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杨绛《我们仨》读后散记

在人生道路上,总是有一本书,带给人思考和力量。知识带给人光芒和自信,这是一个真理,也是阅读带给人的基本感触。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与杨绛先生《我们仨》结缘是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园内。大概在2014年冬,在南开学生服务中心旁边的“90”咖啡馆前,有个杂书摊,恰好经过,顺便就看了看。第一眼就看见了杨绛的《我们仨》,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长路漫漫——杨绛《我们仨》读后散记

杨绛先生


彼时,自己脚部不慎受伤,基本不出门,故而一天多时间就看完了。杨绛满怀深情的叙述了自己与钱钟书、钱瑗之间的点滴,既是过后怀念,也是重温生活的美好。借用作者的话,长长的人生足迹仿佛一个“万里长梦”,彼此相知携手,聚散无常,从和乐到孑然一身,仿佛就是自己降生的情形——赤裸裸来到世间,无牵无挂,白纸一张。

尽管阳光弥漫,但是生活中的阴霾,也需要乐观去面对。

人生之路过于莫测,且往往世事不能万全,让一个人在游离不定的人生中经历欢喜不定、悲痛莫名。时常因场域不同,观感各异。自己如若过客一般,走完一段,便凝视自己以往的足迹,或是欣喜,或是伤感,不过往往欣喜少而惆怅多罢了。到了生命的终点,生出浮萍漂泊的哀伤。

家庭生活是个人轨迹的浓缩,也是悲欢离合的生动空间。杨绛与钱钟书,几十年岁月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情的结晶,曾经令人欣喜。然而,白发人送黑发人,钱瑗先行离去。1935年,钱杨伉俪在牛津喜得爱女。1998年,钱瑗、钱钟书相继逝世,哀痛莫过如此。


长路漫漫——杨绛《我们仨》读后散记

钱杨伉俪


人生似乎充满着颠簸。如果把人生的意义量化,那么一个人前三十年总是有些浑噩的,很难说有什么意义。后三十年聚焦于子女的成长,仿佛一切意义的来源就是这个爱的精华,思之也无足道。再往后,就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忧患爱恨,心体之乐,也就是一句——岁月刻画容颜,世故塑造思虑。或许不尽然,但大部分人逃离不了这个窠臼。由此生活的意义就体现在享受每个瞬间,近取诸身,形成一个个温暖的回忆。

无论我们仨,我们四,甚至我们五六,最终还是“我”。三四五六或已成灰,七八九十也早就被安排到了下一个轮回。人的命运多么的相似呵!怪不得佛家言,风不动,旗不动,而是心动。每个人经历的风雨晦暗可能并不一致,但人心却最是相似,总是因时因地因欲望因变化而动。如同“饥疲冷尿热瞌睡”,寒冬腊月的咳嗽,如何掩藏?

恒定不是不变的规律。

人从起初到死,虽若轮回,但还是变化太多,被社会化,甚至不伦不类,怪哉异也。西方有一个哲学家讲:一次就是没有。活了一次怎么知道自己活的就有意义。听起来很虚诞,否定了太多现实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却如同一个老人晚年悲观的回顾,不明就里,“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主宰?想着这些,也与哲学家的“忧虑”差相仿佛了。可见人也不能总是追求意义,意义这个东西恐怕喜欢出现在概念里,却难以融化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长路漫漫——杨绛《我们仨》读后散记

我们仨


脚伤一月有余,看完《我们仨》那天多走了些路途,感到灼热非常。该不该走呢?只有脚知道了吧,它还是渴望宿舍那把舒适的椅子。长路并非迷途,却妄生太多凄凉。回去吧!坐在椅子上总比奔跑舒服些吧。

作者在《我们仨》书尾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欧洲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说:长路漫漫,终须一归。自然,在人生长路上,需要回到你原初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