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縣,隸屬於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南部為祁連山北麓,北部為合黎山地,黑河縱貫全境。自古被稱為“河西鎖鑰、五郡咽喉”,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因為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的特殊,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碰撞,遊牧與農耕文化在這裡交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俗風情文化。千百年來,高臺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高臺民歌便是一個璀璨奪目的藝術寶庫,並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民歌為典型的漢族民歌,歷史悠久,流傳久遠,充分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遷,廣泛而深遠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高臺民歌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要求和願望,其豐富的內容和題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現實性,是高臺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民歌節奏輕緩、悠揚婉轉,其內容或為神仙,或為歷史人物,或為公子小姐,或為普通百姓,多頌揚忠、孝、節、義、廉等優良品質,或吟詠生活,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抒發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或內心的痛苦,反映風土人情,或懲惡揚善,教化人心,具有濃厚的道德內容。每逢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或農閒時節,或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當地百姓在鄉村街道、農家院落、田間地頭演唱,以迎喜祈福,自娛自樂。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民歌具有質樸、高亢、豪邁的風格,充分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從題材歸納起來,高臺民歌大致可分為愛情婚姻、勞動生產、歷史傳說以及生活四類。從體裁形式看,大致可分為小調和勞動號子,小調如《繡香袋》《船景兒》等,勞動號子如《夯歌》《拉大牛》等。小調又稱“小曲”“俚曲”等,形式比較規整,表現手法多樣,曲折委婉細膩,是民歌中流傳最廣的一種題材,當地人習慣地將其稱為“小曲子”“老曲兒”等,是廣大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休息娛樂、節慶廟會等場合中所唱的各種歌謠。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小調大致可分為絲竹小調、社火小調、風俗小調和地方化的外來小調等四類。絲竹小調多數為伴奏的小調,所用樂器主要有二胡、板胡、笛子、揚琴、棒子、四片瓦等;社火小調即在耍社火時所演唱的小調,一般見於劃旱船、大頭和尚、扭秧歌等節目時,穿插有社火小調的演唱;而風俗小調即在一些風俗節日中演唱的一種小調,如《酒歌》,酒歌也叫猜拳調,是民間喜慶飲酒宴席上推杯換盞、互相敬意之時用於助興所唱的一種小調。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民歌大多為徵調式,商調式次之。主要以五聲調式音階為主,也有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但基本都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在旋律中出現清角或變宮。這些偏音往往是過渡性的和裝飾性的,它們以經過音、輔助音、倚音的形式出現。高臺民歌曲體結構主要呈對應性和起承轉合性,其中以起承轉合性的曲體結構最為常見,形式也比較多樣。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民歌中的襯字大多來源於感嘆詞和助詞,常在歌詞的中間或句子後面出現,起著加強語氣、活躍氣氛、加深音樂情感、調節節奏、擴充曲體結構的作用。民歌中常用的襯字(詞)有“哎、哪、喲、哎嗨、咳喲、嗯哪、哎嗨咿兒喲”等;襯句主要有“嘟兒隆咚,嘟兒隆咚”等,有時演唱者還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加入襯字、襯詞或襯句,使整個歌曲的節奏和情調顯得格外歡快熱烈。

看點丨高臺民歌,從田間炕頭邁向大舞臺

《高臺民歌集》現收錄的360餘首,已確定縣級傳承人12人,市級傳承人10人,省級傳承人5人,在原有基礎上建立有效的保護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當地專業文藝團體、民間社火隊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創辦以高臺民歌為主要內容的“民間音樂傳習班”,從人才、表演水平等方面提高高臺民歌的藝術水準等,以保證高臺民歌的有效傳承和發展,使它逐漸從鄉間小道、田間炕頭登堂入室,邁向廣場、舞臺。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