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學生——做一個不拖後腿的家長

家有小學生——做一個不拖後腿的家長

孩子還是準小學生的時候,就聽聞了種種小學生家長的焦慮。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焦慮,而且焦慮會傳染。作為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對孩子沒多大要求的家長,也稍稍受到一些影響。但很快就會調整自己,我和孩子爸一直以來達成的共識是,不求孩子多優秀,只求孩子健康長大,三觀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知足而快樂。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給我們的天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很多人小時候都是聽著別人家的孩子長大的,我們的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好的。雖然我小時候很多時候就是別的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可是,我媽很少認可我,起碼在口頭上是這樣的。所以,我和自己說,決不能讓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可我們的文化和環境,或多或少的都喜歡比較,於是,不免俗的會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好在每次意識到之後,都會及時改正。是啊,孩子沒拿我們和別的家長比,沒說,你看某某的家長,多牛,你看看你。所以,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很重要,而親子關係也變得簡單和明瞭。

養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在養自己。我們小時候留下的遺憾和傷痛,很多都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被治癒。孩子身上遺傳了我們的基因,很多特點都和我們一樣,有的時候看著孩子,就會想到小時候的自己。愛是親子關係的主旋律,良性的親子關係,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雖然默默的和自己說,自己小時候受的傷痛,不能再讓孩子經歷,可到底如何培養孩子,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第一次當媽,很多事情都需要摸索。

培養孩子的過程基本是這樣的,發現問題,改變,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去改變,再去解決問題,如此循環往復。

孩子每天在上學路上和在學校門口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上學啊?龍應臺那段關於讀書的意義幾乎隔斷時間就會在朋友圈看到。我沒有搬過來告訴孩子。而是和他說,你需要上學學習必要的文化知識,學會和小朋友們相處,完成團隊和小組合作,需要具備應有的技能,你不是想去德國嗎?你掌握了必要的技能,以後會有很多機會去你想去的地方。

幼兒園階段,因為對孩子沒太大要求,每次看到孩子的成長都會很驚喜。慢慢發現孩子很要強,完美遺傳了我的基因——爭強好勝。於是,我逐漸意識到,需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培養孩子。

我們這一生,需要認清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去為之努力。大部分人的痛苦來源於,忙忙碌碌搞不清自己的定位,盲目跟風,看人家說努力好自己就去努力,其實內心沒有堅定的方向,從而會迷茫,即使達到一定高度,也沒太大的成就感。

這個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是雄鷹就要展翅高飛。而不是作為雄鷹,卻告訴自己,安於現狀,自我麻醉自己,從而迷失了自己。

作為一年級小學生的家長之後,雖然不焦慮,但是開始很認真的思考,如何做一個不拖後腿的家長,這真的很重要。最近一句話很火,一個優秀學生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奮力託舉ta的家庭。這話一點兒沒錯。

家長會上老師也強調,3+3+4

孩子的成長是學校、家庭和孩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看到別的家長那麼出色和用心,開始內疚和反省。於是,最低要求就是起碼不拖孩子後腿吧。這屆學生不容易,競爭愈發的激烈,這屆家長也不容易。所以,大家都不容易,唯有更加努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學不到兩週的時間裡,媽媽群裡吐槽最多的就是熊家長。是呀,我們往往吐槽熊孩子,可是熊孩子固然多,其實熊家長也不少。同時大家感慨,做老師也不容易啊,要管熊孩子,還要應對熊家長。當然,這是玩笑話了。

昨天給孩子讀目送,文章裡提到華安上小學時的場景,後來華安去做交換生,上大學,即使就讀於龍應臺任教的大學,在去學校的路上,21歲的華安直接塞上耳機,拒絕和媽媽溝通。華安和龍應臺的關係很好,他很愛他的媽媽,可是,長大的華安,有了自己的世界,龍應臺已經進不去了。

所以,我們其實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很短暫的。

每天送孩子上學路上,我都會摸摸他的小手,瞬間內心都變得很柔軟。想起他剛出生時那可愛的小模樣,現在長成小男孩兒了,揹著大大的書包,拎著水杯雖然迷茫但還是很開心的走進自己的教室。每次我望著他的背影,都會默默的告訴自己,放手吧,孩子很棒的。然後讓自己轉身離開。

活到老學到老,現在是終身學習型社會,家有小學生,更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時刻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必要的時刻可以給孩子助力。要在家長和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工作時全力以赴,理順了自己的,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氣勢,在面對和陪伴孩子時,才會從容。

嗯,像優秀的家長學習,也許自己做不到多優秀,可是,起碼不能拖孩子後腿啊。

我要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希望我的孩子也一樣。

成長路上,咱們誰也別嫌棄誰,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