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错在哪儿了?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有一篇《我看国学》,在网上以《王小波:国学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为题流传甚广。国学被妖魔化,由来已久,像王小波这样重量级的,一出手更是杀伤力极大。今天就这篇文章,说说他对国学理解上的一些偏颇之处。


王小波错在哪儿了?

网上王小波的文章


国学概念的混乱探讨——国学不等于“孔家店”

通读《国学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这篇文章可知,王小波是以科学反国学,其基本思路和五四时期高举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的架式差不多。其实在进行探讨前,我们不得不先来澄清一下国学的概念。

一般说到国学是一个宏观上的大概念,中国传统文化都算国学,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书法、国画等等都算。微观点说,国学应指中国传统哲学,可简略说成儒释道三家。而小波文中说“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从这段话可推论,小波的概念里,国学就是儒学,就是四书五经、孔孟程朱一系。不含道家佛家,更不包含唐诗宋词书法国画。或者说,小波的国学概念约等于孔孟——绕来绕去,小波还是奔着一百年前“打倒孔家店”去了。

中国国学到今天,被很多人“妖魔化”,和一百年前那场以救亡为背景的“打倒孔家店”关系甚大。如果说,在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冲击下,在救亡图存的目标导引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是一场积极正面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话,那这一棒子下去、不分青红皂白的副作用,就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进行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只可惜,我们好像已经遗忘了五四的好传统——反思的传统,只剩下对历史的、对民族文化的虚无式的嘲讽和戏弄。最典型的,当属那些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小波的这篇可算作文化圈里的代表。


王小波错在哪儿了?

当年的宣传资料


国学与科学的可比性探讨——从人性向善到科学向善

国学里无疑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因为国学没发展出科学就一棒子打死,就实在太科学主义了。

如果把儒释道三家叫国学,国学里人生哲学的成份无疑是很大的。王小波特别喜欢的罗素曾说哲学是科学和宗教中间的那部分。这个划界可用来说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人生哲学是有温度的,是讲善恶的,是讲相信的力量的。而科学是讲逻辑的,是中性的,是冷冰冰的。科学可以发展出原子弹,可用不用这个东西就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人文的问题,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了。“天地不仁”,但可以“人性向善”。“科学不仁”,但可以“科学向善”。恰恰因为国学的道德、情感的力量的存在,才使得这个世界是有温度的,是人文的,是向善的。


王小波错在哪儿了?

爱因斯坦:听说文中提到我了?


孔孟与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可比性探讨——该比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小波的文中将孔孟与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进行比较以说明科学家之厉害。“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小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恰恰忘了他应该用科学方法的问题,借用胡适倡导的科学实用主义的方法来探讨,第一条就是历史的方法。

孔孟和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的历史背景之差异,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孔孟的时代是中国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时代,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局,并奠定了以后两千年的基本格局。正是在孔孟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参与下,中国的文化才不至于陷入非理性的宗教的和蒙昧的状态。孔孟思想,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其理性成分和人本主义,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这就是历史的方法。如果非拿两千年前的思想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较,实在没什么可比性的,风马牛也,离得太远。如果非要比较,倒可以比比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