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淡忘憶


我是歷史吃瓜客,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東漢末年有三位重要謀士分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進獻了戰略性建議,同時指向一統天下。但是事與願違,三條建議不可能同時實現,博弈的結果正是三足鼎立。下面咱們看看這些戰略是什麼,又是怎麼實施的。

  • 奉(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是由荀彧為曹魏集團提出的戰略決策,執行起來就由“奉”變成了“挾”,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戰略定位就這一句話,正如曹操本人所說,他是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從此曹操先後掃平了呂布、袁術、張繡、袁術、袁紹和馬超、韓遂,南止步於赤壁,西南止步於漢中。可以說,曹操實現了戰略決策的一半,統一了北方,而這個過程起到決定性的勝利就是官渡之戰。

  • 火燒烏巢

袁紹在打敗公孫瓚以後,擁有了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準備虎吞天下,主動攻擊曹操,陳兵官渡。在經過前期白馬、延津等試探性攻戰以後,雙方回到官渡展開陣地戰,形成僵持。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富足,看似穩操勝券,曹操馬上堅持不住了。這時荀彧力勸曹操一定要頂住,到了“以奇致勝”的時候。果然,許攸帶著“奇”來了,獻出了火燒烏巢的計策,從此袁紹的優勢蕩然無存。所以說,火燒烏巢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完全沒有問題。

  • 諸葛亮和魯肅不謀而合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告訴劉備,曹操得天時統一了中原地區,不可與之爭鋒,東吳已歷三世,不可相爭,只可引以為援。所以,劉備應該佔據荊州,西取益州,窺視漢中。

魯肅對孫權說,曹操難以除掉,只能暫時固守東吳,以觀天下形勢,徐圖緩進。如果劉備投降曹操,長江天險雙方共有,東吳就沒了任何優勢,所以只能聯合劉備。

正是諸葛亮和魯肅的不謀而合,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

  • 赤壁大戰

曹操到達赤壁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主要兵力是袁紹和劉表的降兵,《三國志》多處記載大都水土不服生了疾病。所以,周瑜採用黃蓋詐降火攻之計,一舉打退了曹操。從此,直到被司馬家族取代,曹魏集團都沒有跨過長江。

經過這次大戰,孫權儘管保住了江東,但是損兵折將,卻寸土未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劉備成了大贏家。所以孫劉聯盟逐漸瓦解,矛盾日益突出。進而孫權和曹操聯合,南北夾擊打敗了關羽,奪得了荊州。

  • 夷陵之戰

既然孫權奪取了荊州,劉備不得不攻打東吳,最後被陸遜一把火燒了七百里連營。雙方在交戰時,曹丕正是扮演漁翁的角色。所以,從此孫劉兩家認清了形勢,重歸和好,相安無事。

綜上所述,三方勢力的形成得益於各自正確的戰略定位,正是這三次“火燒”實現或者阻止了決策的部分實施,博弈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歷史吃瓜客


可以肯定的說,這是改變歷史走向的三把火,如果在歷史的進程中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把火,中國的古代史都將會出現重大的改寫。

曹操與袁紹的對峙,更多拼的是後勤保障。袁紹無論是在軍隊的人數對比上,還是後勤糧草等物資的供應上,都對曹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如果不出現重大的顛覆性的變故的話,曹操最終取勝的希望將極其渺茫。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袁紹信心滿滿,準備一口吃掉曹操的時候,自家的後院卻著了火。

由於袁紹性格上的缺陷,導致一些智者和良將失掉了對其的耐心,在心底裡站到了曹操一邊,而許攸的火燒烏巢的計謀,徹底將袁紹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如果沒有烏巢的一把大火,已經斷了糧草供應的曹操將不戰自敗。

為了同袁紹打這一仗,曹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家底,除了在許都等地留有少量駐軍,絕大多數的軍事力量都被他帶到了官渡前線。

如果此戰失敗了的話,曹操的精銳部隊將損失殆盡,剩餘的殘兵敗將根本無力守衛根據地,包括許都在內的為曹操所佔據的城池將悉數陷落敵手,曹操既使逃得了活命,也不可能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火燒赤壁的這一把大火直接把劉備和孫權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如果在江東的冬天裡少了這樣一場關鍵的大火,數量上佔劣勢,兵員的單兵能力對比也處於下風的孫、劉聯軍大概率要接受失敗的結局。

此戰如果孫、劉戰敗,曹操兵進江東,孫權和劉備都將遭受滅頂之災,三分天下的設想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的幻想。

夷陵這把火是這三把火中最不應該燃起的一把火,首先是缺乏戰略眼光的孫權,太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趁關羽傾巢而出,攻擊曹仁的時候,愚蠢的派兵襲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導致孫、劉聯盟土崩瓦解。

而劉備也未能從戰略的高度來處理這件事,從而使三國中的兩個弱國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役。

夷陵的一把火不僅燒光了蜀漢的家底,也燒沒了蜀吳兩國間的互信,這也為日後兩國被各個擊破,埋下了伏筆。

如果沒有夷陵這把火,面對兵精糧足,士氣高漲的蜀、吳兩國,曹魏並無取勝的把握。

如果劉備和孫權中的任何一個人能從抗魏的大局出發,重點著眼於加強本國的實力,減少蜀吳兩國間的摩擦與對抗,共同應對曹魏的威脅,靜觀時局變化,最終誰能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

這前兩把火燒出了魏蜀吳的三分天下,後一把火燒掉了蜀吳兩國生存的希望。

歷史就是這樣,隨便一個突發事件就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以史為鑑,能使人們更冷靜的對待處理一些疑難問題,從而少走一些輕舉妄動的彎路,心中多些遊刃有餘的從容。








大河橋下流


這三場戰役都有各自的意義。

火燒烏巢為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的勝利又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火燒赤壁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礎,成功阻止了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火燒夷陵是關羽北伐被東吳偷襲的延伸。這把火沒什麼實際意義,從東吳襲取荊州,滅關羽時,就為後來北方統一南方打下了基礎。



火燒烏巢

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相持了幾個月,曹操兵少糧盡,士氣低落,正愁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袁紹的謀士許攸找上門來了。許攸因為家庭原因,對袁紹不滿,轉投曹操。

袁紹一來就勸說曹操派兵抄襲袁紹囤積糧草的烏巢。曹操命曹洪留守大營,親自帶領五千人馬,連夜出發,天亮前趕到烏巢。淳于瓊看曹操人少,在營外擺開陣勢迎戰曹操,但是擋不住曹操的衝擊,淳于瓊退回營內固守。

袁紹派騎兵救援淳于瓊。曹軍腹背受敵,殊死奮戰,反而把淳于瓊等殺了,燒了烏巢糧草輜重。被派去抄襲曹洪的張頜,高覽聞訊投降曹軍。

之後袁紹軍隊一敗塗地,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不少袁紹就抑鬱死了,曹操佔盡了主動,慢慢將袁紹勢力消滅,統一北方。



火燒赤壁

曹操統一北方後,南征荊州,荊州望風而降,只有劉備和劉琦在夏口抵抗。

曹操得到荊州後,意氣風發,迫不及待的想趁勢拿下江東,反而促成了孫劉聯盟。

曹操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赤壁之戰,曹軍因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同時周瑜又火燒赤壁,將曹操趕回了北方。

之後東吳實行聯劉抗曹的政策,來掣肘曹操。劉備也趁機拿下益州和漢中,天下最終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火燒夷陵

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趁機發動北伐,攻打樊城。荊州兵力有限,導致後方空虛,孫權趁機派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

劉備失去荊州和關羽,與孫權翻臉,在倉促準備之後,就發兵伐吳。在夷陵與吳軍僵持的過程中,被陸遜發現破綻。陸遜放火燒營,大敗劉備。

孫劉聯盟破裂,雙方發生內耗,對雙方實力都有削弱。特別對於劉備來說,好不容易攥起來的家當敗光一大半。

孫劉內耗,善於防守的孫吳取得了勝利,使本來有北伐實力和雄心的蜀漢失去了與北方政權爭奪天下的可能。東吳連家門口都出不去。這兩個政權只能等著被北方政權收拾。最後三家歸晉,天下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