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壓力壓強】全章複習知識點細講,下週月考必備!

上一篇文章已經給大家複習了力與運動部分的知識點,今日分享壓力壓強知識點,初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主要考察力與運動和壓力壓強的知識點,其中壓力壓強一定是重難點,計算題也一定會是考察壓力壓強的知識,所以理解該部分的幾個相關公式一定是重中之重,之前的文章已經分析過如何解決壓力壓強的計算題解題技巧,有需要的各位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

初二物理【壓力壓強】全章複習知識點細講,下週月考必備!

知識框架

初二物理【壓力壓強】全章複習知識點細講,下週月考必備!

【要點梳理】

要點一、壓力

1.定義:壓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2.產生原因:由於物體相互接觸擠壓而產生的力。

3.方向:垂直於受力面,指向被壓物體。

要點詮釋:

壓力與重力的關係:壓力的產生原因不一定是由於重力引起的,所以壓力大小不一定等於重力圖乙所示。只有當物體放置於水平地面上時壓力才等於重力圖甲所示。

初二物理【壓力壓強】全章複習知識點細講,下週月考必備!

要點二、壓強

1.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做壓強。

2.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一個物理量。

3.公式:P=F/S

P——表示壓強,單位是帕斯卡;

F——表示壓力,單位是牛頓;

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1Pa=lN/m2,

其物理意義是:lm2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4.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增大受力面積。

要點詮釋:

1.形狀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壓強的大小隻與密度和高度有關,與質量和受力面積無關,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

2.密度均勻的長方體放在水平面上,如果沿紅線切去黃色部分,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壓強的變化。

(1)甲圖中沿豎直方向切,壓力變小,壓強不變;

(2)乙圖中沿斜線方向切,壓力變小,壓強變大;

(3)丙圖中沿斜線方向切,壓力變小,壓強變小。

初二物理【壓力壓強】全章複習知識點細講,下週月考必備!

要點三、液體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同種液體中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同種液體中,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2.液體壓強的大小 :

(1)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有關。

(2)公式:P=ρgh

P——表示液體壓強單位帕斯卡(Pa);

ρ——表示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h——表示液體深度,單位是米(m)。

要點四、大氣壓強

1.大氣壓產生的原因:由於重力的作用,並且空氣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證明大氣壓存在:馬德堡半球實驗,覆杯實驗,瓶吞雞蛋實驗。

3.大氣壓的測量:

(1)托里拆利實驗: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裡灌滿水銀,用手指將管口堵住,然後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測出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cm。

(2)氣壓計測量法:

 ①氣壓計: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

 ②常見的氣壓計: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水銀氣壓計是在托里拆利實驗中,玻璃管的旁邊立一個與玻璃管平行的刻度尺,當外界大氣壓變化時,從刻度尺上直接讀出管內水銀柱的高度。

水銀氣壓計的測量結果較準確,但攜帶不方便。

實際應用中經常使用金屬盒氣壓計,也叫無液氣壓計,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被抽成真空的,表面是波紋狀的金屬盒,用彈性鋼片向外拉著金屬盒,彈性鋼片與指針相連。當外界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金屬盒的凸凹程度就發生變化,通過彈性鋼片帶動指針轉動,指示大氣壓的數值。

金屬盒氣壓計攜帶方便,但測量結果不夠準確。

4.影響大氣壓的因素:

(1)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由於越向高空,空氣越稀薄,空氣的密度越小,所以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減小,由於大氣層密度變化是不均勻的,因此壓強隨高度的變化也是不均勻的。在海拔3000m以內,每升高10m,大氣壓約減小100Pa。

(2)天氣、氣候影響大氣壓:一般來說冬天的氣壓比夏天高,晴天的氣壓比陰雨天的高。溫度升高、氣壓也升高,大氣越潮溼,氣壓越低。

5.大氣壓的應用:抽水機、離心式水泵等。

要點詮釋:

1.計算大氣壓的數值:P0=P水銀=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P0=1.013×l05Pa=76cmHg=760mmHg。

2.以下操作對托里拆利實驗沒有影響:(1)玻璃管是否傾斜;(2)玻璃管的粗細;(3)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銀面的位置。

3.若實驗中玻璃管內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則測量值要比真實值偏小。

4.這個實驗利用了等效替換的思想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