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一次周試結算賺了還是虧了?

廣東省電力市場現貨交易第一次周試結算在經歷了前2輪各種原因暫停後,終於在10月21日-27日迎來了正式周試結算的完整一週。關鍵是在10月底這個時間點進行周試結算,中長期和現貨交易同時開展,大家都想以本次周試結算的價格為簽訂明年“長協”作為一個基準參考。(這種參考是否合理在本文最後會闡述)

根據《關於開展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2019年10月份按周結算試運行的通知》(廣東交易〔2019〕140 號)文件精神,在18日和19日分別開展中長期試結算。因為現貨交易廣東在5月和6月已經分別進行了2天和4天的試結算,市場各主體在之前現貨交易已經比較有經驗了。我們今天想探討的是本次周試結算的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大家的操作方式是賺了還是虧了。

#敲黑板!!!#中長期交易是一種金融合約,可以不進行物理執行,也就是作為發電側買賣電量,並不用通過物理發電來執行該合約。以現在的中長期價格進行買賣交易,然後與未來現貨交易的價格比較,如果中長期價格高於現貨價格那就是虧了,如果中長期價格低於現貨價格就是賺了。我們可以理解為:這種中長期合約是對未來現貨交易的一種預判,提前履約,或者是對賭。

發電側一方,現貨價格越高越好,可以理解為賣電價格越高越好。作為用戶側肯定是希望現貨價格越低越好,相當於買電成本越低越好。

我們先回歸下18日,19日的中長期交易。本次中長期交易有:周集中競價交易,雙邊協商交易,和掛摘牌交易三種交易模式

,每種交易模式所對應的標的是21日-27日一週的電量。雙邊協商主要是線下交易主體雙方洽談好交易電量和價格,在規定交易時間內線上申報和確認;掛摘牌交易主要是市場主體一方根據自身發電計劃曲線需求和價格進行掛牌或者摘牌交易(匿名交易,只有成交後才能看到交易對方資料)。這兩種都帶來比較濃重的主觀意願,我們以周集中競價交易,並採用D1曲線(全天基本沒有峰平谷的曲線)的價格走勢作為依據,和後面的現貨交易價格進行討論,因為集中競價交易,特別是D1曲線比較典型,市場主體也比較廣泛接受。

廣東第一次周試結算賺了還是虧了?

廣東第一次周試結算賺了還是虧了?

廣東第一次周試結算賺了還是虧了?

從上面2天的周集中競價交易中,我們可以看到D1曲線在18日第一天達到6.25%的跌幅,收盤價格為298釐/千瓦時;第二天19日開盤不久又開始下跌,最終收跌-0.77%,收盤價為297釐/千瓦時。

有朋友看到跌幅這麼大,就會感覺價格很便宜。這裡說便宜並不是主觀臆斷,而是通過算出5月15,16日和6月20-23日的試結算的現貨均價為323釐/千瓦時。相比之下,就會覺得現在297非常便宜了。即便把環保補貼0.037元算上,現在這個價格買入電量進行提前履約還是划算的。(這種操作主要是判斷未來現貨價格會走高)以現在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電量,然後現貨以相對高的價格賣出。典型的低買高賣操作,沒有毛病!

現實交易中真的沒有毛病嗎!?我們來看看10月21日——27日現貨日前出清價格走勢(這個價格是廣東省中心負荷區域的均價,並不能代表全省其他地區的均價,不過價格趨勢走向基本是一致的)

廣東第一次周試結算賺了還是虧了?

現貨價格第一天走出了非常漂亮的高位361.2釐/千萬時(遠遠高於中長期D1曲線收盤價297釐/千瓦時),引發“周集中交易買了就是賺”的市場情緒!而正當大家以為往後幾天也會高開高走時,市場給了大家當頭一棒!第二天日前出清價格出現大幅跳水,為250.4釐/千瓦時。隨後的幾天雖有短暫走高,但總體趨勢是向下走低,到27日週日報最低209.4釐/千瓦時。這7天的日前出清價格算術平均為253.27釐/千瓦時。

如果在前面的中長期交易中以297釐/千瓦時做買入電量操作,現在7天現貨交易以253.27釐/千瓦時價格賣出電量。這明顯是虧損的交易。這就是對市場預判不準的結果!要想想,電量是千萬和億作為交易級別的,這4分多的差價會很受傷的!!!

引發本次現貨價格走低“慘案”的原因非常多,有些也不能公開講。在此我們討論幾點比較大,也是大家比較認同的誘因。

第一,電力負荷需求逐步下降。現在是10月中旬,全社會用電負荷需求與5,6月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天氣再轉涼,經濟形勢也在轉變,統調負荷和B類機組電量持續下降,全省電力供給呈現是供大於求的市場現狀,5,6月的現貨價格與10月的現貨價格將相差非常大,不能同日而語。

第二,西電贈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西電作為外來電源輸送到廣東,對廣東這個本來就供大於求的電力市場又增加了沉重的壓力。在現貨交易的第二天西電增加了4053萬千瓦時,這對本來信心滿滿想繼續報高價抬高現貨出清價格的一方來說打擊非常大。同時也增加了因為報高價導致現貨價格不中標停機的風險。

第三,主觀想抬高現貨價格。藉著搞周試結算這個時間點想抬高現貨價格,以此來為未來簽訂明年“長協”爭取一個好價格。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殘酷的!任何想做的事情要基於對現實準確的判斷才得以實現。

第四,考核目標影響。電廠側因為接近年底,有電量目標考核,所以有些電廠會主動申報低價來“搶”電量。而且申報的價格是“比較低”。(這裡加雙引號具體意思大家心裡懂就行)這點在此不方便過多議論,畢竟是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只不過是大家所處的位置不一致而已。

以上4點是比較有共性的認識。最後,表達下本人自己的觀點。

一、敬畏市場,尊重市場。電力市場也是市場,市場存在就是因為有供需關係,而供需達到平衡,這個點就是市場價格。所謂敬畏市場,就是不能主觀臆斷地去判斷市場走勢,要事實就是,客觀理性分析。每個市場主體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是“要死大家一起死”,或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種扭曲的心態。報價要理性(現階段只有電廠側報價,售電側是報量不報價)。而且

電廠是這個電力市場的主體,如果電廠虧損經營不下去了,那麼這個市場也就不存在了!(切記這點)

二、價格是波動的,並不是固定的。10月周試結算這個價格只是反映當前這個時段市場供需關係的一個價格點而已,並不能代表電廠側能接受的發電價格,更不能以這個價格作為簽訂明年“長協”的依據。稍微懂電力的人都知道,每年的5月—10月是迎峰度夏時段,這個時候全社會用電需求持續高位,電力市場價格也是“高攀不起”。而其他月份負荷需求並不高價格走低,所以價格是要分時間和區域的。還有,廣東是典型的季節氣候性電力負荷需求特徵,一來個颱風,負荷需求立馬大幅度下降。

三、堅定初衷,迴歸本質。人並不是聖人,不是完美無缺,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會迷失自我,喪失初衷,只追求當前短暫的利益,將自己暴露在未來不可預知的巨大風險中。在這裡說的是中長期的真正意義。中長期的初衷是鎖定收益,對沖現貨市場波動風險,把不確定性收益變成確定收益。當然這種確定收益不會是巨大的,將來也是有個平衡點。從風控的角度來看,這又何嘗不是“賺”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