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一战之前,沙俄的工业总产值排在美英德法之后。它只是让一战、内战把苏联的工业体系打得稀烂!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因此,苏联建国就将发展重工业列为优先目标:按照"重—轻—农"的的方针,国内实施"以农养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完成重(军)工业的资金积累;国外大力引进西方先进重工业体系——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让苏联有了全面引进西方先进重工业的机会!苏联大力引进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工业技术、设备、人才,全力以赴实现斯大林提出的"国家工业化"——在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军事工业水平基本达到世界前五位!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二战期间,苏联的军事工业再次受到重创:欧洲地区先进的军事制造业遭到纳粹德国粉碎性破坏!以至于苏联军事工业产品被迫压缩产品生产流程、简化加工工艺、材料尽量就地取材——军事产品质量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差甚大——产量巨大却浪费严重、技术堪用而已:"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列宁同志的名言同样适用于二战的苏联军事工业;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随着冷战的爆发,为了保持超级大国地位,苏联建立一整套规模空前、种类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苏联要求牺牲整个国民经济,优先将资金、人才投入军工业——每年将国民生产总值的15%—25%投入国防;每年投入科研经费的40%用于军时工业;苏联经济工业产值的20%是军工产值;苏联90%的科学家、工程师与军事工业有关;全苏军事部门人员收入比民用部门收入高20—25%;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如此巨额的投资、国家层面的积累让苏联形成世界最庞大军事工业体:全苏军事工业9委员虎下辖8大部门,50个武器设计局、450个各类军事研究所、137个武器总装厂和3000个分系统厂,它们拥有一千多万军事工业人员、4200万公顷土地与军事工业有关:塔吉尔坦克工厂厂房面积达到82.7万平方米——美国沃伦坦克工厂11.5万平方米——从规模而言,苏联军工生产潜力为世界首位!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由此可见,苏联军事工业体的体量、产量足以让世界变色: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导弹工业:年产洲际导弹200枚、中程弹道导弹100枚、近程战术导弹300枚,反坦克导弹5万枚、地空导弹5万枚、其他各类导弹数万枚;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坦克工业:40家坦克工厂年产量35000辆,战时可以达到60000辆,如果将自行火炮、装甲车辆计算在内,年产量为12万辆;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航空工业:飞机工厂80多个,发动机厂30个、其余设备厂150多个,它们的平时年产量2000—2500架,战时达到70000架;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造船工业:各类造船厂500多家,其中,核潜艇工厂4个、6个大型水面舰艇工厂,年造船能力达到36万吨!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正是苏联军工的擎天一柱支撑了红色巨人的扩张野心:苏联的海外利益随着军工企业的完善不断得到保障,亚、非、欧遍布苏联军事基地;苏联军队成为世界上军备、军费最为充裕的国防力量——它不用受到立法机构的审核、制约!苏联军工的产能甚至改变美国的地缘政策: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苏联抽调两个星期的坦克产量(1500辆T—55/62)补充叙利亚军队,直接让美国压制以色列再次发动占领大马士革的战争企图!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不过,强盛的苏联军事工业背后就是凋零的民生工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占全苏工农总产值的80%以上,利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26%以上,其次是化学、石油部门——它们生产的纯粹是消耗品的军火而不是产生利润的产品!同时,每年4%—5%军费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国民收入的3%:投入轻工业、民生工业的资源被用于发展军备,导致人民日用消费品短缺、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日趋下降;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此外,技术和人力资源多数用于军工工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基础工业成本上升和发展滞后,它反作用于军工工业,让苏联军事工业的经济技术基础被严重削弱:苏联军工高度独立于计划经济体系之外,它的封闭性、垂直性使它不与其他民生工业、基础工业发生经济联系,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服务社会经济。军事工业不能刺激、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不能形成"国民经济——军事工业——国民经济"互促良性产业链,形成有效社会经济需求。因此,苏联军事工业成为阻碍民用技术发展、空耗国家资源、整垮国经济的怪物!

赤擎雄心——苏联国防工业兴衰

苏联解体以前,苏联政府已经认识到军事工业拖累国民经济的严重问题:按照苏联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规划,苏联军事工业将生产民生、轻工业物资的比重提升到占其总产值的60%以上!可惜的是,尾大难掉头!历史客观规律不容许假设、它也没有再给苏联军事工业承认错误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