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文/無名隨筆 圖/網絡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總愛揹著揹包,揹包裡別的不常帶,但總會有一本書。到哪裡看到有書店,也總要溜進去翻翻看看。或者哪個角落有個書櫃,也要湊上去瞧瞧,要不心裡就癢癢。

這種癖好,應該是上學時的閱讀飢渴症造成的反彈。上初中時,父親就告誡我:你不要學你堂哥,看什麼《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人都學壞了。

向來乖巧聽話的我,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沾過“四大名著”那樣的“壞書”。更別說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了。

工作了,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並且也感覺了書到用時方恨少,於是重拾書本,煞有介事地讀了起來。

見到我有事沒事都愛捧著一本書,別人總會問:“你準備考試?”我說沒有呀,就隨便看看。於是乎收穫了一個白眼。是呀,人人都忙著賺大錢、忙著娛樂、忙著休閒、忙著泡妞,正常人哪有閒工夫去讀閒書呀?

在一切都習慣向錢看的當下,人們越來越急功近利,越來越趨利避害,做什麼事情都習慣於用“有用沒用”、能否賺錢去評判選擇。但讀書,從來就不是那麼功利性質和簡單粗暴的,而是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

梁文道在《悅己》中說道:“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那次去雲南旅遊,團友們有的來自北上廣深、江浙閩富庶之地,還有留洋回來度假的。可是我的談吐,一點都不輸給他們,別人還以為我也是來自一二線城市。我暗自竊喜:多看了幾本書,人終究還是不一樣的。

你用粗鄙的態度去對待讀書,書就以粗鄙的方式回報你。你覺得它無用,那它就真的對你毫無幫助。人之所以有這種淺陋的看法,其實是看書太少,見識太淺。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跟讀書相比,賺錢貌似更實用、更直接,因為錢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也可以這樣說,沒有錢,很多事情都很難辦。

國學大師梁漱溟也說過,人的一生要解決三個關係,而且順序不能錯,第一個是人與物的關係,第二個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三個是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先打好一定的物質基礎,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嘛。

但是人要生活得幸福,並不是有了物質條件就可以了。幸福具備著三要素:物質、情感、精神。如果只有物質是正分,其他兩項都是負分,那幸福程度也不高。我認為多看些書,增長見識、陶怡情操,那麼情感和精神就可以加分。

陳道明是德藝雙馨的影視名人,男女老少皆喜歡。在平常生活中他做著很多與名利無關的事情,充滿了生活情趣,縈繞著濃濃的人間煙火味。

由於陳道明的人生起步階段沒有經歷什麼急功近利的薰染,很自然地便學會了將很多東西看淡。他自己也說,與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無用”之物帶來的靜謐和美好。

陳道明不沾煙、酒、牌,不喜歡應酬,從不光顧酒吧、歌舞廳之類的娛樂場所。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讀書、練字、彈琴、下棋,為女兒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

他說,“無用”方得從容,潔淨如初的心靈及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沒病,身體自然安康。這也是他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有魅力的緣故。

所以,“無用”並不是真的沒用,而是不動聲色地起作用,潤物無聲,育人無痕,靜待花開。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堪稱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在清代的時候被燒成兩段,分為《無用師卷》和《剩山圖》。

黃公望在畫作題跋上面寫道“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取名無用師卷,有其師弟字號的緣由,更有一種心無閒事,興之所至的心境,不是為了作畫而作,而是隨意而為。

正是這幅即興之作,現在估價已超過1000億。所以,你敢輕易說琴棋書畫都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的“無用”事兒麼?

莊子在《人間世》中這樣說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山中的林木因為不是良木,反而能夠保全,長成參天大樹。可見“無用”之用,有時反而能成大用。

據說世界上大部分偉大的創造,都是來自“無用”的時間和“無用”的事情當中。

這樣看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早已是世界共識。牛頓要不是百無聊賴在蘋果樹下發呆(這個未經考究),不一定會被蘋果砸到,還有沒有牛頓定律真不好說。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一言不合就坐而論道,唾液橫飛,在今人甚至是當年的不少人看來,都是閒得蛋疼,無所事事,一無是處。但是卻為我們人類社會奠定了哲學基礎,開啟了民智。

愛因斯坦也總是不務正業,淨搗鼓些“沒用”的東西。所以才發明了相對論、光電效應……愛迪生為了研製電燈,用了接近1600種材料進行試驗,如果他多花點時間做別的“有用”之事(如賺錢),也許我們現在的世界還在一片黑暗之中。

他們平時的表現就純屬一幫“閒漢”,但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歷史車輪前行的,不正是這些所謂的“無用”之人嗎?

其實,那些所謂的“無用”之事往往也是有用的,只不過它以其他的形式呈現罷了。有時它是對生活的一種釋放,有時它是對社會的一種善意,有時它是對生命的一種理解,當然有時它真的什麼都不是。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顛覆!大多偉大創造都來自“無用”,果真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其實我們的古人,很懂得“無用”之用,重視“無用”之物,樂做“無用”之事。

不過,現在整個社會貌似都得了“有用強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於是社會變得越來越功利,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

但是堅守“無用”之用的這一點,在一向以中國為師的日本卻得到很好的傳承,在幾乎每個看似並不重要的領域裡都有一大批工匠和大師。

曾經在朋友圈看過一個日本女孩的故事。她因為喜歡乾淨,見不得家裡髒亂差,所以一有時間就收拾房間,一邊收拾一邊想,什麼方法才最有效?自己想不出來,就去看書,去看視頻學,博集眾家之長。

在我們看來,她是夠無聊的。她不但收拾自己家的,看到親戚朋友家的房間亂,也會很狗腿地去幫忙收拾,或者給點指導意見什麼的。她勤學勤練勤思考,硬是創出了一套獨特的整理理論。

後來她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專門教人整理,生意好到爆。她更是紅遍半邊天,不但出了書,還成功在朋友圈刷屏。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曾經是中國人的名言警句,但試問問當下國人,還有幾人能堅持親自打掃衛生?不要說搞衛生這樣的無用小事了,甚至即使知道有用、但覺見效太慢的事情,也會被不少人嗤之以鼻。

日本著名企業家鍵山秀三郎則堅持親自打掃衛生60年,不僅以“大掃除”的理念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得井井有條、生機勃勃。他為此還寫了一本叫《掃除道》的書,影響了整個日本。為此他還牽頭成立了“日本美好協會”,現仍為該協會的顧問。

世俗人眼中的“無用”,從來都不是真沒用。如果你太當真,就完蛋了。凡事總以“有用無用”為來評判,是一種目光短淺、缺乏遠見的表現。一切都以“有用無用”為標準,人就變成了一架機器,只知道執行指令運行,了無生趣,毫無意思。

對於有用和無用,周國平有過一段非常精闢的話: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 ”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人生出類拔萃一些,生活活色生香一些,不妨多做點“無用”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