一点玉米,一点小麦,基本上一年吃粮问题都不好解决,很多人都把这些地扔了不种,出门打工去了。

【解说】

三年来,生态茶园基地累计培训茶农100多人,带动吸收4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与基地的农户,每年可从土地租金、茶园务工、股金分红和退耕还林补贴中受益,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刚刚脱贫的陈家房,在茶园基地每天忙个不停。

【同期】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村村民 陈家房

一天60块钱,一个月下来不说多吧,做个20天活儿,1200块钱没问题,一年算下来,加上地租,还有分红的钱,干活儿的钱,这些大概将近2万块钱,基本就脱贫了。

【同期】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 刘保柱

把群众的土地租回来,像平地我们租700块钱一亩一年,山坡地260块钱一亩地,我们自己选优良品种建茶园,当地群众就在里边务工。建园初期主要就是锄草、施肥、栽茶苗,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了后期主要是采茶,修剪、施肥,管理这类。他们在里边务工,可以挣工资,低一点的60块钱一天,高的话有150块钱一天。

【解说】

陕西省商洛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1项,其中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和《仓颉传说》等4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0多项。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挖掘、整合非遗资源,按照技艺传承、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助力脱贫的思路,建立非遗手工作坊110个,开发出非遗商品120个门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年历史的丹凤传统葡萄酒酿造技艺,带动就业,拓宽种植面积;还有山阳手工挂面,开发出蔬菜、葛根等20多个种类的挂面品种,得到消费者认可,并在第二十二届杨凌农高会上获得后稷奖。

【同期】丹凤传统葡萄酒酿造技艺省级传承人 刘龙富

我们丹凤葡萄酒厂的传承,我现在是第三代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主要带动了当地农户4200多户,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同期】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张艺熳

2019年全年总共销售360余万元,其中260万元用于工人工资。一共85户贫困户在我们厂里务工,在各个岗位上都有,以目前的情况看,他们都能以务工实现早日脱贫。

【解说】

商洛探索出的“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非遗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掌握了实用技能,提升了脱贫内生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同期】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杨长江

我们采取技能培训,成立合作社指导建立手工作坊,指导建立公司等等,教会了群众一门技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甚至在家里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是切切实实的,有1万多户的贫困户,牢牢地栓在了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上了,收入已经达到2000到5000元,有的户甚至过万。老百姓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老百姓的主动脱贫能力显著地增强。通过咱们的脱贫工作实践,非遗工作推进,更好地利用好发展好,使咱们非遗成果实现一个共享,尤其是要和咱们的贫困户连接起来。

【解说】

商洛市政府2019年12月出台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实施“非遗+扶贫”工作,扶持传承人,建设传统技艺工坊、非遗项目村、手工艺街区、非遗产业园区等,推动非遗进景区,让贫困群众在传承非遗技艺中实现脱贫。

制片人:李杰

编导:崔月平

记者:李亚楠 陈昌奇

配音:潘锴(实习)

统筹:王健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