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有一次,女兒跟我談起她天馬行空的夢想,我心裡知道,年輕的夢想很多會隨著時間凋零。

為了讓她有心理準備,我先是鼓勵加讚揚,一番鋪墊之後,我強調: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不可強求,作為媽媽,我只希望你一生平平凡凡,平平安安。”

我以為女兒會因為有這麼一個開明的媽媽而感動,沒想到她突然對我發出靈魂的拷問:

“既然你希望我平平凡凡一輩子,那為什麼平時你總是說要努力,要自律呢?”

是啊,既然終將平凡,那努力、自律的意義是什麼呢?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學習自律,才能感受學有所成的快樂

當年我和先生開始交往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我們。

在別人眼裡,他除了擁有學歷,其他都是硬傷,家貧,人瘦,靦腆內向,我們的性格,生活經歷相差太大,而且還是異地戀,怎麼看我們都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但他們永遠不知道,我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去他家時所見的一幕,這一幕讓我堅定,只要他不嫌棄我拉低他們家的智商,這輩子就算賴上他了。

一張簡陋的方桌,一條窄窄的板凳,就是他學習的天地了,我看到板凳所放之處,有明顯的板凳腳印——泥地板上有四個不淺的圓洞。

這是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苦讀,日復一日練就的“坐功”,才會在地上留下這麼深的印記啊!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我問他這樣讀書苦嗎,他笑著說,沒注意苦不苦,習慣了。有時題目做不出來會很難受,一旦絞盡腦汁做出來了,就覺得特別快樂,特別有成就感。

我相信他說得是真的。後來我們相伴的30年間,他從來沒有休假的概念,從純數學理論轉到計算機運用,從語音處理到圖像分析再到醫學領域,他讓自己永遠處在學習的狀態,每攻克一個難關,他都快樂得像個孩子。

如果以錢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的話,他可能連及格線也沒達到,但,幸好錢不是唯一的標準。

德國詩人赫爾曼.塞黑說過一句話:

世界上的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長期的學習自律而形成的本能與習慣,讓他單純、快樂而自信,在芸芸眾生之中,他那麼普通,又那麼特別。

向外看,在這個風雲千檣的時代,他擁有了立身之本,安身之道,也為家人提供了最溫暖最安全的港灣。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生活自律,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中年之後,我曾做過一件震驚朋友圈的“大事”:減肥。我已經不要臉地提了很多次,還因此圈了不少粉。

認識我的人都稱我為朋友圈的“勵志女神(經)”,畢竟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減下來的並不多。

對於別人對我交口稱讚的自律,我半推半就地認領了。

因為一開始,根本與自律無關,如果不是受到太多打擊,我很難開始去運動。

減肥前期,要走出多年的舒適區,與趨利避害的本性相對抗,靠自律也是沒用的,靠的是女兒的毒舌和外人的毒眼。

直到養成習慣之後,才慢慢感受到運動的快樂與滿足。

習慣跑步的人都知道,當汗珠從臉上滴落,從背脊滑落,那種感覺真的妙不可言,跑步時分泌的多巴胺和內啡肽,讓人產生如戀愛一般的快樂。

而最快樂的事,莫過於買衣服時的揚眉吐氣了,以前一件設計感強的衣服,被自己穿得密不透風,如今一塊浴巾,一條秋褲都能凹造型。

現在,我幾乎每天都習慣去運動:煩惱時,去跑步;鬱悶時,去擼鐵;心情無處安放時,去hiit一番……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運動磨練帶來的延遲滿足,讓我的心態變得更緩更穩。

記得有一次,在遊輪上,我們看到一對母女點了兩大盤龍蝦什麼的,配上美酒,吃喝得有滋有味,清晰可見的多層下巴和“游泳圈”令人不敢直視。

孩子問可不可以點與她們一樣的食物,遊輪上的食物包括在配套當中,也就是說是免費的。

我告訴她,如果你喜歡或者想嘗試,當然可以,但如果是因為免費的,抱著不吃白不吃的心態,就不對了,食物也是有靈魂的。

最後,孩子點了一份三文魚,不要飲料,我也只是點了一份雞胸肉配西蘭花和一大杯白開水,畢竟與美食相比較,我們更愛健康美好的自己。

我驚訝於自己的改變。曾經,我也是發誓要“吃倒自助餐”的中年大媽中的一員,如今竟然變得如此“賢惠”“大方”,是時間讓我成長,還是磨練讓我成長?或許兩者都有吧。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情感自律,才能收穫純真長久的愛情

曾有人開玩笑說,以前的愛情故事,第二百頁才開始牽手,現在的愛情故事,第二頁就已經在一起了。

話雖然有點誇張,但想想真像那麼回事。

現在的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方式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一個多姿多彩也充滿誘惑的世界。

我們很容易喜歡一個人,很容易開始一段感情,如同一份快餐,雖然看起來精緻美味,但總少了一點內涵。

也許是少了那種“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單純;也許是少了那種“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堅守。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這幾年,先生常常呆在國外。

週末有時有朋友相約去家裡,或者去歌廳酒吧聚會,我從來都是婉言相拒,她們常常說我真是耐得住寂寞。

我生性不愛熱鬧,況且我也不覺得寂寞,只是偶爾有點孤獨罷了:

白天上班看孩子;晚上跑步健身看書追劇;稍有閒暇,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發呆。

先生雖然不在身邊,但只要我找他,他永遠都在微信的那一端,不管多忙,他都會放下手中的事陪我吹吹牛說說中年人的土味情話。

如果需要,他隨時會飛回來,我曾幹過這樣的事,他居然買了當晚的機票飛了回來,把我激動得熱淚盈眶,血壓飆升……機票實在太貴了。

女兒有時故意刺激我說,爸爸一個人在國外,會不會經不起誘惑啊。

我底氣十足:“不會。”

不僅是對他的信賴,更是對自己的宣言。

錢鍾書先生曾對楊絳說過一段最樸實最深情的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對深愛的人保持一份長久的情感自律,是對愛情最好的詮釋。

“媽媽,我們終將平凡,那為什麼還要自律?”

作家周國平曾說:

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我們終將平凡,我們本就平凡。

保持自律,是讓平凡的我們不至於淪落到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