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房已死?你又被騙了……


原創 劉曉博 劉曉博說財經 今天

最近幾天,北京西城區即將啟動“多校劃片”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學位房已死?你又被騙了……


很多公眾號發佈文章,宣佈“學位房已死”、“學位房涼涼”,甚至還做出了“快跑!最後的逃命機會只剩兩個月!”這類聳人聽聞的標題。

那麼,學位房的價格是否會隨著“多學劃片”而暴跌?這個概念是否會最終消失?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北京是全國學位房炒作最厲害的地方,西城區因為中小學學位在北京最優質的,又疊加了金融街(中國最有錢區域)和老城區(很多平房、大雜院),所以學位房鬧得最不像話。

比如曾在大雜院裡,出現了“過道學位房”、“地下學位房”、“倉庫學位房”。也就是說,這些房子要麼是“大雜院”公用的過道,要麼是地下室,要麼是沒有上下水只能做倉庫的房子,總之都沒有居住功能,但由於有產權證,對應了名校,所以紛紛被炒出每平米20萬到30萬的天價。

學位房已死?你又被騙了……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日前發佈《關於西城區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宣佈西城區將實行多校劃片入學。具體規定是:

1、自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

2、自2020年起,西城區將對適齡兒童入學登記地址及就讀學校實施記錄,自該房產地址用於登記入學之年起,原則上六年內只提供一個登記入學學位(符合國家生育政策的除外)。

也就是說,北京西城區不僅要多校劃片,還要學習深圳“鎖定學位”。

多校劃片的意思是說:三四個小學組成一個共享學區,原來隸屬這些學區的住宅,從原來“一套住房對一個學校”,變成了“一套住房對多個學校”。由於小學、初中不能以考試成績為依據招生,那麼抽籤基本上是唯一出路。

在這個規則下,即便你買了學位房,也要跟周邊校區的住戶一起,參與名校的抽籤。

此外,就是鎖定學位。一般來說,一套房子6年裡只能誕生一個小學學位,3年裡只能誕生1個初中學位(同一個家庭內部,符合計劃生育條件的多子女例外)。鎖定的原因,是因為部分城市人口增長太快,而公立學位有限。

其實無論多校劃片和鎖定學位,都不是新鮮事。北京早就搞了大學區制,深圳也有嘗試。至於鎖定學位,在深圳就更加普遍。

我的結論是:學位房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它都不會消失,只是“玩法”會產生較大變化。

在美國,優質的學位也會帶動周邊房價上漲。而房價上漲可以讓政府收取的房地產稅上升,有能力進一步提升片區的配套、教育資源。這樣,就可以產生一個良性互動。

在中國,學位房制度誕生之前,讀名校往往要領導寫條子。由於名校學位過於稀缺,還誕生了很多段子:比如真正的名校只認市領導裡書記市長、區領導裡書記區長,以及市、區兩級教育局長的條子,其他的一概不認,因為認不過來;領導寫條子,跟校長之間有秘密約定,橫著寫的看著辦,豎著寫的必須辦。

至於其中產生的腐敗,是可想而知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當記者的時候,就聽聞有富豪為了上名校給校長送百萬名車的,那時房子還沒有這麼貴。

把學位跟住房掛鉤,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明。它把名校學位固定化、公開化、透明化了,一方面杜絕了腐敗,一方面把名校的溢價通過稅收交給了國家。

因為學位房普遍價格比較貴,交易頻繁,這樣會產生大量稅費。

此外,追逐學位房的“遊戲”,可以帶動郊區地價上漲,引導人口按照政府意願流動。比如某城市要開發一個新區,只用把一批學校交給名校辦,就可以激活這個新片區,抬升地價、引入人口。如果只是抽籤,估計吸引力會大幅降低的。

廢除學位房、實施大學區,通過抽籤看起來很公平。但抽籤都是可以被控制的,尤其是在目前人工智能、雲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要麼被黑客控制,要麼被內部人控制,這種弊端很難避免。中國彩票領域出現的腐敗案還少嗎?他們的抽籤不也是公證處見證、電視直播嗎?


大家記住我的話:大學區全面實施之日,必將是教育領域腐敗捲土重來之時,原因就是抽籤。

近年來在樓市調控中,採用了很多反市場經濟的做法,比如限價。最後都產生了各種腐敗亂象,比如喝茶費,比如假抽籤。


話說回來,即便多校劃片全面實施,就一定能“殺死學位房”嗎?其實未必。

比如一個大學區,其中包括1個小學名校,2個普通小學。假設這個小學名校給每套房子帶來的溢價是每平米3萬元。一對一的時代,劃入名校的住宅小區均價一般10萬元每平米,而對應2個普通小學的每平米7萬元。

上述3個學校“多校劃片”之後,如果100%採用抽籤方式,原來的學位房從100%幾率上名校變成了33%幾率上名校,3萬元溢價會降低到1萬元,住房單價下降到8萬元。而另外兩個有機會上名校的小區,則溢價上升,均價都從7萬元上漲到8萬元。


這意味著,學位房的範圍擴大了,紅利被均攤了。相比那些沒有包含名校的大學區,有名校的房價一定會貴一些。

到那時,家長會分析新的劃片,尋找最優的大學區。比如3個學校都是名校的,或者3個裡面2個是名校的。

中國人高度重視孩子教育,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全球最強烈,這大概跟中國1400年的科舉歷史有關。所以,上名校幾率大的房子,就是未來的新學位房。

多校劃片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沒有實際居住功能的學位房,比如上文裡提到的“過道房”、“地下室”、“倉庫房”等,還有就是樓齡特別老的。在北京有超過60年樓齡的學位房,已經無法貸款。

上述沒有居住功能的學位房,在多校劃片之後價值下跌最慘烈,除非大學區內100%是名校。樓齡太長、無法貸款的也會大跌。這些學位房,的確要趕快逃命。但文件已經公佈,信息是對等的,你想跑人家也不會接盤。所以根本不存在“最後的逃命機會只剩兩個月”,而是直接被封殺了。

我之前曾多次談及學位房,重點提醒大家兩點:第一,不要追求頂級學位房,它的價值很容易被“多校劃片”傷及;第二,買“有成長性”的學位房,坐享學位升值。

學位是有生命的,它也會生老病死,也會進步或者衰退。每次中考,就是對初中學位的檢驗。小學學位的排序,相對來說沒有初中敏感,但也會變化。

一般來說,沒有年輕人持續流入的老城區,即便名校如林,慢慢的也會退化。比如在深圳羅湖區,一度是深圳名校最為集中的區域。但隨著深圳發展一路向西,福田區的名校逐漸追了上來。最近幾年,南山區、寶安中心區因為人口流入、產業相對高端,名校在增加。龍華區的學位,也呈現了不斷向上進化的態勢。

學位房已死?你又被騙了……


影響學位的,一是生源,二是師資。上圖是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今年招聘老師的情況,幾乎清一色的北大清華碩士,而這種情況已經維持數年。南山又是深圳上市公司最集中、專利最集中的地區,它的學位不進化才怪。

相對而言,廣州、上海和北京學位變化沒有深圳快,但也在變。比如廣州的名校,過去這些年也有向東擴展到天河的趨勢。接下來,黃埔、南沙會有更多名校出現。至於北京,幾個重點高新技術產業片區,未來都將是新的名校集中區域。

所以,名校是跟著高新技術、金融產業走的,這些產業裡高素質人才更多,收入更高,生源相對就更好一些。而師資,也會跟著這些產業走,最終帶動名校的“變遷”。

當我們買房子的時候,從來就不僅僅是買房子本身,而是買配套、買氛圍、買鄰居。這就是“地段”的真正含義。

對於中國人來說,教育資源永遠是購房的“第一附加值”,其次才是交通(地鐵)、商業、周邊鄰居、醫療、景觀等因素。

正是因為教育資源太重要,作為家長的業主一定會全力捍衛學位房的價值,最終大學區制會實施,但“第一志願”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折中方案。所謂第一志願的意思是,你可以選之前“一對一”時期的學校,作為孩子的第一志願。如果你買的是學位房,你的孩子因為住房的關係,仍然具有部分優先權。

至於原來對應非名校的住戶,你的孩子只能把名校作為“第二志願”。除非你的積分非常高(買房早、遷戶口早、交社保時間長),才有可能實現“第二志願”,否則只能去自己原來對應的學校,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志願”。


說白了,多校劃片未必是100%抽籤,地方政府不想引起群體事件。


而且從長遠看,如果抽籤時經常爆出黑幕、產生腐敗,“多校劃片”可能還會被取消,重回“一對一”的學位房制度。


我剛才講了,“一對一”的學位房制度,可以讓名校紅利轉化為地方政府的稅收,避免抽籤可能帶來的腐敗。


其實我一直認為:地方政府與其折騰學位房的玩法,不如增加優質學校的供應。讓名校擴張,去承辦非名校,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中國,發展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只想著“改變存量蛋糕”的吃法,是最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