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中華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還留下了很多鬼斧神工的建築,令世界歎為觀止。

其中壯麗華美的紫禁城因為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被譽為“世界建築史的奇蹟”,吸引著世界上無數的建築大師前來瞻仰膜拜,遺憾的是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築設計師大多都不為世人所知,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那輝煌宏偉的紫禁城三大殿的設計師——蒯祥。

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北京紫禁城

天資非凡,少年成名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到北京後大興土木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為他建造皇宮,蒯祥的父親蒯富在工部為皇帝效力,深得父親真傳的蒯祥也在設計師之列。

蒯祥天生就對數字特別敏感,心算能力非常強,做設計時只需要拿工具粗略的丈量一下,就能算出整個建築的尺寸,並推算出需要多少建材物料。

不僅計算能力強,動手能力也很強,經蒯祥之手做出來的東西都非常之精巧,活靈活現。這位天才設計師自然被朱棣所賞識,18歲小小年紀就被任命為天安門的“總工程師”

相傳蒯祥被任命為總工程師之後在聽說三大殿的設計要求之後很快就畫出了設計圖紙,更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做成出了模型獻給朱棣。

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三座模型氣勢恢宏構思精巧工藝更是美輪美奐朱棣看後大喜過望,正提起御筆準備批准時,後面的太監被其他競爭對手收買有意為難蒯祥,看準時機對朱棣說:“啟奏陛下,這三大殿不僅是朝廷的體面更是我大明的門面,不僅要氣勢磅礴更要莊嚴威武方能揚我國威。

朱棣覺得太監說的有點道理於是示意太監接著說,“前朝宮殿都是雕刻百龍以示皇家威嚴,我大明奉天承運百龍肯定不夠,千龍方能和天子威嚴相稱,令百官望而生畏忠心耿耿。”

皇帝聽後也倒想考驗下這蒯祥的能力隨即下令,尋千條真龍裝飾,違者斬!

蒯祥的老父親聽後嚇得腿都軟了,這不是死路一條嗎?哪裡去尋得一千條真龍喲。

蒯祥安慰父親到:“真龍是尋不得,我自有辦法。”

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朱棣

千龍吐水威名揚

三大殿按照蒯祥的設計順利的施工建成,隨著交付時期的臨近工部急得團團轉,只見蒯祥命工人在基臺上圍了一圈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每一個欄板都伸出一個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龍頭作為排水口,不多不少正好一千個。

到了驗收那一天所有人都心驚膽戰,只怕這次凶多吉少性命難保。

朱棣默不作聲,旁邊的太監氣急敗壞的問道:“一千條真龍何在?

蒯祥胸有成竹的說:“公公稍安勿躁,隨後就到。”

話音剛落只見天空的烏雲越來越厚,霎時間電閃雷鳴下起了瓢潑大雨,冰涼的雨點落在被烤的炙熱的岩石地面上蒸騰的水汽煙霧繚繞,白霧間若隱若現的龍頭口噴水柱,一個個猶如在翻江倒海欲騰雲駕霧而去,甚是壯觀。

朱棣和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隨著雨過天晴,真龍彷彿隨雨霧而去,大殿前竟然沒有一絲積水。

現場的眾多工匠佩服得五體投地,明成祖朱棣更是哈哈大笑,當即賜予蒯祥“蒯魯班”的稱號。

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良工巨匠,妙手回春

蒯祥不僅有著精湛手藝和很多精妙的構思,為人還特別寬厚謙遜,是一位妙手仁心的能工巧匠。

緬甸國王在得知明成祖建造皇宮的消息後,專門嚮明朝進貢了一塊珍貴木料,據說是千年古樹,緬甸國王為表誠意派人千里迢迢從緬甸運送至北京來,這塊木料可是了不得,單運送的隊伍就有百人,朱棣禮貌性收下之後很不屑,決定用這塊木料做門檻,可是在施工過程中遇到歹人陷害,把這塊木料據短了整整一尺多。

由於這塊珍貴的木料尋不得第二塊,眾人滿面愁容,蒯祥思考片刻後讓木匠把木頭再據短一尺多,大夥面面相覷百思不得其解,半天的功夫蒯祥分別把據下來的木料做成了兩個槽子並雕刻了兩朵鮮豔的牡丹,在牡丹之上再裝飾上口銜夜明珠的獅子,葉綠花紅,富麗堂皇。

這塊本來被朱棣不屑的珍貴木料不僅沒廢還被妙手回春賦予了新意,不但促成了緬甸國王的奉承之意,更巧妙的是這個門檻可以自由裝卸,車馬轎捻可以自由通行,連朱棣都對這獨具匠心讚不絕口,欽點這個門檻為“金剛腿”,意思為活門坎,蒯祥的這個手藝被後人學會並一直沿用。

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巧奪天工技藝絕

蒯祥以功封營繕所丞,84歲去世後,朝廷給予“贈三代、蔭二子”的禮遇,他是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他一生負責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皇宮前三殿、長陵、獻陵、隆福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裕陵等。

可惜的是歷史對於這位能工巧匠的記載太少太少,他的故事也只是民間口口相傳。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收藏有一幅明代宮城圖,畫中描繪了一個人站在承天門(今天安門)下,據說這個畫中人就是蒯祥。

明朝建築鬼才,18歲設計北京天安門,不用一釘一鉚,屹立百年不倒

北京曾經是有一條舊衚衕,衚衕被人叫做蒯侍郎衚衕,說這裡是蒯祥曾經的住所。

蒯祥把他的精湛的技藝都傳給了他的後人,來自於他的同鄉們還成立了一個“香山幫”,裡面都是手藝精巧的木匠,並把蒯祥奉為祖師,蒯祥也因此成了真正的木匠鼻祖,被後人所供奉。一直到晚清,還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這一說法。

紫禁城建造時所使用的工藝被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了近600年曆史,現代工業社會的機械化製造木匠這個職業幾乎失傳,隨著時間的流逝,未來這門手藝我們也只能在紫禁城的點點滴滴中一窺那些珍貴的建築工藝和工匠精神。

在華美精巧的故宮建築格局和色彩搭配乃至營造基石的背後,無一不凝結著當時匠人們的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也許不久之後我們只能在紀錄片中,在博物館中看到這些匠心獨運。在這個粗製濫造,得過且過的快銷時代很少再有人能沉得下心來追求“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境界了。

文/趣史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