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其實是這麼一回事

據說經常走神的人免疫細胞中的染色體端粒較短,這被認為是一種衰老的特徵。難怪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走神的次數也變多了。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普遍認為是學習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回想上學時在課堂上也經常走神,也曾努力專心聽講,但往往事與願違,任憑老師講得再天花亂墜,思緒常常飛到天外。看來想要全神貫注是一件從小到大都很難的事情。分心、走神,在我們的教育中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們也常常為自己的走神而心生內疚,但走神真的不好嗎?NO!腦科學家邁克爾·科爾巴里斯就專門寫了一本《走神的藝術與科學》為“走神”正名。他認為,走神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人類演化歷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書從記憶、時間、腦中海馬體、故事、做夢與幻覺等方面講述了走神的科學與藝術,每一章都體現了一個事實:簡單的現象有時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奧妙。

走神其實是這麼一回事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小鎮,思維就是遊走在小鎮上的人們。小鎮上的建築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記憶。記憶是聯想的素材,沒有記憶思想將無處漫遊。隨著年紀的增長,生活經歷成為一點一點的記憶,構成了我們大腦中的逐漸擴展的、獨一無二的小鎮,因為有了記憶,有了小鎮,我們才能在這裡隨心所欲的漫遊,看看過去,想想未來,順帶逃避一下現實。而在漫遊途中,我們也逐漸改變小鎮的面貌,比如你閒逛時發現有幢小屋子不好看,就順手裝飾了一下,種了棵樹啥的。以後你就只記得翻新之後的樣子了,這也說明了我們的記憶其實不可靠。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我們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大腦總是在集中精神和走神兩種狀態間相互轉換,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會走神。當我們精力集中的時候,就相當於小鎮上舉辦了一個運動會,大家都集合到運動場去。當我們休息時,沒有運動會或別的重要事件,人們就在小鎮上閒逛,這種無指向、自發的精神活動就是走神。走神可以是有意識的,可以在小鎮中朝前走或者朝後走,也就是我們刻意去回憶過去或者思考未來;走神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可以在小鎮中無目的的漫遊,做做白日夢看看各種幻想;走神也可以是介於兩者之間,好比原本我們打算去運動場,但是在途中總會被路邊的小花或者偶爾跑過的小動物轉移了注意力。這樣來看,通常我們那些腦子裡一閃而逝的眾多意識和胡思亂想,都是走神。有趣的是,走神時大腦血流只比精神集中時低5-10個百分點,看來閒逛也是要花很多精力的,而且走神時大腦活躍區域的面積比精神集中時還要大,也就是說走神時大腦更加活躍,這也引出了邁克爾所說的走神的好處:增加創造力。

走神其實是這麼一回事

著名心理學家、知識學家唐納德·T·坎貝爾曾把創造力的本質形容為“盲目的選擇和選擇性保留”。走神是創意的源泉,我們在思想的隨意漫遊中碰運氣,一旦撞上新的、重要的東西,辨認它們並且把它們保留下來。也就是通過漫遊,將隨機性引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從而發現新的事物。例如奧古斯特·凱庫勒在睡夢中夢到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驚醒之後發覺這應該就是自己研究的苯分子的環狀結構。一位物理學家曾經說:我們經常說的3B——公交車(Bus)、浴缸(Bath)、床(Bed)——正視很多偉大科學發現的發源地。作者還給加了第四個B——會議室(Boardroom),統稱為另一個B——無聊(Boredom)。是的,無聊時的那些胡思亂想,可能就是下一個絕妙創意,所以當你躺著床上或者在公交車上無聊張望的時候,不要忽略了腦子裡出現的想法喲。

當然,在需要認真解決問題時,走神還是會危及到自身的,比如開車。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走神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是負面的,在不斷適應現有生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走神來幫助我們暫時逃離現實,反思過去的教訓,理解別人的想法,思考未來的可能。作者在本書中,幫助我們瞭解走神,更是致力於幫助我們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走神其實是一種生活常態,停止為走神而自責,去享受做白日夢,放任思想遨遊,獲得樂趣,這也是作者想通過這本科普書傳達給我們的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