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九月,盤據西北的党項勢力內部統治集團,爆發了內部衝突矛盾,李元昊的族叔李惟亮出走降宋。北宋朝廷按照慣例,將脫逃的党項罪人移交李元昊,北宋沒有利用李惟亮出走的事情制衡李元昊,其主要目的,還是想保障邊境安全,防止得罪李元昊遭其藉此挑起戰事。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党項人圖像

西夏建國

李惟亮作為党項叛徒隨後被殺,可是李元昊卻完全沒有理會北宋的苦心,反倒是認為北宋軟弱可欺。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直接撕破了臉,於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稱“吾祖”(意即可汗、皇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並大封群臣,追諡祖父李繼遷為太祖神武皇帝,父親李德明為太宗光聖皇帝。

而且,李元昊的夏政權,自稱“西朝”,稱呼遼朝為“北邊”,稱呼北宋為“南朝”或者“東邊”,從此西夏形成了和宋、遼政權三足鼎立的格局。

第二年的正月,李元昊還派出使者給宋仁宗上表,雖然仍然對宋稱臣,不過要求宋仁宗承認他的皇帝稱號。李元昊的無理要求,自然遭受到了宋廷的拒絕。六月,宋廷以李元昊謀反,宣佈削去李元昊原有所有封爵官號並停止互市,更發佈詔令,懸賞捉拿李元昊,宣佈只要有人取下李元昊首級,就可獲封定難軍節度使一職。

此時,北宋朝廷內部,多數官員還是有些盲目自大,對於李元昊的建國,始終認為其不過是一個邊遠土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宋夏邊境,宋軍為了征討李元昊,已經開始緊急對西北的戰略部署進行調整。

不過,在宋軍還沒出擊之前,李元昊已經開始採取了主動試探的策略,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公元1039年十一月,西夏開始不斷侵邊,先進攻保安軍,被擊退之後,又以三萬人圍攻承平寨,又被宋將許懷德擊敗。正是在保安軍的戰事當中,後來的北宋名將狄青得以嶄露頭角,迅速崛起。

李元昊在進攻承平寨和保安軍的戰事當中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於是便假意求和,當時北宋負責西北戰事的知延州兼鄜延路、環慶路安撫使範雍信以為真,以為李元昊真的放棄了獨立要求,於是完全麻痺大意下來。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西夏版圖

三川口之戰

公元1040年,李元昊忽然趁著宋軍不備,又一次大舉進攻保安軍。範雍十分慌張,於是趕緊調集軍隊救援,他派遣宋將劉平和石元孫率部前往保安軍救援解圍。然而此時,西夏軍在攻入延州西北門戶金明寨之後,兵峰直抵延州城下。

說到金明寨,就不得不提李元昊在金明寨的用計。金明寨位於延州以北,就是在今天延安以北的安塞南部,這裡一直是延州的北方門戶,金明寨以36寨互為依託,成為延州的北方屏障。守衛金明寨的是党項族的宋將李士彬,手下有蕃兵數萬,戰鬥力強悍,被延州百姓稱為“鐵壁相公”。

李元昊為了對付李士彬,先是使用反間計,故意將一封與李士彬約定起兵叛宋的書信扔在金明寨,隨同書信的還有錦袍和金帶,李元昊就是想要製造宋軍的內訌,不過這條反間計很快就被宋軍識破,宋朝邊將更加信任李士彬。李士彬因為宋廷對自己的充分信任,更是感動不已,發誓一定要立功證明清白。

一計不成,李元昊又生一計“勸降計”,李元昊於是派人勸降李士彬,並且許以高官厚祿,結果派去的使者直接被李士彬斬殺。李元昊惱羞成怒,於是再生一計,直接使用了一招“詐降計”。他讓邊地的党項人故意內附李士彬,主持西北戰事的範雍一時大喜,於是就把這些內附的党項人安置在李士彬的各個堡寨當中。與此同時,李元昊還宣稱党項人最怕李士彬,使得李士彬逐漸驕橫自滿起來。

公元1040年的正月,李元昊忽然發動對宋軍的攻擊,並突然攻入金明寨,李士彬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被詐降的西夏內應生擒了。

金明寨一失,這一來,嚇得範雍趕緊發出急令,讓劉平和石元孫趕緊回兵,而且也傳令延州附近的守軍也儘快前來救援。

宋將劉平和石元孫,聽說延州被圍,於是緊急調集兵馬回援,並會和其他各路兵馬之後,來到了三川口,結果卻遭到了西夏軍的伏擊,雙方立即展開了一場激戰。結果,由於宋軍的後軍黃德和率兵先逃跑,直接導致了宋軍的全線潰敗。

劉平和石元孫被西夏軍圍困,最終戰敗被俘,宋軍另一勇將郭遵戰死,數萬宋軍全軍覆沒,宋軍此戰下來死傷慘重。而後,西夏軍隨即兵圍延州,好在當時天降大雪,加上宋軍在其他戰場上屢次擊敗西夏軍,被派來增援的宋軍也陸續趕來,此時西夏軍也是同樣損失慘重,李元昊無奈之下,只好先行撤軍。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三川口之戰

好水川之戰

三川口戰敗,令宋廷大為震怒,北宋內部這才開始認識到李元昊絕非一般的邊境豪酋,而是充滿野心的悍敵,並且決定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來對付西夏。公元1040年的七月,宋仁宗啟用范仲淹,並以范仲淹和韓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分別執掌鄜延路和涇原路的軍事防務。

不過,范仲淹和韓琦這兩人的戰略思想有些不一樣,范仲淹的策略是練兵固守,而韓琦的策略是主動出擊,他們一個在中路鄜延一線、一個在西部涇原一線,各有打法。

同年八月,宋仁宗又以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甫一到任,立即著手改革地方的軍事制度。他將鄜延路所部兵馬一萬八千人分為六“將”,每將統帥三千人,並且分部訓練戰時,根據西夏入侵兵馬數目,分派對應的將兵前往抵禦。范仲淹的軍事小改革,這比以往的宋軍按照官位高低出戰的舊制進步太多,也極大的發揮了宋軍的戰鬥力。

自從范仲淹執掌鄜延路軍事防務之後,西夏就改變了過去由延州一線進攻的策略,而是將目光放在了位於宋夏邊境西部的涇原路一線。

李元昊再一次故伎重演,他派出使者到涇原路,再一次表示願意主動求和,希望能繼續欺騙宋軍。可是韓琦豈是那昏庸的範雍所能比的,韓琦巡視邊防的時候發現了西夏軍的異動,而且目標指向渭州(今甘肅平涼)。

韓琦當機立斷,立即趕往鎮戎軍(今寧夏固原),並命令宋將任福統率駐軍,準備出兵直搗一路南行的西夏軍後方,以截斷西夏軍後路。任福出兵之後,和另一路宋軍常鼎所部合兵一處,並戰勝了一股西夏軍。西夏軍佯裝敗北而逃,引得任福軍貪功冒進一路追擊,誰知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遭遇伏擊,主將任福戰死,宋軍陣亡上萬人。

西夏軍在得勝之後,得知宋軍其餘各路來援救,於是見好就收迅速撤退。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好水川之戰

定川砦之戰

好水川之戰,涇原路宋軍的許多中堅將領如任福、桑懌、武英、趙津、耿傅、王珪等大部分英勇陣亡,這對北宋邊防守軍的戰力造成了極大破壞,韓琦被貶為知延州、范仲淹被貶為知耀州。

經過前兩次大敗,宋仁宗此時和百官們也統一了意見,宋廷決定在對夏政策上改攻為守。

公元1040年的十月,宋仁宗將陝西分為四路,分別以韓琦知秦州任秦鳳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以王沿知渭州任涇原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以范仲淹知慶州任環慶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以范仲淹知慶州任環慶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以龐籍為知延州任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同時又以當時的名將李昭亮、葛懷敏、王仲實、王信分任各路副帥,輔助各路主帥各守本路,以此抵禦西夏軍的進攻。

公元1042年九月,李元昊再次發兵攻打北宋進犯涇原,兵分三路準備合圍北宋前沿鎮戎軍,王沿於是命令葛懷敏率兵反擊,並叮囑葛懷敏不要冒敵輕進,必須被城列陣,以弱兵誘惑西夏兵。可

葛懷敏上了前線之後,立功心切,不聽手下勸告,而且還把之前王沿的叮囑丟卻在腦後,一意孤行,將兵力分為四部人馬,揮師直指定川砦,主動尋找西夏軍決戰。

結果,葛懷敏在定川砦被西夏軍包圍,還被切斷了水源,在重重包圍之下,葛懷敏手下拼死抵抗,在稍微擊退西夏軍之後,葛懷敏這才鬆了一口氣,於是他決定趕緊率部退往鎮戎軍,以免被全殲。可是手下都監趙珣卻敏銳地感覺到,如果他們現在後撤到鎮戎軍,按照以往西夏軍的打法,一定會在半路設下埋伏。所以,趙珣提出,大軍還不如迂迴撤退到鎮戎軍西南的籠竿城,這一來可以出其不意,自然可以避免伏擊。

可葛懷敏不從,決定往東南退卻,直奔鎮戎軍。第二天,葛懷敏準備指揮大軍趕緊列陣後撤的時候,手下軍隊已經不聽指揮了,屬下勸說葛懷敏繞道而行,葛懷敏憤而斬殺不從者,結果導致手下士兵人心潰散。果不出所料,葛懷敏率部才走了不到二里路,就遭到了西夏軍的合圍,葛懷敏戰死,近萬宋軍被俘。

宋軍遭受到定川砦之敗後,頓時涇原門戶大開,西夏軍趁機殺到渭州城下,縱兵搶掠600餘里的地方,西夏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宋軍都不敢迎戰,只能緊閉城門。直到范仲淹率部來救,加上李元昊一時之間也無法吞下關中地區,於是很快就退兵了。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定川砦之戰

宋夏議和

隨著宋夏戰爭的進行,北方的遼朝趁著宋朝疲於應付西夏的時候,忽然派使者向宋仁宗索要曾被後周世宗收復的燕雲十六州之關南十縣,而且作出了強硬態度:不給,那就派兵來搶。

這時候,剛好宋朝也在頭疼對夏戰事,李元昊這個刺頭實在讓人頭疼。於是在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之下,宋仁宗派出使者對遼朝說:你們幫我擺平李元昊,我們願意增加孝敬你們的歲幣。

這事情對於遼朝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不費一槍一彈,就能拿到好處,自然點頭答應。當時的遼興宗,也不願意西夏勢力過大,於是便派使者威脅李元昊:你們西夏不要對南朝用兵了,不然我們就要出兵維持公義了。

而且在後來遼夏之間,也爆發了一場爭奪党項邊民歸屬的衝突,李元昊害怕得罪兩個大國,也趕緊派人向宋朝洽談。西夏是個小國,自然害怕宋、遼兩個大國聯合在一起,而且對宋戰場上雖然連番取得了勝利,可真讓西夏長期和大國對抗,他們國小民貧,當然支撐不了。於是乎,李元昊見好就收,接受了議和。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李元昊稱臣,被宋朝封為夏國主,歲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宋夏正式議和。

而遼朝從中撮合宋夏和議的事情,宋朝給予遼朝的歲幣,由原來的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增加到了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增加的錢,即是宋朝解決關南十縣危機的增幣,又是也是宋朝給予遼朝幫助宋朝督促西夏議和的一筆感謝費,這一事件被稱為“慶曆增幣”。

宋朝這個冤大頭,其積弱形勢,在對遼、夏的妥協和歲幣供奉當中,更是進一步得到映證。

崛起於賀蘭山下的党項人,三大戰役擊敗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宋遼夏鼎立局勢圖

綜述

北宋仁宗朝的對夏三大戰役,宋軍一次又一次被擊敗,其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1、宋軍缺乏訓練,軍備廢弛,冗兵嚴重,就算是訓練也只關心形式而忽略了實戰,守城有餘而野戰不足;

2、宋軍的武器裝備質量低劣,只充數而輕實用,加上戰馬缺少,還主要以步兵為主;

3、宋軍失敗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在於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統、調、管三權分立的政策,直接導致戰鬥力低下,根本無法有效組織戰力;

4、宋軍的失敗,也在於宋朝對夏政策的由最初輕視,到後來的怯敵,從上層到基層士兵,除了少部分有識之士外,朝廷上下根本沒有效正視西夏這股新興勢力。

因此,北宋在仁宗朝的第一次宋夏之戰當中,積弱問題已經是暴露無遺。

參考資料:

1、《宋史》;

2、《遼史》;

3、《中國史稿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