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羅塞塔石碑和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提起它,人們都會想到高聳的金字塔、神秘的法老、以及不朽的木乃伊。古埃及為人類留下了數不勝數的遺產,但它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為世人所知,因為沒有人可以看得懂他們的文字。而這一切卻因為一塊石頭而改變——它就是羅塞塔石碑。

當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無意間挖到了一塊巨大的石碑,這塊石碑上密密麻麻雕刻著很多奇怪的符號,似乎是某種文字。法軍的軍官認為此事非比尋常,於是把石碑運到了拿破崙設立的埃及研究所。但還沒等研究出什麼成果,法國便在不久後被英國打敗,這塊石碑也被遷移到了大英博物館。

羅塞塔石碑上神秘的文字讓無數人沉迷,在經過初步研究後,人們發現,石碑上分別刻著三種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古埃及通俗體以及古希臘文字。其中古埃及象形文字又被稱為聖書體(HIEROGLYPHS),它來源於希臘語「神聖的雕刻」(ιερογλύφος),一般刻寫在神廟等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上。

古希臘文字是當時已知的一種語言,另外兩種則是失傳已久,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

於是,研究學者們先把古希臘文翻譯了出來,翻譯的結果讓無數人為之振奮。因為石碑上的古希臘文說:祭司們想把此消息通告給所有人,於是他們決議用三種文字刻寫出來。這句話告訴人們,石碑上的三種語言其實記載了同一件事情。人們只要把未知的古埃及文對照著古希臘文進行翻譯,就可以破譯出古埃及文,進而知曉關於這個古老國度的一切。消息一經傳出,便招來了無數學者。

1802年,法國科學家德薩西率先有了進展,因為專有名詞比起常用詞彙,更具有代表性,他便從碑文中的專有名詞入手,找到了通俗體文字中 ,代表托勒密和亞歷山大的近似詞組。然而德薩西接下來的研究卻遇到了困難,於是他把這一工作交給了自己的徒弟阿克布拉德,布拉德是一位瑞典外交官,對於古埃及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按照老師的思路,找出了埃及通俗體文字中的大部分專有名詞。並初步確定了16個通俗體文字的讀音。然而他的研究也在這之後毫無進展。在布拉德之後,設計了雙縫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托馬斯楊,也加入到破譯石碑的行列中來。

托馬斯楊在布拉德研究的基礎之上,發現了部分埃及象形文字的正確讀音,並明確指出,埃及文字含有表音成分。因為他通過石碑上,用聖書體書寫的橢圓字框的王名圈推算出,有些聖書體並沒有具體的含義,而只是一種發音。因為聖書體的書寫順序並不固定,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人們判斷這些詞語順序的依據,就在於這些字符裡動物頭部的朝向。如果朝左,順序就是從左往右,如果朝右,則正好相反。而這,就是聖書體的一個典型特徵。動物頭朝右,所以書寫順序是從右往左。

雖然破譯埃及文字的工作在托馬斯楊這裡前進了一大步,但他身為物理學家,本身並沒有足夠豐富的語言學知識做支撐,這導致他後來的研究遲遲得不到進展。註明的很多埃及文字的讀音也都是錯的。

就在破譯工作陷入困境時,法國的科學家讓· 弗朗索瓦· 商博良站了出來。他先是找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許多專有詞彙,並把這些詞彙變換成了拉丁字母,再同希臘文拼音對比。他憑藉自己出色的語言天賦和知識儲備,發現這種古埃及象形文字缺少元音字母。而在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這類文字中,元音其實是經常脫落不寫的。於是他猜測,古埃及象形文也是同樣的情況。

接下來,商博良又把古埃及通俗體和象形文字進行了比較,他把裡面相似的符號全部分門別類,編成了對照表,並在1821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向人們展示這兩種文字之間如何轉換。石碑的破譯工作在這個法國人手裡獲得了巨大突破。不過研究至此,商博良還需要其他的證據來支持他的成果,於是,他前後分別研究了用埃及通俗體書寫的《卡薩帝紙草》

在經過了十幾年的研究後,商博良發現,原來之前的學者破譯不出來,是因為他們大多都走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古埃及文字既不是純表音文字,也不是純表意文字,而是一種同時具有表意和表音的文字體系。研究進展到這一步,雖然還有大部分碑文未被破解,但明白了體系之後,全部解決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時間來到1822年的9月29日,商博良為時多年的破譯工作終於結束。他在巴黎科學院,向世界宣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從此,一門新興學科——埃及學問世。而商博良也成為了埃及學之父。他的名字在法國家喻戶曉。甚至在1826年被任命為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古埃及文物收藏館館長。不過對於商博良來說,破譯羅塞塔石碑只是他人生中的階段性目標,他想要去埃及,進行實地考察。

這一願望果真在2年後,也就是1828年實現,商博良和考察隊一起踏上了埃及這片土地。他細心地研究每一塊石碑,每一件文物,這次考察也讓他收穫了大量的古埃及資料。但同時,這些工作也在不斷地消磨他的生命,旅行之後沒多久,商博良便倒下了。長年辛苦的工作透支了他太多的精力。在1832年,商博良年僅42歲便與世長辭。雖然他的生命非常短暫,但卻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科研成果,而正是因為這些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們才能在今天讀到許多精彩的古埃及的歷史故事。見證許多直到今日都無法解釋的世界奇觀。

其實,說起埃及的語言體系,某些方面和我們的漢語很相像。因為它們都不是簡單的表音文字或表意文字。

就像我們平時用到的形聲字,比如「慢」,右邊的曼是聲,左邊的豎心旁是形,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我們意識中的「慢」字。這種語言體系不同於英語,英語是一種純字母的表音文字,就像slow雖然也表示慢,但我們通過這個單詞無法得到任何象徵性提示。

其實,或許是因為西方學者大多都是純表音文字的使用者,所以他們的慣性思維讓他們很難想到,這種又表意又表音的文字形式。或許這也是羅塞塔石碑這麼難破解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