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

在中國

河北·石家莊

邂逅——金盆寶地·魅力礦區​

社火在礦區 之五

濃濃社火情一一訪東王舍白臉社火

一提起社火,那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的場景,就會立刻出現在我的腦海裡。說到社火,不得不提東王舍的社火,那可是遠近聞名的白臉社火。

所謂白臉社火就是不化妝,以武術表演為主的社火。在賈莊鎮範圍內的社火,大多以白臉社火為主打節目。東王舍的白臉社火,早年間就聞名於井陘、平山等十里八村。農曆正月十六,是東王舍春節過會的日子,社火表演就此登臺亮相。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聽著那鏗鏘有力的鑼鼓聲,熱鬧非凡的開場叫陣聲,讓你忍不住前往觀看錶演。你看那擂鼓的男子,揮舞著胳膊,鼓棒隨之上下起落,將直徑一米多的大鼓,擂得震天響;其他人用力敲擊著自己手中的銅鑼、銅鈸,應和著鏗鏘有力的戰鼓聲,為場子中央老、中、青社火演員,擂鼓助威。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社火演員依次上場,舞弄著刀槍棍棒,揮拳踢腿,執劍對擊,一一展示著各自的“十八般武藝”。 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洩不通的觀眾,群情激昂。看到精彩處,不斷有響亮的鼓掌聲、叫好聲、口哨聲,此起彼伏;興致高揚時,甚至還有觀眾往場子中央扔香菸的景象,這就是對錶演者的最高讚賞。

近年來,其他村社火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列。東王舍的社火傳承,在村民的心目中更是提到了重要日程。

白臉社火,義務傳承,代代有深情

東王舍社火的傳承,從來不收一分錢,從來沒間斷過。最初有高士選、屈生運、李克、張朋朋、劉瑞祥、王英虎、王秀珍、郭成孝、潘山娃、劉來喜、李明秀等十幾人傳承社火,逐漸形成了以“形意門”為代表的各種拳術,這是社火的最初萌芽。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在社火傳承中,社火隊伍也曾衰落過兩年。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上學,致使社火隊員後續不足,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王小文家祖孫三代,對社火有著深厚的感情。九十多歲高齡的老父親,臨終前仍念念不忘社火,叮囑家人:無論遇上什麼困難,也一定要把社火傳承下去。

到了2000年由賈健珍、王藝生、王小文等人自發組織老中青隊員,重新組建了社火隊伍。村裡的老大哥們幫忙擔水,打掃場地,家家戶戶也為社火會發展捐錢,出力。在社火的義務傳承中,人人爭當奉獻者,延續著東王舍人濃厚的社火情懷。

村委搭臺,社火唱戲,濃濃社火情

在社火傳承中,村委會給予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拉燈接線,安排場地,與社火師父同心協力,共建社火隊。原有的社火會練功場所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所有成員就在王小文家門前的公路上訓練,從無間斷。

隨著新舞臺建成,村委會為了給社火隊員提供練習的場所,專門在舞臺旁邊騰出一間屋子。以便於王小文、賈彥君等社火師父們、學員們互相交流,切磋技藝,讓所有成員有了個寒冬酷暑、避風躲雨的場所。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為了進一步提升東王舍白臉社火的知名度,提高社火隊伍的整體形象,村委會出資重新購服裝、置器械,使社火隊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隊員們外出表演、參賽,個個精神抖擻,衣著鮮明亮麗,基本功深厚紮實,動作規範有力。歷年來,多次參加省、市、區各級比賽,捧回大大小小的獎狀、獎盃、獎牌二十多項,為村裡贏得了許多榮譽,培養了人才。

眾人齊心,老少出徵,濃濃赤誠情

現階段,東王舍白臉社火主要以賈彥君為團長,王小文為傳承師父。他們不但傳承拳術,也注重傳承社火人的武德。“少年習武身體強,童子愛練心莫忙”、“手眼身形法步隨,高友之中論假真,不得真傳妄勞心”·····王小文師父背誦起來,朗朗上口。這就是東王舍白臉社火獨有的、以順口溜形式,傳承下來的兩套習武理論——習武論和功夫論。這是王小文根據自己的習武師父口傳心授,自己用筆一邊回憶,一邊記錄整理下來的兩套習武理論。現在不斷傳誦於社火隊員口中。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社火會的團長賈彥君是社火傳承人賈健珍的兒子,他不但熱愛社火,而且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整理了很多社火資料,並付諸於文字,記錄著東王舍社火的發展歷程。王小文,李忠玉、王亞軍等老人,為了堅守一份對社火的摯愛,組織起自己的老夥伴們,一起為社火的傳承發揮餘熱。

尤其是,年逾七旬的王藝生值得我們社火人稱讚。每次有重要演出和每年聯莊會,他都會從石家莊專程趕回來參加演出。演員的背後也離不開後勤的支持,正如大鼓、車輛上的李冬生、賈四牛、楊二臭、王樹芳等都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只要有演出活動,一聲召喚立刻到場。社火會,凝結著所有社火人的火熱情懷。

師父重義,徒弟感恩,濃濃師徒情

東王舍白臉社火,一直是王小文等人,一起利用週日、寒暑假日,教授孩子們學藝。師父傳授社火技藝,要求嚴格,訓練到位。無論隊員年齡大小,都從壓腿,撇叉,蹲馬步等基本功做起。最小的隊員,年齡在八、九歲左右,是上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

剛開始練習基本功,孩子們感覺枯燥單調,缺乏耐心,難以堅持。師父就一招一式地陪練,用心用情地開導孩子們的思想,鍛鍊孩子們的耐心和耐力。孩子們的技藝一天天長進,師父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在一撥撥留下來的隊員中,湧現出了左彥軍、李二亮、王凱明等優秀隊員。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練武、學習兩不誤,在社火會的大家庭裡,不斷有社火人才脫穎而出。其中有個隊員叫李千寶,去張家口特警學校參加面試。一亮身手,就受到了面試老師們的讚譽和肯定,當場予以錄取。另一個隊員叫王澤軍,去重慶上大學,第一年就當了武術班班長,第二年成為了大學團體中的武術教練,施展著自己的一技之長,並享受3000元的大學補貼金。逢年過節,外出的徒弟們回到家鄉,他們都不忘師父的培育之恩,常常去看望自己昔日的師父,講述著他們的喜悅和收穫,感恩著師父的教授情意。

社火傳承,巾幗鬚眉,濃濃關愛情

在38名社火隊員中,有幾朵“紅花”活躍在其中,很是搶眼。那就是社火隊伍中的幾個女隊員。王小文師父說:“在社火傳承中,村裡從來沒有傳男不傳女的保守思想”。只要女孩子願意學,師父們不但一視同仁地教和練,而且還得額外關心女隊員。

在習武練習中,師父們不但關注她們一招一式的身體安全問題,而且還關注她們晚上來去路上的人身安全問題。經常和家長互通信息,孩子是否到了排練場地,孩子晚上學完社火後是否安全到家,師父們都一一記掛在心上,即使是外村的女學員慕名而來,師父們也同樣地不吝賜教。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丨東王舍人的濃濃社火情!

社火隊伍中,現有外村女學員兩名,分別是東崗頭村的王紅霞和南寨村的高銀花。在師父的關愛下,女隊員們勤學苦練,耍槍弄棒,踢腿撇叉,不甘落後,個個英姿颯爽,猶如一朵朵奇葩綻放於紅裝素裹間。“紅花”朵朵開,是東王舍白臉社火隊伍中,一道搶眼的風景線。

相逢一笑,恩怨皆拋,濃濃兄弟情

在社火隊伍中,還傳承著一種團結精神。隊員和隊員之間,不論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有過什麼小矛盾,小意見。一旦加入了社火隊,一踏進排練室,就是師兄師弟、師兄師妹。一切的恩恩怨怨都拋之腦後,不摻雜任何的私人糾葛。一心專注於如何和學員配合好,把社火排練好,為集體爭光添彩。一切以社火大局為重。出了排練室的門,你可以是隨性、自由的人。多少年來,東王舍的社火隊,一直秉承著這種兄弟情懷的理念,平平和和地傳承著,不斷地團結奮進著。

哨子聲響起,隊員們又集合在一起,列隊準備今天的練習了。這支老、中、青、少齊全的社火隊伍,在我們眼前展示著他們的刀槍劍術,拳腳身手。看著這生龍活虎的練習場面,心中不禁讚歎:東王舍白臉社火傳承,後繼有人;社火情懷,薪火相傳;濃濃社火情,必將生生不息、熠熠生輝!

(注:除夜間拍攝照片原創外,其他來自美篇鄉里鄉親)

責編 l 何宛星

內容來源 l 雪泥寫作訓練營

旅遊丨工業旅遊丨攝影丨美食丨自駕遊丨段家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