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朔方”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出車》中的“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旂旐中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於襄”中,這是一個軍事色彩十分濃厚的詞語。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擊敗匈奴,攻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區)後,在河南地設立朔方郡,使朔方郡成為漢朝對抗匈奴的前沿陣地。此後,朔方地區便成為歷代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政權的前沿陣地,及至唐朝,唐玄宗設立朔方節度使,以加強這裡的軍事力量。安史之亂爆發後,朔方軍在節度使郭子儀的率領下,進入內地參加平叛戰爭,從此轉戰各地,譜寫了一首飽含悲歡離合的命運交響曲。

臨危任命,從龍功臣

開元九年(721年),朔方節度使剛誕生時“領單于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二軍,東、中、西三受降城”。其後,朔方節度使不斷擴大防區,增領魯、麗、契、涇、原、寧、慶、隴、鄜、坊、丹、延、會、宥、麟、邠十六州,在安史之亂前囊括整個關內道,併兼領關內道採訪處置使、關內支度營田使、關內鹽池使、押諸蕃部落使及閒廄宮苑監牧使、六城水運使、隴右兵馬使,檢校渾部落使。隨著朔方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朔方軍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其軍隊數量由“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四千三百疋”漲到了“戰士十萬,戰馬三萬”。

天寶初年(八世紀四十年代),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憑藉朔方軍雄厚的實力北伐突厥,大獲全勝,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崩潰瓦解。新興的回紇汗國和唐朝友好往來,唐朝北境的邊患由此解除,唐玄宗於是把對外政策由被動防守調整為主動進攻,向西北、西南和東北三個方向展開了全面擴張。東北軍團出身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西北軍團出身的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等都是在這個轉折時期通過建立戰功為人熟知的,而同樣是西北軍團出身的郭子儀、李光弼等由於資歷尚淺,都正在磨鍊中。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天寶十節度分佈圖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唐玄宗迅速把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安祿山的族人撤職,破格提拔朔方右廂兵馬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與此同時,唐玄宗派前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到洛陽招募士兵,又以同樣出身西北軍團的老將、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作為防禦叛軍的第一道防線;又讓前安西節度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統領長安的軍隊屯兵陝郡,作為防禦叛軍的第二道防線。

安祿山親率十五萬叛軍自范陽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河北諸郡後,很快又渡過黃河,先在陳留擊殺張介然,後在洛陽擊敗封常清。封常清倉皇撤退到陝郡,和高仙芝合兵一處後,又倉皇撤退到潼關。唐玄宗勃然大怒,隨即派監軍邊令誠到潼關就地斬殺封常清和高仙芝,讓前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代替高仙芝統領各路兵馬防守潼關。這時,接連獲勝的安祿山沒有乘勝進攻關中,而是分兵進攻山東,屢戰屢敗的唐軍主力這才得以穩住戰線,以潼關為界,和叛軍展開對峙。

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平原太守顏真卿和常山太守顏杲卿趁叛軍主力離開河北後,聯合河北諸郡起兵討伐安祿山,切斷了叛軍主力和老巢范陽的聯繫。轉過年來(756年),安祿山派史思明等進攻河北,史思明等擒殺常山太守顏杲卿後,乘勝進攻河北諸郡,河北諸郡或敗或降,只剩下饒陽太守盧全誠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等還在堅持抵抗叛軍。唐玄宗抓住戰機,派郭子儀率領朔方軍主力取道河北,向洛陽發起進攻,配合潼關的哥舒翰,對安祿山發動了鉗形攻勢。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郭子儀的畫像

唐玄宗讓郭子儀推薦一名將領,先率領一部分朔方軍救援河北,郭子儀於是推薦了前河西節度副使李光弼,唐玄宗隨即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讓李光弼率領一萬朔方軍先行,對河北發動進攻。李光弼在常山首戰告捷,和史思明相持四十餘日後,郭子儀率領朔方軍主力抵達了常山,郭子儀和李光弼珠聯璧合,在九門、嘉山等多場戰役中擊敗史思明後,河北諸郡再次起兵響應唐軍,切斷了叛軍主力和老巢范陽的聯繫。正當河北的戰爭形勢好轉時,哥舒翰卻在潼關戰敗,叛軍乘勝進入關中,唐玄宗倉皇放棄長安,郭子儀和李光弼聞訊,連忙從河北撤軍,河北諸郡於是再次被史思明攻陷。

馬嵬驛之變後,唐玄宗繼續向成都進發,太子李亨西行靈武,在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鹽池判官李涵等大小官員的擁戴下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不久,郭子儀和李光弼率朔方軍主力返回靈武,承認了唐肅宗的合法地位。其後,唐肅宗加封郭子儀為武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並同平章事。經此一事,郭子儀和李光弼,以及杜鴻漸、魏少遊、崔漪等全體朔方軍官員和將士不再是邊防軍,而是從龍功臣了。朔方軍以擁戴太子稱帝為契機,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唐玄宗晚期的朔方軍防區

邊用邊防,兩易其帥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唐肅宗在靈武休整數月後,把朝廷遷到扶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以收復長安為目標,派房琯統領各路兵馬,對叛軍發動了進攻。房琯出身文官,沒有軍事才能,他在咸陽陳濤斜遭遇叛軍後,使用春秋車戰之法應敵,叛軍見唐軍行動不便,於是順風縱火,大破唐軍。隨後,唐肅宗調回河西、隴右、安西等藩鎮的主力,並向回紇汗國借兵,繼續為收復長安做準備。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唐肅宗又把朝廷遷到鳳翔,使自己離長安更近了。四月,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郭子儀統領各路兵馬進攻長安。郭子儀在長安西邊的清渠遭遇叛軍後,因大意輕敵,反為叛軍所敗。九月,唐肅宗再次向回紇汗國借兵,以廣平王李俶(後來的唐代宗)、郭子儀為唐、回聯軍的元帥和副元帥,再次向長安發動了進攻。唐、回聯軍名義上由李俶指揮,實際由郭子儀指揮,郭子儀指揮唐、回聯軍在香積寺大敗叛軍後,成功收復長安,並乘勝收復潼關。十月,郭子儀指揮唐、回聯軍在新店大敗叛軍主力後,又成功收復洛陽。

郭子儀身為從龍功臣,又收復兩京,既為唐肅宗立下了大功,也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唐朝。但是自古戰將難免功高蓋主,西漢時期的韓信幫助劉邦消滅項羽後,很快便被劉邦剝奪軍權,賦閒長安。而今,正當郭子儀的事業進入巔峰狀態時,亦遭到了唐肅宗的猜忌,縱然郭子儀平日為人謙讓,不像韓信那般居功自傲,也不能擺脫功高蓋主的嫌疑。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唐肅宗的影視劇形象

唐肅宗為削弱朔方軍的實力,在至德元年(756年)便已經剝奪了朔方節度使兼任的關內道採訪處置使之職,讓朔方節度使失去了對關內道的監察權。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返回長安後,又剝奪了朔方節度使兼任的閒廄宮苑監牧使等職務。及至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首次拆分朔方軍的防區,在鎮北大都護府和麟、勝二州設立振武軍節度使,縮小了朔方節度使的轄區。同年,唐肅宗還剝奪了郭子儀天下兵馬副元帥的權力,讓郭子儀僅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其他八位節度使一起討伐盤踞在河北的安慶緒(安祿山之子)。此外,唐肅宗又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九節度作戰。

由於九節度各自為政,幾十萬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無法做到協同作戰,戰爭效率因此大為降低。這場戰爭歷時半年多,最終以已經投降唐朝的范陽節度使史思明再次叛亂,並率軍救援安慶緒,在相州大敗九節度告終。戰後,唐肅宗順勢剝奪郭子儀所有的軍權,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從此,郭子儀像韓信那樣,賦閒長安,過上了連年無所事事的日子。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就在李光弼取代郭子儀執掌兵權前一個月,唐肅宗再次拆分朔方軍的防區,在邠、寧、慶、涇、原、鄜、坊、丹、延九州設立邠寧節度使,進一步縮小了朔方節度使的轄區。一年後,唐肅宗又一次拆分朔方軍的防區,把隴州分離出去,和其他州合併為鳳翔節度使。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唐肅宗晚期的朔方軍防區

李光弼和郭子儀的軍事才能不相上下。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大舉進攻河南,李光弼主動放棄無險可守的洛陽,把唐軍主力轉移到了戰略地位重要的河陽。十月,史思明親自領兵進攻河陽,李光弼指揮唐軍擊退叛軍,保住了河陽。上元元年(760年),李光弼又擊敗叛軍,收復懷州,挽回了河南戰場的頹勢。

然而李光弼的權力與郭子儀相比,卻更加受到約束,他既被觀軍容使魚朝恩監督,又受副將僕固懷恩的掣肘,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在魚朝恩和僕固懷恩的支持下,強迫李光弼對叛軍發動進攻。唐軍和叛軍在邙山決戰時,僕固懷恩在陣前違反李光弼的命令,致使李光弼大敗,被迫放棄河陽和懷州,叛軍由此在河南戰場佔據優勢地位,並乘勝向淮南發動了進攻。不久,李光弼被任命為河南副元帥,出鎮臨淮,從此離開朔方軍,轉戰淮南和江東。

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駕崩,唐代宗繼位。唐代宗像唐肅宗那樣,向回紇汗國借兵,以皇子李適(後來的唐德宗)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名義上統領唐、回聯軍討伐叛軍。唐代宗在選擇副元帥時,既沒有啟用郭子儀,也沒有啟用李光弼,而是任命新任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讓僕固懷恩實際指揮唐、回聯軍作戰。僕固懷恩在十月收復洛陽後,乘勝進軍河北,最後在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平定安史之亂。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李光弼的畫像

安史之亂期間,朔方軍作為平叛的核心力量,急需建立一個穩定的領導體系,但是朝廷卻兩次更換朔方軍的主帥,不讓郭子儀和李光弼長期掌握兵權,又三次拆分朔方軍的防區,其目的一目瞭然,這是為了防止朔方軍尾大不掉,以消除朔方軍逼主的隱患。

邊患不斷,獨當一面

僕固懷恩作為終結安史之亂的功臣,其遭遇比被長期廢置的郭子儀還令人唏噓。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年輕時便加入朔方軍,是一員宿將。安史之亂爆發後,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參加了一系列戰爭,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兒子僕固玢在和叛軍戰鬥失敗後投降叛軍,後又從叛軍處逃回,僕固懷恩為正軍紀,親手斬殺了僕固玢。在平叛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僕固懷恩把女兒嫁給了回紇可汗,以鞏固唐朝和回紇汗國的聯盟關係,此外,僕固懷恩還有四十六位親人為國捐軀,真可謂是滿門忠烈。

僕固懷恩為平定叛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同樣沒能避開朝廷的猜忌。僕固懷恩以天下兵馬副元帥的身份指揮各路軍隊討伐叛軍時,因懷柔薛嵩、張忠志(李寶臣)等歸降唐朝的叛將而遭到了朝廷的懷疑,僕固懷恩為此特意上疏辯解。安史之亂後,朝廷讓僕固懷恩送回紇可汗回國,當僕固懷恩路過太原時,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擔心身為僕固懷恩女婿的回紇可汗襲擊太原,因此嚴守太原,拒絕犒勞僕固懷恩和回紇可汗。僕固懷恩送走回紇可汗,再次路過太原時,辛雲京再次嚴守太原,拒絕犒勞僕固懷恩。辛雲京如此敵視僕固懷恩,讓以功臣自居的僕固懷恩再也無法忍受,他勃然大怒,屯兵汾州,對辛雲京採取了報復性的行動。朝廷調節辛雲京和僕固懷恩的矛盾時,明顯偏袒辛雲京,僕固懷恩從此對朝廷心灰意冷。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大舉進攻京畿,攻陷長安,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皇帝,唐代宗倉皇避難陝州。值此危急時刻,僕固懷恩和李光弼鑑於另一位平叛功臣來瑱入朝被殺之先例,皆採取作壁上觀的做法,冷眼旁觀唐代宗身處危險中。唐代宗臨時抱佛腳,遂啟用威望最高的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而郭子儀閒散多年,部曲散去,形同光桿司令,但他沒有一句怨言,當即率領僅剩的二十名騎兵奔赴前線,招集散兵,轉戰商州,最後派長孫全緒用疑兵計嚇退吐蕃大軍,收復了長安。第二年正月,僕固懷恩正式發動叛變,出兵進攻太原,唐代宗聞訊大驚,隨即又任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朔方節度等使,討伐僕固懷恩。僕固懷恩麾下的將士們得知老元帥到來後,無心歡欣鼓舞,於是臨陣倒戈,集體投降郭子儀。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唐代宗的影視劇形象

郭子儀自乾元二年(759年)被閒置以來,時隔五年,終於再度執掌朔方軍主力的軍權。僕固懷恩逃離汾州後,來到朔方軍的老巢靈州,積極聯絡回紇汗國、吐蕃、党項等唐朝邊境的民族,一起對付唐朝。廣德二年(764年)八月,僕固懷恩率領留守靈州的朔方軍,還有回紇與吐蕃的軍隊,一共十幾萬,大舉進攻京畿。正巧郭子儀自河中入朝,唐代宗於是讓郭子儀統領各路兵馬防禦僕固懷恩。昔日的戰友如今要兵戎相見,不知郭子儀會做何感想,但是郭子儀嚴密部署軍隊,不給僕固懷恩任何進攻長安的機會,當僕固懷恩在乾陵見到郭子儀親自率領的軍隊後,選擇了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率領回紇、吐蕃、党項、吐谷渾、奴剌等民族的軍隊進攻京畿,唐代宗隨後緊急召郭子儀自河中救援長安。僕固懷恩在進兵途中暴斃,回紇和吐蕃為爭奪聯軍的領導權而發生爭執,郭子儀冒險離開涇陽,隻身來到回紇軍營,勸說回紇和唐朝重歸於好,一起進攻吐蕃,回紇被郭子儀的勇氣和真誠感動,於是重新和唐朝結盟。吐蕃聞訊,連忙從涇陽撤軍,郭子儀派軍隊聯合回紇追擊吐蕃,在靈臺西原大敗吐蕃,使長安轉危為安。

此後,已經攻佔河西、隴右的吐蕃連年進犯唐朝,唐朝邊患加劇。唐代宗為加強唐朝邊境的軍事力量,在大曆三年(768年)把郭子儀的防區從河中調回關中,並對關中藩鎮的防區進行了調整:一、取消邠寧節度使(領邠、寧、慶、涇、原五州),把邠、寧、慶三州劃歸朔方節度使,在涇、原二州設立涇原節度使;二,早已在廣德二年(764年)取消的振武節度使不再重設,其所領鎮北大都護和麟、勝二州繼續劃歸朔方節度使;三,保留鄜坊節度使(領鄜、坊、丹、延四州)。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唐代宗晚期的朔方軍防區

經過這次調整後,朔方軍已經被大大縮小的防區得到了恢復,然而其總兵力經過連年戰爭後,耗損十分嚴重,卻大不如前了,郭子儀在防禦吐蕃時雖然能獲取勝利,但不免又為捉襟見肘的兵力發愁。郭子儀為此上疏朝廷,請求擴軍,朝廷為了防止朔方軍趁機做大,便沒有答應。於是,郭子儀只好動用朔方軍有限的兵力和動輒十萬的吐蕃軍隊在邊境線上展開了艱苦的戰爭。自大曆三年(768年)以來,以朔方軍為主力的關中軍隊在和吐蕃作戰時,整體上防守有餘,進攻不足,這與朝廷對朔方軍的防範有著莫大的關係。

最終歸宿,化整為零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駕崩,唐德宗繼位。唐德宗銳意改革,以削平割據自立的河朔藩鎮為目標。唐德宗為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首先改善唐朝和吐蕃的關係,以解除唐朝西境的邊患,他派使者到吐蕃,面見吐蕃贊普談和,並商議兩國的疆界,吐蕃贊普亦考慮到連年戰爭對吐蕃國力的削弱,便接受了和談。於是,唐朝西部的邊患消失,朔方軍的重要性又降低了。

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郭子儀的命運又迎來了轉折點,唐德宗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但毫無保留地罷免了郭子儀身上所有的軍職。郭子儀不再是朔方節度使,也不再是關內、河東副元帥,就連朔方節度使的防區也被一分為三:一,恢復振武節度使,領鎮北大都護府、麟勝二州,又增領綏銀二州、東中二受降城;二,恢復邠寧節度使,領邠寧慶三州;三,朔方節度使只保留靈鹽夏豐四州、西受降城、定遠天德二軍。郭子儀的部將們也被拆散:李懷光被調離關中,擔任河中節度使;常謙光和渾瑊留在關中,一個擔任朔方節度使,一個擔任振武節度使。唐德宗之所以不任命朔方軍之外的將領擔任河中、朔方、振武節度使,正是為了安撫朔方軍,此外,郭子儀十幾個子孫侄婿也被普遍加官進爵。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兩次收復長安、一生盡忠為國的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二十六年前,郭子儀帶領朔方軍走向了鼎盛,當他去世後,朔方軍已然分崩離析。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又拆分朔方軍和振武軍,設立夏綏節度使。此後,唐朝又多次調整各藩鎮的防區,使原來完整的朔方鎮形成了靈鹽、振武、邠寧、涇原、鄜坊、夏綏、鳳翔、天德八鎮並立的局面。

從國家頂樑柱到分崩離析,朔方軍的命運為何如何悲慘?

▲京西北八鎮分佈圖

縱觀朔方軍從鼎盛到衰落的歷程,我們能時刻感受到朝廷不得不重用朔方軍,又不得不防範朔方軍的糾結心態,究其原因,強大的軍權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郭子儀兩起兩落,朔方軍亦隨之兩興兩衰。安史之亂後,唐代宗以姑息縱容藩鎮為代價,換取了唐朝十餘年的安定,隨著宦官集團和神策軍逐漸崛起,皇權得到了振興,朝廷對朔方軍的依賴性也降低了。唐代宗在中國歷史上以庸碌無為著稱,但他給唐德宗留下了已經得到強化的皇權,這正是唐德宗敢直接拆解朔方軍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