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空間是物體運動時與物體本身相對應的一種概念,我們需要有物運動對比無物才能感知空間。

空:無物叫空,有物知空,場在空在,無場無空,真空不真,空是真的,空外無知,空間範圍就是宇宙範圍。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真空不真

空是這個天在(宇宙)中最易對比感知,也最無法直接感知,也最難深度理解的基礎概念。我想大家對空的概念永遠是個局部有限和相對的概念,難以理解空間深奧的秘密。人感知空間可能類似魚感知水,鳥感知氣,光感知電磁場,地球感知太空。這裡可以借用一個詞:萬物皆空,但並不是借用大家意識中的佛教解釋,這個空(場)是真的存在,真空(無)是無法直接想象的,現在宇宙科學計算出太空中含有大量暗物質(我把它叫做波點),空間是正在膨脹的,波點有密度的。

空間同萬物和諧共存,空間是一個通俗的,很難定義解釋的一個基礎概念名詞,它是解釋名詞的名詞,是第一共識。空間卻一直是人類歷史最難理解的範疇,例如大地有沒有邊界,天上為什麼有日月星辰,思想意識在哪裡形成,空中有什麼導致氣壓,真空中有以太場嗎?

空間是由場(質)開拓而來,空間本身隱含具有能量的波點。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由空間傳遞的,空間不空,爆炸論宇宙的邊界很可能就是場(光是一種場波)的邊界,宇宙空間外是什麼我們無法得知。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場的概念圖

物理力的概念來源加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來自速度,速度概念來自空間位置變化,時間的概念來自空間物體的運動規律,如何描述運動規律,就要選個參考尺寸度量空間尺寸,目前人類文明選擇的國際標準空間長度單位為米,米的定義是地球赤道一點到北極點的距離的萬分之一 ,也就是地球周長定義為4萬千米,所有才有我們坐地日行八萬裡的說法。這不是地球赤道測量得到恰好是整數,而是我們參考地球尺寸定義為整數。數字和單位是可以約定變化的,但是比例卻是信息的邏輯,人類共識的基礎。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天文學家開普勒

開普勒第三定律也叫行星運動定律。表述是:繞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運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空間)與週期(時間)的平方之比是一個常量,從天體運動上來看,空間和時間是相對固定的,時空是由物體運動變化的現象總結出來。

時間是人們感知度量物質運動變化信息的意識產物,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物質規則往復運動的信息,而這種規則往復的運動中最完美的就是圓周運動。可以說我們的時間觀念起源是圓的性質決定的。在物體相似的往復運動信息中尋找到的相同的信息,然後把這種相似的意識過程的間隔取名叫時間。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原子鐘

信息是需要介質承載傳播的,是一種運動作用關係。你在看我的理論的此刻,必須要在意識中聯想過去相似的事物才能真正感受到時間,只有此刻連接意識記憶中的過去和未來才叫時間,就像拍攝的視頻必須一幀一幀連起來存儲。此刻是我們唯一能活動,能感受介質影響的一個時點,就像瞬時只能拍攝一張照片。嚴格講時間是實時虛間,某個時點是不存在時間的,時間是某種介質運動作用到意識形成的信息,信息的形成是介質的變化的累積,物質變化無論多快也是需要時間的,變化是永恆的,時間就是永恆的,假設一切變化停止了,時間也就沒有參考對象了,也不必說時間停止了,時間在人的意識當中是無法脫離事物單獨存在的

假設一個密閉實驗,把人關在一個無法感知外界變化的人造燈光建築裡,只給你提供不定時不定量的食物,時間一久你就會發覺時間難以感知,人的生物鐘變亂,你敏銳一點可能還可以參考吃喝拉撒,甲髮長度,心肺頻率,你會明白時間是一種物質週期變化的信息。脫離了物質運動的時間是不存在的,

時間屬於一種意在

一切變化都是來自運動,減慢物質的變化,就得使物質運動減速,冷凍可以使某些生物停止生命活動而不死,恢復常溫又能動了,把一條正在發育的魚凍上一年,解凍後如果還照樣長大,我們能不能說時間對應這條魚來說靜止了一年?現在的冷藏血液,凍卵技術也已經商用,能不能說冷凍細胞的生命週期延長了,或者時間變慢了?

物理學的數學比例計算理論是:速度=空間位移/時間,這三個參考信息變量無論固定哪個變量不變,另外兩個因素都是協同變化的。牛頓咬定方程右邊:時空不變。麥克斯韋咬定等號:原理通用。愛因斯坦咬定方程左邊:光速不變,硬生生把時間和空間搞糾纏了。假設我咬定時間不變,空間和速度就會發生糾纏,速度增大,空間差就會增大,地表物體會加速也可表示空間差增大,同樣的距離中空間是可以壓縮的,說明空間是有密度的。這裡我在空間中引入波點的(類似以太場)概念,物體偏向波點密度的更大的空間運動。假設我咬定空間不變,速度和時間就成反比了,一個飛船關閉引擎(無動力)靠初始速度向另個一個星球飛行的過程中,速度因為空間的引力場不均勻導致發生變化(常識是速度不變),測試的時間就會跟著變化。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牛頓

個人分析對象還是傾向把時間信息看做絕對的,空間和速度是可以變化的,是相對的比例關係。時間是變化的單向進程,即使變化重複,時間仍然不能重複,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穿越空間有可能,穿越時間就是個偽命題,均勻空間和均勻速度可以相互定義時間。

空間,時間,速度,只是我們意識中創造的度量事物的工具。我們的比例理論在遇到不適用的場景時就會做出修正提出新的解釋。太空中場的分佈並不均勻,物體速度會發生變化,時間更是一個參照物體運動的信息。無論我們咬定哪個量不變,另外兩個量總能通過比例邏輯得到的對應的解釋,從現有邏輯上講他們的方程比例關係都是相同的。一條有黃金分割點的線段等比例放大數倍,黃金分割點還是沒變,把線段看做是個系統,系統內部沒有外部參照是很難察覺到系統發生變化了的。我們應該嘗試懷疑這種邏輯,動與靜人都很難辨別清楚,時空的間長間短和變不變就更難定義。從某種角度講

定義就是在設限,是在用文字限制思維,是在追求準確時犯下另一種錯。關鍵是人造理論是主觀的信息,宇宙中有許多非主觀的什麼信息未被我們獲取,理論難免會暴露出不完備性。

對的時間觀那就是牛頓等大部分人認同的時間觀,是建立在數字基礎上的理想時間觀。絕對標準的時間實際上是絕對標準的物質遠動的週期映射。絕對標準的運動是不存在的,因為永恆不變的物質是不存在的,物質運動變化意味著參考標準本身在變。我們可以把絕對去掉,測得一個參考對象擾動極小的相對標準,變成一個系統內的標準時間,如太陽年,地球日,鐘錶時。

我們生活中用的都是相對標準的時間,物質的運動穩定性不是永恆不變的,即使現在世界採用的銫原子鐘也是依賴電子光譜,原子核外電子光譜也是會受電磁場影響的,如法拉第效應,克爾效應,塞曼效應。相對的時間觀是愛因斯坦1905年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來的,其中把有待認知的光速設為第一性,又全依賴某個觀測者以速度等於空間和時間之比去測定時空,必然導致時空糾纏為一體,拋棄了牛頓的絕對時間觀,也拋棄的大眾的直覺時間觀,必定缺乏一種普適性,甚至是無法直接溝通,相對論在物理上需要用洛倫茲變換因子協助溝通,鐘慢論還被朗之萬提出了雙胞胎悖論。相對是對比參照標準形成的,絕對是數字量化形成的。無論哪種時間觀都是感知的信息,

時間是運動的一種等比分析屬性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光波圖中的洛倫茲變換

主觀是可以不斷擴張認知的,而非主觀是不可認知的,客觀也無法避開主人,更不能超越人類集體,所說的客觀只不過是集體意識的產物

波點論認為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是矛盾的,光速不變假設和物理定律通用假設,導出的結論是一種不完備的甚至扭曲的解釋,關鍵還是以太場的存在和以太場的運動特性的問題。

超光速圖譜我在高二的(2009年)一個晚自習用尺規畫出來了,超光速屬於一種特殊的多普勒效應,和音爆和打水漂的波紋類似。結果是某一點的觀測者能同時看到同一超光速物體出現兩個不同位置的像,類似視頻中的分身術。給人的感覺是同一超光速體(很可能無體)有兩種存在(視覺)。

空間本質的探討和時間概念的起源---場空圓時

超音速音爆

光速的定量存在不能證明超光速的不存在,光速是電磁場作用的傳遞速度,

場的意義可能比時間和空間的更加基礎,所以勞倫斯加速器不能把物體加速到超越光速,因為越接近光速電磁場作用越接近於0,相對論卻說什麼接近光速質量無窮大,黑洞的史瓦希半徑存在反面證明光速有限,但至少光速可以被改變方向。

光速的確意味著很多,電磁效應,光電效應,普朗克黑體輻射等電子變化現象中有著度量標準的意義。我大膽猜測超光速可能存在於原子核內部(小黑洞),速度越大才能在強相互作用下越小的空間作週期運動。可惜我們整個人類感知科技工具也還只到達電磁測量水平,目前的物質工具無法測量超光速。

慣性是物理學上最普通又神奇的概念,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巨擘一直都沒有給出完備的解釋。一旦理解運動的慣性本身,人們對時間,空間,質量,力等概念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人類的感知能力終究有限,達芬奇當年認為畫畫可以保存下來,而音樂無法保存下來(錄音)。愛因斯坦一生都在糾正完善相對論,最終也沒有如願完成統一場論,也開始懷疑自己理論的侷限和錯誤。

粉絲福利:1.前期免費閱讀60篇系統化的原創文章內容。2,文章單次優秀評論或者提問超過60個點贊,作者關注並盡心解答。 3,所有文章選擇性轉發30次的鐵桿粉絲可申請送電子書。後期會繼續寫並整理所有文章出一本叫做《利理論》的書或者專欄變成付費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