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弊被抓坠亡事件背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问题

  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学大二学生小洋(化名)参加课程补考时作弊监考老师被发现,试卷被没收,他走出考场后坠落身亡。

  该事件一出在互联网引起广泛讨论,网民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校方是否存在过错的问题上,但是笔者认为,与其纠葛造成悲剧的主体责任人是谁,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事件背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真正应该追问的问题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脆弱?”

  自杀是中国15岁到34岁人群第一重要的死亡原因,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全世界第一,每年有约15万青年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个沉痛的第一背后是山西的大学生小洋,是上海浦东被母亲批评后选择跳桥的17岁高二学生,是德州市离家出走溺亡的12岁女童......

  在新时代成长的孩子们拥有比以往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不断丰富被称为z时代的青年们的精神世界,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明明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社会里,却不断有人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让青年更快更早的就能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多元讯息和观点,一个10岁的小孩就能熟练的使用抖音。孩子们过早的接触成人世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早熟。早熟的孩子面对外界的变动时,内心更加的脆弱,更加敏感。同样孩子早熟的同时,当前家庭的观念引导和学校的心理教育是不足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所以当早熟的孩子们在遇到现实与精神的困境时,他们是无助的,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排解内心的焦虑与痛苦,最后走向了自杀的不归路。

  小洋的悲剧不是个例,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几乎每个月,每周都在不同的地方发生。构建起坚强的青少年心理防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家庭,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中的心理与三观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父母在为孩子们不断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应该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心理动向,与孩子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有苦可说,有苦愿说。其次是学校,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同样保证心理健康课程不流于形式,不能被主干学科所取代。最后是社会,我们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与专家,填补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之处;我们的媒体需要建立起青年保护机制,向青年人群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新时代的孩子们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勇气,也面对错误的勇气,小洋的一跃也将社会该如何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摆到了面前。

  作者:李劭杰(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