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衡量機箱的好壞大抵有兩個指標,一是做工用料的優劣,二是結構的合理程度。前者更多反應在價格上,後者則考驗廠商設計創新的功力。

1995年,Intel推出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標準來規範主板設計,這也影響到機箱幾十年來的結構設計,ATX架構機箱也完成ATX1.0到ATX2.0,再到ATX3.0的轉變。

ATX1.0架構:已被淘汰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在ATX 1.0架構中,最主要特點是電源上置設計,光驅位與硬盤位在前窗口位置。ATX1.0結構有諸多的缺點,比如機箱內部的熱量會被電源吸入,高溫氣流會極大影響電源工作的穩定性。光驅與硬盤籠佔用太多空間,讓機箱對其他硬件的兼容性差,加上背部無走線,線材凌亂而擁擠。並且缺少足夠風扇位,機箱內部就像一個大火爐。

歸結ATX1.0架構特點,就是”散熱差,兼容差”,如今ATX1.0架構機箱已經被淘汰。

ATX2.0架構:當下主流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隨著硬件的迭代發展,原來光驅被淘汰了,機械硬盤也不再是主流,機箱的架構也發生大變革。ATX 2.0機箱架構應運而生.

ATX 2.0 架構的機箱

相比於ATX1.0架構,ATX 2.0架構的電源下置,避免電源吸入高溫氣流,並打造獨立電源倉,支持走背線,機箱內部線材更加整潔;取消掉原來硬盤籠,光驅籠,硬盤位設計在背面和底部,讓機箱內部的空間更加寬敞。並增加了機箱的進風口與出風口,用於安裝散熱風扇,打造立體的散熱風道。

目前市場主流機箱均採用這種結構,那我們如何來介定ATX2.0架構設計的好壞呢?關鍵還是兼容性及散熱能力。

對於兼容性,主要是CPU散熱器,顯卡及電源限長,主流ATX2.0中塔機箱會滿足以下幾點,代表兼容性不錯:

1、支持320mm長度的顯卡

2、支持165mm高度的散熱器

3、支持180mm長度的電源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旗艦級顯卡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頂尖風冷散熱器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超1000W的模組電源

我找了顯卡/散熱器/電源三個代表,三者都是各自領域的頂尖選手,體積要比主流/入門硬件大出一截了。ATX2.0中塔機箱能夠裝下它們,那代表兼容性能不錯。

至於散熱性能,就比較難量化,尤其是小機箱。但是ATX2.0中塔機箱,一般配備足夠多的風扇,散熱能力都是值得信賴的。

具體實例分析: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這是鑫谷圖靈1號機箱的內部架構,典型ATX2.0架構,在體積、兼容性和散熱三個維度上,得到很好的平衡。同時電源區有獨立包倉,遮擋住電源線材,讓機箱內部更簡潔,側透更美觀。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背部有隱線模塊,有走線槽位,輕鬆走出好看的背線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鑫谷圖靈1號機箱尺寸為L438mm*W208mm*H485mm,中塔機箱尺寸,兼容性能卻不俗,顯卡限長350mm,CPU散熱器限高170mm,電源限長210mm,高端硬件隨便裝了,對於一款200出頭機箱來說,兼容性真的很出色。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至於散熱上,提供前置3個120mm風扇位(支持140mm),頂置2個120mm(支持140mm),後置1個120cm風扇位,由三個前風扇進風,後部及頂部出風,構造立體散熱風道。只要安裝滿風扇位,即便是面對高端CPU、顯卡滿載運行,也能夠讓機箱內部保持健康溫度。

得益於ATX2.0架構的威力,鑫谷圖靈1號兼容性、散熱性相當不錯,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內,這種架構仍舊會是主流。

ATX3.0架構:弄潮者

任何時代都需要“弄潮者”,鑫谷在2019年推出基於全新ATX3.0架構設計的開元系列機箱:開元K1、K3,2020年推出改進型號:開元K5與G5系列。不少玩家好奇,這ATX3.0架構相比於ATX2.0架構,到底有哪些改變?

---------------------

主要改變有3點:

1、水平風道

機箱內部上下不設計風扇位,只保留前進後出水平風道。這樣做好處,能夠去除了雜亂無章的氣流擾亂因素,直來直去,散熱效果會更好。

2、顯卡垂直安裝

消除顯卡對主板卡槽的重力影響,從源頭上避免顯卡與PCB卡槽雙雙形變,甚至撕裂PCB的情況出現。

2、I/O朝上隱線輸出

配合顯卡豎裝,打造上置獨立I/O束線設計,原後窗I/O接口處改造為風道出口,增強散熱的同時機箱外接線材齊整簡約。

---------------------

具體實例分析: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這就是ATX3.0架構的開元G5機箱,裝好硬件之後的效果,很直觀地看到,豎裝顯卡,橫裝主板,水平風道。見慣了ATX2.0架構機箱,初見G5還是讓我怦然心動的。而它也只是一臺售價299的機箱而已。

對比鑫谷鑫谷圖靈1號L438mm*W208mm*H485mm,開元G5 L442*W215*H443mm,雖然長與寬稍大一點,但高度低了42mm,直觀感覺是開元G5會顯得小巧一點。在兼容性三大指標上,顯卡限長320mm,CPU限高167mm,電源限長200mm,比圖靈1號差一點,但是安裝RTX2080Ti旗艦顯卡,頂級風冷散熱器以及高端模組電源都是完全沒有壓力的。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由於採取顯卡豎裝,安裝後結構比普通機箱更加穩固,超重的顯卡也不再需要安裝顯卡支架,掰彎PCB板這種悲劇再也不會發生。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開元G5機箱採用的是水平風道設計,前面3把風扇進風,後面2把風扇出風(240mm冷排也能扮演這樣的角色),直來直去地吹,對散熱大戶顯卡絕對是更友好的。另外,開元G5還做了一些改進,比如底部電源倉取消,頂部增設輔助排熱通風孔,讓CPU散熱不致於受顯卡的影響。

機箱結構的演變:從ATX1.0到ATX3.0,我們到底如何去選擇 ?

像主機HDMI線、網線、鼠標線、鍵盤線等線材,全部由頂部集中收納,整個背面就不會顯得雜亂無章。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對ATX架構有了大概的瞭解,主流仍舊是ATX2.0,兼容性不錯,裝滿風扇的情況下,能夠解決散熱問題。而ATX3.0架構,作為新物種,目前還在普及階段,鑫谷開元G5、K5是代表產品,它的特點很明顯,安裝方式也與ATX2.0架構機箱不同,水平散熱風道對顯卡散熱更友好,通過不斷改進後,對CPU、主板等硬件散熱性能也更出色。兼容性方面,像小巧G5都能安裝旗艦級顯卡,大尺寸散熱器及電源,更別說大號的K5了。

過去挑機箱,手持200-300預算,可能我們只能在外觀上過過癮,因為全都是ATX2.0架構,現在除了ATX2.0架構,又多了ATX3.0架構。如果你堅持傳統,那挑ATX2.0也無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