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


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但凡說到"炎黃",我們皆是其子孫,從人文的角度來說,這似乎不用疑問。但是,當論及上古三朝——夏商周,包括後來的秦帝國時,它們開朝的始祖追溯起來,竟都是黃帝一人的直系後代,著實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史記.五帝本紀》)

難不成,只有黃帝的後人才有資格應和天意開宗立朝?

這是一種巧合?還是說另有玄機?

上古五帝,黃帝、顓臾、帝嚳、唐堯、虞舜,時間連續,相互傳承明顯,其系出一脈,即便是口口相傳,也自是可信。就算是夏,由於鯀禹父子和上述幾位基本共處一個時代,說他們源自黃帝孫顓臾,也還算是說得過去,容易讓人信服。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史記.夏本紀》)

然而商、周和秦,過了幾百年上千年,竟還能把自己老祖宗的血脈掛靠到黃帝身上,就顯得有些扯了。難道在那個沒有文字的時代,他們的先人尚在默默無聞的時候,便預見了後世子孫的榮華,早早地便給自己的家族續著家譜了麼?

不客氣地說,這裡面造假的嫌疑太大。

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緣何會如此,難道這些朝代的開局帝王們生來就是擅長數典忘祖,然後胡亂認親的?

《禮記》有云:天子者,與天參地,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

說白了,帝王們享有統御萬民的權力,然而,這種權力卻不是生來就有的,想要大行其道,就必須先要獲得承認,也就是先要解決權力來源合法性的問題。

古代君權(包括上古三皇五帝)因為不是來自民授,所以便只好搞"君權神授",同時為了讓這種"神授"能夠自圓其說,不至於相互穿幫,便要使其具有唯一性。

否則,上天一會兒授這家,一會兒授那家,時間長了,老百姓迷瞪過來,豈不是誰家都做不成天下了?

一般來說,為了讓世人篤信給自己授權之神的唯一性,以表證江山正統,通常會編纂出如下三種主論調。

第一種,繼承論

這個論調最經得起質疑和推敲,畢竟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似乎自古以來都天經地義,所以但凡有可能,各個古代王朝也都競相採用。

比如黃帝傳顓臾,顓臾傳帝嚳,帝嚳傳唐堯,當然了傳唐堯時發生了點兒小插曲,在堯之前,他的異母兄摯先在位子上幹了一段,但總歸都是在三代血親內忙活的事。

到了舜的時候,這個招數就有點兒不好使了。因為從顓臾到舜,已是歷經七代(即便舜在自己家世上沒有撒謊),而堯的老爹帝嚳乃是顓臾的堂侄子,這種關係放在什麼年代,也都屬遠親了,於是看不上自己兒子的堯便納舜為婿,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一塊都嫁給了他。這還不算完,為了讓人們信服,他們又共同炮製出了一出禪讓大戲(當然禪讓大戲是真是假我們會在後面章節中探討,但至少能夠說明予受雙方想要讓一次繼承站得住腳的心思)。

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史記.五帝本紀》)

舜是一個不被親爹後孃容納的流浪漢,很是符合上門女婿的標準。能把嫁女招贅說得這麼富餘犧牲精神的,估計也就上古聖王堯了。

大禹重複了舜的故事,但是他並沒有也不用做舜的女婿或者什麼,只因他爹的爹便是顓臾,也就說他是帝顓臾的親孫子。孫承祖業,又有強大的夏后氏部落實力支持,擱到哪裡人家也都理直氣壯。

第二種,追親論。

這便是商周兩開朝君主的伎倆了。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記.殷本紀》)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史記.周本紀》)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史記.秦本紀》)

相比與上古五帝間明顯的同宗相傳相繼,商、周、秦先祖的身份認證實在太過扯淡。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中得到姓氏者共十四人,又據《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之後得姓的十四人中,有四人兩對同姓,所以共有十二姓,分別為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並無殷商與贏秦,周雖姬姓,然而黃帝之子為姬姓者乃正妻所生之子青陽(即玄囂)與蒼林氏,並不是周朝始祖后稷。

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國語.晉語》)

那三宗始祖是不是在那沒有得姓的十一人當中?抑或黃帝是不是除了史書所載四個正牌妻子(嫘祖、女節、彤魚氏、嫫母)之外,還有其他野打的妃子為自己生下了孩子?這就不好說了。或許,也正是此,才造就了各種攀親認祖的漏洞。

殷商說自己的老祖宗殷契的媽是黃帝的次妃有娀氏,經不經得起可考暫且不說,關鍵是這有娀氏非是通過正常的陰陽結合而孕,卻是吃了一個鳥蛋(玄鳥之卵),真真是有點撒謊不臉紅了。

姬周呢,膽子更大些,直接說祖上后稷的老媽姜原是黃帝元妃。"元"即正也,古來冒牌冒副的,冒正的他大周朝算是第一家,他也不怕人家嫘祖從陵裡爬出來打架。

況且,《史記》裡也說了,后稷乃帝堯時人,與舜相當,從顓臾到舜,已是七代,顓臾又是黃帝的孫子,如此算來,后稷得跨越多少年方能跑到黃帝女人的肚子裡啊?

大概是為避免和殷商雷同,周朝統治者 在故事中稍稍作了改變。殷商祖母吞卵,他們便是無意踩住了巨人腳印。故事沒有最離奇,只有更離奇。

到了贏秦,似乎是感到再跟黃帝他老人家直接攀親有點拾人牙慧,於是便把目標轉向了黃帝的繼承者顓臾——顓臾的子孫不也照樣是黃帝的子孫嘛。

當然,贏秦始發之地因為太過偏遠,生拉硬扯大概是有些氣勢不足,帝顓臾的苗裔子孫說便應運而生。

第三種,取代論。

此種論調的開山祖師當歸屬於大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

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彼時,經過夏商周上古三代將近兩千年的時間沉澱,華夏族已是廣為開支散葉,換句話說,大家都算是黃帝后人,但無論是誰,也都和黃帝他老人家血淡如水,此時如果再去玩認祖歸宗那一套,估計就很難獲得世人的認同了。

然而,鄉野出身的劉邦,意外地崛起於微末,轉眼間又鼎定九五之尊,又著實需要為自己找一套正統的理論,以證明除了在實力之外,敦促自己坐上帝王寶座的還有天意,於是,"取代論"出現了。

且不管此種說法是他自己,還是由其身邊共同利益者炮製,按照一貫說法,劉邦爹媽本都是一介草民,一次劉邦老媽在大湖岸邊小睡,突然雷電交加,等到劉老太公前去查看的時候,竟然發現有一條蛟龍正趴在她的身上忙活,然後劉媽媽就懷孕生下了劉邦。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暝,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為了給兒子掙點兒資本,這劉老太公也是拼了,被一條蛇戴了綠帽也在所不惜。

後來,才有了世人皆知的高祖芒碭山斬蛇起義的故事。

大約是第一次撒這種彌天大謊,劉邦的心中有些不踏實,於是便找來了結髮妻子呂雉來給自己作旁證。

老公的事便是自己的事,對此,同樣幹練的呂雉當然是欣然應允。

秦始皇東巡,怕給自己惹上事端的劉邦躲進了芒碭山中,但是呂雉每每總是能夠帶人找到他,問其原因,呂雉就說道:你所處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氣,奔著雲氣過來自然就找到你了。

認宗不認親,夏商周秦真的都是黃帝子孫嗎?


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 (《史記..高祖本紀》)

經過她一番添鹽加醋的渲染,劉邦"赤帝之子"下凡的身份也就近乎確定無疑了。

劉邦炮製"赤帝之子"說法的邏輯在於,秦人興起於西方邊陲,故向來以受西方白帝護佑而自居,依照秦朝末年"亡秦必楚"的讖言,那麼把自己包裝成南方赤帝的兒子,然後以"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進而在人間取代白帝護佑著的天下,自然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赤帝后人取代白帝后人,並不影響君權正統,因為無論白帝還是赤帝,都不過五方五帝之一,在他們之上,還有個中央黃帝在統御寰宇。

如此,失政者亡,取代有理,上天干預,君權唯一。也正因為此,歷史就怎麼也無法走出輪迴。

舔臉正統,各種樣式看似五花八門,卻是小異大同。然而,作為史學大家太史公,其只考不證,只述不辯,卻是有些美中不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