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如果从海洋方面来观察古代欧洲在世界历史上所处的位置,我们就会发现欧洲属于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欧洲南面被广阔的地中海所包围,而北面和西面则是冰冷的北冰洋和广袤的大西洋。因此,欧洲历史的发展与海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航海业。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欧洲的航海业呈现出“先北后南”的趋势,而两种风格的航海技术最终殊途同归,在中世纪晚期融为一体,为欧洲大航海时代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中世纪前期遥遥领先的北欧航海技术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大陆就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时代,而在中世纪前期,对于欧洲沿海国家威胁最为强大的当属猖獗的维京海盗了。作为现今“北欧五国”的先祖,公元8世纪末他们就已经开始入侵不列颠群岛,并且此后200多年期间成为了令欧洲沿海各国最为头疼的海盗。凭借着独具一格的航海技术,维京人驾驶帆船控制了波罗的海、挪威海和北海的大部分区域,甚至一度到达过黑海甚至里海沿岸,他们先后入侵保加利亚和古俄罗斯南部,甚至还前往两河流域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有过贸易接触往来。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由于北欧地区海洋十分宽广,因此当地居民很早就对造船方面颇有研究,考古专家们曾经在丹麦发现了很多青铜器时代北欧居民留下来的壁画,当时北欧地区的船只体型修长并且船首高大,并且主要以人力桨为行驶动力。中世纪早期,维京人的船只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在公元8世纪维京人发明了帆布,这标志着维京船只动力的进一步加强。

  现今的瑞典果特兰群岛之中,依然存留着维京时代船只的画像石刻,它们被欧洲考古学家视为“帆船时代”的重要证据。根据这些石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维京人的船只已经使用面积很大的方形帆布,并且维京人还很重视帆布对船只的装饰作用,他们在帆布上经常使用红色或者蓝色的飘带加以装饰,由此形成了维京海盗鲜明的个性标识。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凭借着轻盈灵巧的单桅帆船,维京人于公元前8世纪末大规模向欧洲大陆挺近,尽管他们的强盗行为令人厌恶,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当时欧洲最优秀的航海民族之一。11世纪初,维京人甚至还完成了跨越大西洋发现北美洲的壮举,可见正是优秀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让他们得以纵横四海。

  根据挪威考古专家在戈斯塔德、奥塞伯格等地的发现,古代维京人的船只在12世纪之前的船只大约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首先,他们的船只修长灵巧,船的头部和尾部都十分尖锐,并且距离海面很高,呈现漂亮的流线形,这样的设计使得船只在航行时能够减少空气摩擦,增加船只的行驶速度。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其次,维京人的船只动力以风力扬帆为主,以人力划桨为辅。尽管当时维京人的帆船是单桅帆船,但是他们对于桅杆和帆布的设计却十分上心。由于北海海面的风力很大,他们的大方帆都是使用坚固的皮革制成的,并且维京人还在桅杆顶端加装了帆脚索,使用它可以操纵迎风的那一面,使得维京人在横风的状态下也可以驾驶船只顺利航行。除了借助风力,维京船只的人力系统也十分便利,他们在船只的两侧至少设计了16只桨,以便于在无风的状态下维持船只的动力。

  最后,维京人的船只构成独具一格。上文曾经提到过,维京人的船身十分修长,而为了适应具体的海岸地形,维京人研发出了尖底船和平底船两种船只。其中,尖底船是维京人在海上航行所使用的主要船只,由于它的流线型船身在水中航行时所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因此它承受波浪打击的能力比较好,也是维京人船只速度高于南欧船只的主要优势。不过,平底船也并非一无是处,随着维京人对欧洲地域的深入,平底船在欧洲内河航行的便利以及登陆河岸的优势是尖底船所不能比拟的。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格斯所说:“维京人的船只修长而灵活,他们的船只造型独特,龙骨高耸,使用风力作为主要动力来源,凭借着优秀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他们在11世纪之前的北海海面上所向披靡。”正是由于北欧维京人航海技术的高超,因此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的所有沿海地区都使用北欧的尖底船作为沿海地区的船只模板了。

后来居上的南部欧洲航海技术

  相比而言,南部欧洲的造船历史虽然也源远流长,但是直到公元12世纪之后,它们才开始在欧洲沿岸大放异彩。早先,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起源于希腊爱琴海上的克里特人,被古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后,克里特人为古罗马共和国贡献了杰出的造船技术。随着古罗马人对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征服,这三个地区的造船技术相互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古罗马帝国独有的南欧造船技术。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在古罗马帝国初期,古罗马帝国的造船技术已经基本定型,在当时罗马帝国的战舰与商业用船,它们大致可以分为“长船”和“圆船”两种形式,前者用于军事,而后者用于商业。“长船”的体型较为修长,每艘船的长度大约在30米左右,使用五层船桨作为船只的主要动力,因此又被称为“五力船”,每层大约有50只桨。

  尽管罗马帝国的“长船”也装有桅杆和帆布,但是和北欧船只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的船只主要使用桨作为主要动力来源,而帆布只在顺风的时候起到辅助航行的作用。由于罗马帝国的“长船”主要依靠人力来控制船只的前进方向,因此这种船只的航行不受风力和风向的局限,具有很强的人力操控性。不过由于这种船只不善于承载大量货物,因此“长船”通常被罗马帝国用于军事领域。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而主要运用于商业的“圆船”从体型上就要臃肿得多,它的长宽比例大约呈现为5:2的椭圆状,这种船只的吃水深度也要比“长船”深得多,并且航行速度也较慢。“圆船”的动力系统相对而言更加依靠风力,并且为了保持船只的航向,必须使用船尾的人力桨作为转向动力,但是它的载重量却能够达到250吨左右。由于它的船身却能够承载大量的粮食与货物,因此主要用于罗马帝国的商业贸易和后勤保障。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南欧船只技术继续在拜占庭帝国得以传承和保留。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扩张,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也深受影响,在中世纪前期,拜占庭帝国的船只开始使用沥青作为船只甲板之间的粘结剂,并且他们还吸收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术,使得船只可以利用60度之内的风向自由航行。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公元12世纪中期,南欧意大利城邦日益兴盛的商业贸易使得它们逐渐超过了日趋衰落的拜占庭帝国,成为南欧航海技术的先驱。此时热那亚共和国出现了上下两层甲板,到了13世纪末,又出现了上、中、下三层甲板的商船;与此同时,热那亚共和国境内出现了多桅帆船,其中二桅三面帆的出现更是标志着意大利半岛地区的南欧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北航海技术的融合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14世纪末,随着欧洲地区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南北欧的航海技术逐渐融合,最终在意大利诸多商业邦国之中开花结果。为了支持西方的骑士们打开中亚地区的大门,热那亚、威尼斯等国家的商人们在地中海运输军粮的贸易之中赚得盆满钵满,此时北欧船只上的优秀技术,比如说设置甲板、无缝拼接船板技术都被有机地结合到了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的之中,使得南北欧技术的造船技术逐渐开始融合。而在这一时代最为杰出的就是“卡拉克”和“卡拉维尔”两种样式的船只了,它们成为了欧洲远洋船只的鼻祖,也对后来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的船只主要使用“卡拉克”样式,这种船只使用三根桅杆(前桅、中桅与后桅)作为船只的主要动力来源,船身显得宽阔并且吃水很深,并且控制航向的船舵已经放在了船体下的正中心位置,并且船舷还有着优雅的流线型设计,进入15世纪之后,“卡拉克”船只的帆面和桅杆日趋复杂化,对风力的操控也变得可靠起来。正是这种三桅的“卡拉克”样式的船只,奠定了西班牙后来大航海时代远洋船只的基础。

  而葡萄牙王国由于其本身面向大西洋,因此他们采用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卡拉维尔”式船只。相对于“卡拉克”船只来说,葡萄牙人所研发的“卡拉维尔”吃水相对较浅,并且主要使用三角形帆布而非方形帆布,使得船只能够轻松驾驭横风,在海洋上使用“之”字形走法,使得船只的航速有了极大的提升。据估计,15世纪葡萄牙船只的行驶速度大约在每小时22公里左右,这种轻便迅速的船只为葡萄牙王国开辟新航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公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正是使用这种船只越过非洲好望角,从而开辟了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线。

欧洲中世纪造船简史:北欧南欧各领风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因此,到了16-18世纪,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首的欧洲殖民者,借助能够远跨重洋的多桅帆船,掀起了“大航海时代”的狂潮。正是借助于欧洲航海技术的高度融合与先进的造船技术,它们率先在非洲等地开辟殖民地,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大航海时代后期,英国的后来居上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这些剧烈的变化归根究底也离不开日趋成熟的欧洲近现代航海技术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