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成果靠美圖來湊,疫情期間孩子上堂勞動課,爹媽反而累癱了

“孩子其實挺樂意的,他愛玩、覺得勞動也好玩,可是……疫情期間,每天上課打卡就夠累了,再陪著他體驗勞動,我真受不了。”年輕的媽媽小瑜,最近一直在和“神獸”兒子曉曉做“鬥爭”,勞動教育雖然是一門繞不開的課程,但她也只能讓曉曉淺嘗輒止。

記者瞭解到,北京市各大中小學都已經開設了勞動教育課,而且在疫情期間也佈置了相關作業。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們雖然很喜歡參與勞動,但家長受客觀條件和精力所限,選擇“點到為止”。

適度參與 家務意義大於目的

勞動成果靠美圖來湊,疫情期間孩子上堂勞動課,爹媽反而累癱了

曉曉是典型的活力充沛型男孩,在昌平區某小學讀四年級的他,平時就喜歡戶外運動,自行車、足球、游泳都是他的摯愛。可疫情期間,他多數時間只能呆在家裡。最近剛剛復工的小瑜,每週去單位兩天,回憶起疫情期間與“神獸”相伴的歲月,她還是感到頭大。除了各種打卡,她對勞動教育課已經沒有特別深的印象,“學校是一直有要求的,但沒有硬性的指標,我們基本上就是安排他做家務。”

對孩子來說,做家務與玩兒的界限並不清晰,曉曉很喜歡做家務。但是小瑜卻有點頭疼:“他是玩得盡興了,我可受不了。看他滿屋子拖地,跟打冰壺似的,他拖完了,我還得重新收拾一遍。”所以,小瑜就讓曉曉“意思意思得了”。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小瑜讓曉曉學著做家鄉的應季小吃——青團。活潑好動的兒子,認真安靜地完成一個青團,小瑜坐在一邊,長舒一口氣:“他愛動手,我們做爸媽的不應該攔著,但是精力實在有限,所以也只能讓他適度參與。”

淺嘗輒止 勞動成果美圖來湊

勞動成果靠美圖來湊,疫情期間孩子上堂勞動課,爹媽反而累癱了

小艾的女兒婉婉在豐臺區某小學讀二年級,疫情期間,學校會每週發送給家長一份居家教學安排。根據這份安排,每天都有勞動教育時段,包含收拾餐桌、垃圾分類、擺放碗筷、盛菜盛飯等等。實際上婉婉做沒做到每天都參與勞動呢?“很難,除了不放心,主要是怕麻煩,孩子一個人幹活,至少要一個大人盯著。”像打掃衛生這樣的勞動教育,婉婉會很快失去興趣,而像煎蛋這樣有吸引力的家務活,小艾又不敢讓她太多參與。

可是,學校要求勞動教育也要上傳照片交作業怎麼辦?“學會留痕,用美圖軟件。”小艾也是從別的家長那兒學的經驗,藉助美圖軟件,拼接視頻和圖片,能把孩子淺嘗輒止的過程包裝成深度參與勞動教育。小艾坦承這是形式主義,但她還是覺得,不如把擠出來的時間留給孩子,無拘無束地玩。

有些題目 家長也不會做

“說實話,這些題目我還都不會呢。”給記者展示已經上初二的兒子的勞動課試卷題目時,王娜感慨地說:“不過好多內容都沒有實際操作價值,我們也就拿著看看。”

勞動成果靠美圖來湊,疫情期間孩子上堂勞動課,爹媽反而累癱了

記者看到,這些題目相對比較專業,比如應該用什麼工具切割、鏤空木工作品,鋸斷板材時為什麼會有毛茬等問題。但是這些題目,王娜的兒子根本沒興趣看,也沒有時間認真學。每天各種學科的學習和打卡已經讓他不勝其煩。

王娜也理解孩子的選擇,這些題目涉及到木工、雕刻、車工、鉗工等各項技能,多數都是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孩子基本沒有進行這類實踐的機會和條件,如果只拿著圖紙計算,實際上還都是數學題。“大多數孩子家裡都沒有工具間,希望學校能給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多做一些實踐,不要流於形式。”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 周明傑

流程編輯:tf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