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這句話出自《金鎖記》,這句話描述的是一個叫曹七巧的女人。

張愛玲的作品,總是有著《紅樓夢》的影子,或許源於她和曹雪芹相似的身世,或許源自於一腔悲憤無處訴說,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只有她的作品,能將女人的處境及她們內心深處的黑暗面毫無保留的刻畫,將人性的慾望和生存困境充分的展現在眼前。她曾說:“女人總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裡面卻有一點地母的根芽”,在她的筆下,沒有絕對的善惡,只有人性的醜陋,《金鎖記》就是這樣一篇小說。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金鎖記》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開麻油鋪子的普通商戶人家的女兒曹七巧,經媒人介紹嫁給了一個姜性貴族豪門的二少爺,她滿心歡喜卻不知道二少爺是個軟骨症的病人,婆家連同家人一直欺騙她到新婚之夜。因為七巧的出身,在姜家處處遭人排擠,情感上也得不到安慰,漸漸地七巧變成一個刻薄、毒舌的婦人,也因為她的自私,斷送了兩個孩子的一生。

七巧為什麼會心理扭曲?

很多人在讀這篇小說的時候,越往後讀,越覺得她面目可憎。仔細想,她出生在一個不算富裕,但生活無虞的家庭,原本她也是個嚮往生活、渴望愛情的普通女孩子,原本也有鍾情與她的人,然而在她嫁入姜家之後,看著常年臥床不起的丈夫,妯娌、婆婆都不太搭理她,連丫鬟都給她臉色,耐不住寂寞的她,把金錢當成救命稻草,把刻薄當成武器,斬掉了自己的後路,斷送了自己的一生。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一、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漸漸成了自己偽裝的樣子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裡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為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裡的人也老了十年。”

若不是因為二少爺身體原因娶不上貴族,就憑七巧這樣的出身,是進不了姜家的門,七巧自己也知道,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因此每當姜家有新來的人,她總是分外親熱些,但人都會見風使舵,時間長了,大家都不太搭理她,七巧也覺得無趣,自此以後她也變成了家長裡短嚼舌頭的人,別人無視她,她就常常去老太太面前嚼是非,自此更不得人心了。

在心理學中,有個詞”情境歸因“,簡單來說,就是影響行為發生的外部因素,包括機會、他人和環境等等。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斯坦福實驗“,1971年,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在大學的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他徵集了24個心理健康的志願者,來參加為期兩週的監獄實驗,這些人中9人充當警察,9人充當囚徒,另外6人替補,實驗真實模擬監獄中的情境,囚犯被搜身,穿囚服,戴腳鐐等。

實驗開始不久,扮演獄警的人,開始變得有暴力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則預謀造反,這一場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實驗,在進行不到一週被迫終止,也引來廣泛的爭議。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無時無刻都被周圍的環境影響著,中國有句古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身於某種環境下,就會成為了某一類人。人性的變化也是巨大的,這也是斯坦福實驗中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他們甚至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

七巧也是在環境中慢慢改變的,或許她自己都未曾發覺,就已被現實吞滅。她成了深宅大院裡,一隻被畫在屏風上的鳥,沒有價值,沒有自由,掙扎無望。她試圖尋找自己,慢慢變得有攻擊性,為了引人注意,時間一久,她就成了偽裝的樣子,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無法分辨。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二、從個體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慢慢扭曲了自己

七巧喜歡姜家的老三季澤,她明裡暗裡多次試探過季澤,季澤是個逛慣了花街柳巷的人,因為怕招惹麻煩,也未曾有過表示,七巧從丈夫那裡得不到半點慰藉,把希望寄託在季澤身上,卻屢次遭拒,最終產生了病態心理,她開始見不得別人幸福了。兒子成婚當天,話裡話外,竟是謾罵嘲諷,女兒戀愛幸福的笑容,在她看來,那是對她的諷刺,對她的嘲笑。

弗洛伊德心理學講究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是人的基本需求,也可以說是慾望衝動。自我是心理活動的最高層,是一種自我意識,控制衝動的慾望。而超我是介於二者之間,起著平衡和調節的作用。當本我的慾望過分壓抑,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從而產生病態心理。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七巧的扭曲心理就是在長期壓抑中慢慢形成的,其實七巧也曾像家人傾訴過,她哥哥嫂子偶爾會來探望她,畢竟自家人,她總是希望從他們那裡得來一些幫助,每當臨走的時候,七巧也沒有少給過他們東西。然而她對於哥哥嫂子來說,只有無盡的索取,嫂子甚至慫恿她抽鴉片。七巧長期得不到釋放,因此借傷害別人來撫慰自己,殊不知越陷越深,自身沒有得到釋放,還連帶著拖累了兩個孩子,最終兒子、女兒都沉迷在煙鋪上度過餘生。

在對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中,有種不希望別人比自己好的心態,精神分析界的研究者將其定義為“嫉羨”。這種偏執用在七巧身上很合適,解釋起來就是,七巧看不到希望,覺得自己擁有不了好東西,嘗試過各種辦法依然無法改變現狀,別人的幸福她也無法掠奪,於是她將擁有幸福的人一併摧毀掉,這樣至少證明她是有存在感的,她覺得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嘲笑。

與其說七巧對別人殘忍,不如說她扭曲自己更殘忍,她用了最笨拙的方式,跟這個世界說不。


張愛玲《金鎖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七巧為什麼心理扭曲?

三、結語

“人的內心,既求生,也求死,我們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們既渴望愛,有時候卻又近乎自毀地浪擲手中的愛,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蕪的夜地,留給那個幽暗又寂寞的自我。”——弗洛伊德

書中說到,三十年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的故事還未完。回看七巧的一生,現實的殘酷,親人的冷漠,讓她覺得只有金錢才是唯一可以抓住的東西,她對女兒說,男人都是靠不住的,都是圖錢來的,然而她自己也就經歷過丈夫這樣一個人,

她把曾經的冷漠都還了回去,只是還錯了地方,還錯了人。

讀完《金鎖記》,感慨命運的無奈,越是深處痛苦的人,離深淵越近。想想幸而我們沒有生在那個對女性不公的年代,幸好我們成長的環境是積極的,幸好有家人、朋友,我們無需壓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