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反感方方日記?方方日記到底記錄了什麼?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4月8日,英文版《方方日記》(也叫作武漢日記)上架亞馬遜預售,確定在海外出版後,已然分裂的輿論驟然撕裂,關於方方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無數對罵。

早期,大家將方方日記當做關注疫情發展的一個窗口,一些人每天都等著方方更新日記,

後來輿論分裂,堅挺方方的人依然眾多,質疑方方日記充滿道聽途說的假消息、認為方方日記在傳遞負能量的人也不計其數。


為什麼很多人反感方方日記?方方日記到底記錄了什麼?


在武漢也有一些一直堅守在一線的武漢志願者,他們曾經非常認可方方和方方日記,但後來他們覺得失望和氣憤。“所有人都在為抗擊疫情努力,只想讓武漢變得更好,但她寫的東西讓我覺得非常沮喪。

方方老師今年65歲,,1955年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成長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當代女作家,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可以說方方老師是一個體制內的作家,一個享受著國家福利,過著優越生活的作家,……

但是當無數的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戰,無數的基層工作日日夜加班,無數的病人為了生存而拼搏時,

方方老師在幹什麼?寫日記!


為什麼很多人反感方方日記?方方日記到底記錄了什麼?


《方方日記》內容並不客觀真實。正如眾多知情人已紛紛發文揭露的:很多細節未作調查考證,而僅僅只依賴於道聽途說,順便加上自己的憑空臆測。個人認為,這本身就是一部不夠準確、不太負責的日記,不應以文學著作的名義公開發表。

有些內容都沒有確認事實的情況下,就發佈出來。


為什麼很多人反感方方日記?方方日記到底記錄了什麼?


況且,就算拋開動機只談內容,我覺得方方日記也不是一本適合集結成冊,出版成書,甚至翻譯成多國語言的書。

因為它說到底是日記,日記有時效性,在寫的時候就有可能因為當時的種種限制,會有很多謬誤在裡面。

我們先來看看方方日記中的詞彙,大部分都是醫生說、聽說、看到、記者說、大概、好像等等。當然,如果真的是寫一個日記,寫自己的感受,無可厚非,作為隱私日記抒發個人情感,也是可以的,但如果面向公眾,就儘量有理有據,客觀真實。

尤其,面對的是這場疫情

方方自己也承認,她的信息源並不多,主要就是幾個醫生朋友,或者同事同學鄰居,做不到全面也不需要全面。

作為日記,只寫當下民間疾苦,只寫國家做得不好的地方情有可原,因為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那樣。

記錄黑暗,沒錯,這也是文學的一種方式,“社會上需要兩種不同的聲音”。

我支持言論多元化

同一個時代下,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視角,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觀感。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命運體驗,讓每個人的記錄都必然帶有主觀色彩,也必然都帶有各自的侷限性

但如果作為介紹武漢抗疫的日記,出版成書被介紹到了國外去,就完全不一樣了。

你不能標榜代表武漢最真實的記錄,去代表那些為武漢付出的醫護人員,無數的武漢英雄人民。

確實哪怕沒有方方,無論我們做的好與壞,都會被一些外國政客胡亂曲解。

方方只是加快了西方別有用心的人,給他們提供了許多政治便利和彈藥罷了。

西方世界,最需要的,是來自中國苦難核心的人,用華麗的文采,用真摯的情感,為他們痛斥中國,擁抱西方的價值與文明。​

哪怕方方老師她說“我相信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會因為一本書的出版就坍塌掉,一個自信的政府也不會因為一本書就無端地指責作家。2020年及以後的人民生活狀態,取決於本國與各國政府對待新冠病毒的方式,而非一本小小的方方日記。

最後,我想說一下,

你有你寫日記的權利,我也有我質疑和批判的權利,大家都是在捍衛自己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