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不久前光顧了一家新開張的川菜館子,蒼蠅大小的地盤,老闆娘操著一口濃重的瀘州口音,在我生活的這個被 “假川菜” 包圍的城市,基本等於中頭彩。

但一個人吃飯的苦惱,拋開情感層面不說,主要是 “眼大肚子小” 。點半只古藺麻辣雞,一碟涼糕,一盤嗆青菜,估摸著已經是肚量上限。吃到八分飽的時候,鄰桌的冒菜上來了,紅油包漿活色生香,引得人心癢癢,沒忍住追一份,喊出口的同時心裡便給自己找理由:吃不完打包嘛,明天省得下廚了。

隔日,先燜了鍋米飯,也不費事,接著就興沖沖去冰箱裡取那剩了大半盒的冒菜,微波爐裡叮 5 分鐘,美滋滋等開飯。就在此時,事故發生了 —— 原本紅亮泛光的嫩牛肉,纖維粗糙的口感像是嚼塑料;藕片被湯汁浸得透透的,鹹起來喝三杯水都壓不住;最過分是土豆片,怎麼一晚過去就支稜不起來了,化成的泥渾了一鍋湯。

對於這頓飯的美好想象一瞬間成了泡影,悲憤之餘,羞愧感慢慢增加,吃剩飯這件事於我來說要悄無聲息的進行,不能拍照發朋友圈,更不能給爸媽看見。母親大人的畫外音我都已經聽見了:“你看吧!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吃剩飯,又沒營養,又不健康。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在我的印象裡,一年 365 天,家裡唯一會把剩飯留到第二天的情況就是除夕。當晚,從涼菜到餃子,向來是要張羅滿滿一大桌的。這麼多菜,自然吃不完,毋寧說是本就存了要剩下的意圖 —— 長輩認為這些剩飯是來年的 “飯根” ,年年有餘,富貴有根,剩的越多越好。


除此之外,在爸媽時刻揮舞的 “健康飲食” 大旗下,剩飯在我家的餐桌上便銷聲匿跡了,以至於吃隔夜剩飯在我心裡總有一種偷摸的快感,就和減肥的時候吃炸雞是一個意思。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年夜飯通常會多準備,使飯桌上有剩餘,寓意年年有餘。©Moon Lok Chinese Restaurant


很多年以後,在我讀到杜莉老師那本《中國烹飪概論》的時候才知道 “隔夜飯、隔年陳、留歲飯” 這個風俗在全國各地都不少見,南朝時便有記載,看樣子,能說服長輩打破傳統的還是傳統。

其實將剩飯和價值判斷掛鉤,從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頓剩飯起便有了。考古學家在約旦發現了 1400 年前的 “剩麵包” ,同期出土的其他文物隻字未提,反而是這塊形狀依稀不可辨的麵包,出現在 BBC 廣播中,意義不可謂不重大。哲學家叔本華卻說:“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剩飯” ,主張人去獨立自主思索的同時,貶斥了剩飯的不可取。


回看東方也是一樣,早便有杜康造酒的傳說。《說文解字》中對 “酒” 字的解釋便是 “杜康始作秫酒” ,“秫” 便是高粱,據說杜康當年是將吃剩的高粱米放在桑樹洞中,偶得到了發酵後的高粱酒。傳說歸傳說,但是黃酒釀造過程中最重要的成分酒麴,確實屬於高粱飯的發酵產物。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比起現做現吃,吃剩飯通常給人帶來負面的觀感。©Midtown Mocha


在關於剩飯的諸多記載中,杜康造酒卻屬於為數不多的不帶貶義色彩的隱喻。近代有個名氣頗豐的考古學家陳夢家,同時也是新月派詩人和古文字學家,這樣的職業加持,他的生活境況可以想象。在陳夢家與太太趙蘿蕤的書信往來中曾提及,有一天他的學生陳公柔登門拜訪,過午還沒有走,陳夢家身上並沒有餘錢,兩人只好將前日馮友蘭來吃飯時留下的剩飯熱了熱吃。

如果說陳夢家的文字佐證了他的生活狀態,那麼剩飯在同樣來自東方的印度作家瓦爾密齊筆下,幾乎變成了針砭時弊的槍。他為此專門寫了本書,就叫《剩飯》,主人公達利特作為社會最底層的 “賤民” ,平日裡總是食不果腹,只有碰上時節才能將高種姓主人吃剩的食物打包帶回家。整個印度社會就像一桌豐盛的宴席,而達利特則是餐桌上的剩飯,棄如敝屣、人人唾棄。就這樣,瓦爾密齊通過 “剩飯” ,把種姓制度及其對應的悲慘人生體驗寫了出來。

剩飯,儼然成了人生的隱喻。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來到現代社會,大眾繼續經歷著關於 “剩飯” 與 “剩飯” 的矛盾。

第一個 “剩飯” 是動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絕句國人從小便要背誦,碗中剩飯的行為,在家庭語境中甚至僅次於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


中國民間的說法是浪費糧食會遭雷劈,在一本描繪古中國雜亂神仙體系的志怪小說《四遊記》中,雷公看見一個人類將冬瓜籽倒進水渠,誤以為是白飯,大怒,用雷擊死了她。後來發現是誤會,但是人死不能復生,這位被誤殺的女士由此被收入氣象部門,也就是傳說中的電母。這個寓言故事就像是那些 “不能指月亮不然會割耳朵” “不能從晾衣杆下走過不然不長個兒” 的童年恐嚇一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被 “走近科學” ,但是由此遺留下來的行為記憶,可能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獨居生活的困難之一,是下廚時很難掌控剛好一人份的量。©《小森林 夏秋篇》


第二個 “剩飯” 變成了名詞。從小被教育不能剩飯的人,在幾十年之後的獨居生活中難免會遭遇吃不完飯的局面,於是不能浪費糧食的警鐘響起,碗中的剩飯剩菜被齊齊整整地收進冰箱,圖個心安。

更多的人則是向生活低頭,能吃外賣就不做飯,外賣能吃兩頓還是不做飯。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人每週大概要消耗 4 斤左右的蔬菜,5 ~ 6 斤的魚肉蛋奶,在這種體量下,試問,誰家冰箱裡還能沒點剩飯呢?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首次烹飪後 8 小時,未被吃掉的食物就變成了剩飯。©Wallpaper.com


狹義上的剩飯就是隔夜飯,而廣義上的剩飯,可以指任何在一餐中未解決的飯菜。比如鍋裡還有一半的蓮藕排骨湯,碗中吃剩下的魚香茄子,以及前文中我打包回來的冒菜,都屬於剩飯的範疇,甚至連上班族提前一晚放在冰箱裡的便當,也是剩飯的一種。

因為在科學的定義中,任何在首次烹飪後放置 8 小時及以上的的食物,都可以被稱作剩飯。

剩飯的用途除了留待下一頓繼續,再就是投餵給家庭裡的非人類成員,以及倒掉。對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來說,不吃剩飯的顧慮歸納一下主要有兩點:滋生細菌以及亞硝酸鹽。

先說滋生細菌,當一盤魚香茄子被端上桌時,吸引的不只是坐在飯桌前的人,隨著時間的推進,也會成為細菌的培養皿。如果保存方法不當或者時間過長,致病微生物感染的風險會提高,尤其對於免疫力較差的群體來說,需要格外注意。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剩飯都會因為細菌而變質,只要保存和再加熱的程序合理,就可以大大降低細菌交叉感染的風險。

至於亞硝酸鹽,則不必過分草木皆兵。亞硝酸鹽本身對人體無害,但會在體內生成致癌物亞硝胺。值得注意的是,致癌的前提是攝入過量。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亞硝酸鹽日允許攝入量為 0 ~ 0.2 毫克/公斤體重。對於一個體重為 60 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 12 毫克以下最為安全。根據目前各類實驗數據來看,在放置 24 小時以上的各類飯菜中,這一含量不會超過 8 毫克/千克,遠低於安全區間。

不過考慮到味道,吃剩飯對於個體來說始終是一種選擇,相對於吃不吃剩飯,如何吃剩飯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將危險指數掌握在可控的範圍內,是對剩飯和對自己的胃最好的尊重。

簡單來說,保存得當是要義中的要義。首先要對自己的胃口有正確的估計,不需要到精分的程度,不然也不會剩飯了。預感到自己可能吃不完的食物,出鍋的時候就要及時趁熱分裝密封保存,稍微冷卻之後,轉移到冰箱的冷藏格,別忘了收納食物的容器也要保持清潔。

這一步是為了避免吃飯時口水裡的細菌經由餐具汙染菜品,高溫的菜品密封后會在容器內部形成負壓環境,也更容易阻擋外部細菌。平時不都嚷著要生活的儀式感嗎,這種家庭餐飲場景的另類分餐制,還不夠儀式麼?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持續 3 分鐘的高溫加熱即可有效消滅剩飯中大部分細菌。©Adventures in Cooking


有了保存,還要留意食用環節。只有在徹底的加熱,也就是食物中心溫度達到 100°C 並保持三分鐘以上的情況下,才能消滅掉大部分細菌。通常來講,家庭用微波爐中到大火加熱 3 ~ 5 分鐘即可,肉菜要比素菜的時間更長些。

值得一提的是,綠葉菜、海鮮不宜作為剩飯的來源。綠葉菜反覆加熱更容易造成營養物質的流失,同時流失的還有賣相;海鮮隔夜之後蛋白質極易降解,也容易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傷,如果實在吃不完,冷凍相比於冷藏是更好的選擇。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泡飯是剩飯最常見的打開方式之一。©Ucxinwen.com


最後,吃剩飯不是一項慘兮兮的進食活動,願意把剩飯熱熱再吃,還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這裡不得不提非常經典的泡飯料理。1983 年的《上海文學》裡有這樣一段描寫:“我無法想象她會像我的妻一樣大清早睡眼惺忪地去菜場,回來蓬著頭髮又是忙著生爐子又忙著刷馬桶,然後捧著一碗泡飯就著天天一樣的乳腐醬菜” ,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尤為流行的泡飯,用隔夜飯加上湯和蔬菜乃至剩菜煮成,是小囡從小吃到大的早點。同樣的吃法到了湖南、湖北、河南一帶就成了 “燙飯” ,是尋常人家精打細算的美味。

泡飯也不等於廉價,清代著名美食文集《紅樓夢》裡有一回,小燕將 “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 擺上桌,芳官卻嫌棄:“油膩膩的,誰吃這些東西。” “只將湯泡飯吃了一碗,揀了兩塊醃鵝就不吃了。寶玉聞著,倒覺比往常之味有勝些似的,遂吃了一個卷酥,又命小燕也撥了半碗飯,泡湯一吃,十分香甜可口。” 你看,在大觀園裡,清湯寡水的泡飯倒成了稀罕。

金燦燦粒粒分明的蛋炒飯、修道院裡的朵麗哈思煎麵包(Torrijas)、用剩飯為丈夫準備飯糰的日本主婦,人們對待剩飯的態度,其實就是對待生活的態度啊。


參考資料:

《中國烹飪概論》杜莉

《隔夜飯菜的危害有多大?真的會致癌嗎?》顧中一

《隔夜飯到底能不能吃?》趣醫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starch gels: Effect of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Leftover Safety: Know the Basics to Keep Your Family Safe》Food Safety News

《A guide to leftovers: How to store them safely and when to toss them》NBC News

《How to store food and leftovers》NHS UK


吃剩飯不是一項悲慘的進食活動,能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