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01慢生活裡的煙火色,絢爛又迷人的“誘惑”

看李子柒節目時,有種難以言說的震撼與感動,不禁驚歎,在當下這個時代,還有人可以把生活過得如此詩情畫意,韻深味遠;而且對背後的那種質樸與自然的田園生活,心生嚮往,愛惜不已。

慢慢的,我也喜歡上了依山傍水的田園生活。去過那麼多的地方,我還是最喜歡成都,因為成都是一座來了就會令人不想離開的城市。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記得上學時,就最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般閒適淡然的田園生活。因為身處其中,既能看得到繁華都市看不到的風景,也能讓浮華的心徹底放下重重負累。

而成都,它滿足我對慢生活小情調的所有想象,它是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和中心,也是天府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從燦爛輝煌的古蜀文明到當代名列國家中心城市,成都都是中國開發最早、 持續繁榮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能夠令人幸福感十足的城市。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倘若可以遠離塵囂,靜氣不問煩擾,安然歸心至茗,清淡隨心過日,未嘗不是樂事。在自家小院,闢一方淨土,種一些花草,養些許蔬菜,育幾隻鴨鵝,感受生活本身的煙火氣,體味簡單溫馨的家人情。

02浣花溪旁的花開了,草堂四季裡的一抹“豔色”

《陋室銘》之後,又讀到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也是不禁心生無限嚮往。小小草堂,雖條件簡陋,卻風光晴美,獨步其中,令人不由心生萬千愉悅。

相傳當年大詩人杜甫,在成都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剛去的時候一家人居無定所,後受到當官表弟的幫襯,才蓋起了一間草堂,又同縣令用詩換了些桃樹、松樹,種在屋前屋後。屋子雖簡陋,但全家終於有了安身之處,自然心情也舒暢了許多。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在成都,杜甫過了一段安穩且溫馨的生活,這讓杜甫的詩歌風格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成都人民熱情好客,悠閒安逸。杜甫很快就和鄰居們打成一片,也在這度過了自己人生中非常舒適愉悅的一段時光,其中住在江畔的黃四娘最讓人記憶猶新。黃四娘最喜歡種花,每天起來澆澆花、除除草,她們家的花可算是村子裡的一道風景線,引得眾人紛紛圍觀。

來成都的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早晨,杜甫在江畔散步時,一眼就看到了黃四孃家的花鋪滿了小路。他還納悶呢,這花兒如此繁多,都把對方擠的向我低了頭,恰巧此時黃四娘從屋子裡出來和杜甫打招呼,並邀請杜甫進去坐坐,同杜甫攀談起來。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黃四娘向杜甫一一介紹她心愛的花兒們,原來這些花兒是黃四娘一家人一起種的,杜甫玩笑的說到:"你們家的花兒都讓蝴蝶在此起舞",果然是香氣四溢啊,黃四娘笑嘻嘻的給杜甫遞了杯茶,院子裡時不時還有鳥兒飛過,藍天白雲下的小院舒適無比。

兩人坐在院子裡聊了聊家常,黃四娘對大詩人很是崇拜,忽然聽到有一隻黃鶯在花叢裡啼叫,杜甫被這悅耳的聲音深深的吸引了,黃四娘說這鳥兒天天來我們家呢,杜甫笑著點了點頭。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黃四娘留杜甫吃了頓午飯,看著黃四娘一家其樂融融,杜甫深感欣慰,戰亂年代能安安穩穩的吃頓飯已是莫大的幸福了,自己能在成都有一草堂,也是莫大的幸運了 。

03江畔獨步尋花的誕生,木訥文人的一次“調皮”

回到家後,杜甫立馬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只因杜甫在花叢裡多看了一眼,黃四娘自此成為文學史上最有名的鄰居,這首詩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杜甫的寫照,在這裡,杜甫多了幾分對生活的熱情,更是同縣令用詩換桃樹,栽種在自家門前。

杜甫剛剛脫離了戰火紛飛的長安,一路漂泊至蜀地,看到風景宜人的成都,見到當地熱情好客的新人,感受到當地的氣候宜人,對成都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性格產生濃厚了興趣和極大的生活熱情。

來到成都的杜甫雖然處於漂泊零落的境況,但畢竟有了一間可以避風遮雨的茅草屋,也便能隨遇而安了,雖不富裕,一家人也其樂融融。此時的杜甫暫時忘卻了生活的窘困,用最大的生活熱情為自己營造一塊安生之地,屋前屋後都種滿了花草。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久經戰亂的杜甫,在成都草堂過了一段安穩的生活。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起了那座雖不華麗卻屬於自己的安穩草堂茅屋,在成都杜甫收穫了難得的安穩寧靜,這座城市給了杜甫一絲絲心靈的慰藉。

朋友們的關懷也是杜甫在成都寓居草堂時, 最溫暖、最感念的心靈慰藉,與三兩好友談天論地,喝喝小酒。看到當地人民樂觀、豁達的心態以及悠閒自得的生活方式,杜甫雖仍憂國憂民,但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在成都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山水的滋潤下,優雅和時尚是天府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示。置身於蜀地的這種人文環境,自然會促成詩人風格多樣而又富有變化,沉鬱頓挫的杜甫詩風漸漸多了幾分豁達輕快。

這首《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就是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的真實寫照,以及久經離亂後得以安居的喜悅之情。同時,他也希望戰爭早點結束,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04清新溼潤的雙絕氣候,悠久濃厚的文化底蘊

最喜歡的莫過於成都的氣候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溫潤舒適的自然氣候件,令成都植被茂盛,四季皆綠、花團錦簇。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心情自然就好了,心胸漸漸開闊了,煩惱皆拋之腦後。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成都人喜愛居住在屋前屋後綠樹成蔭的地方,賞花觀鳥、濱水休閒的生活方式是他們最喜歡的,這些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們都能在杜甫的成都詩歌中找到蹤跡。

杜甫在成都所寫的詩歌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傍河而居的閒適田園生活,或許成都給予杜甫最 大的心靈慰藉,也是杜甫的詩歌藝術在成都的最大收穫。杜甫生活在山水相依、親近自然的成都,又用其清新雋美的妙筆將這一幕幕記錄下來。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成都清新溫潤的自然氣候環境,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悠閒安逸的民風民俗,加上極具包容性的地域文化,滋養並慰藉著飽經滄桑的詩人杜甫,為他提供了一個安定溫暖的港灣,也為他的詩歌開闢了新天地。

成都文化給予杜甫詩歌創作的不僅是自然環境、人物故事 、風情民俗等素材內容 ,更重 要的是薰陶了一種閒適豁達 、平和包容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智慧 ,因此杜詩的詩多了幾分清新質樸和豁達輕快。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杜甫雖然離開了成都,但杜甫卻為成都留下了草堂。杜甫在成都期間的詩歌創作與成都文化 相互滋養 ,成都文化感染了杜甫 ,杜詩又豐富了成都文化,將成都文化悄無聲息地滲透到詩歌中,併產生超越時空的巨大影響力。

寫在最後

循著杜甫詩的蹤跡,品味浣花溪畔那次花開,我感受到那些跨越千年時光,卻依舊美好如初的風景,也體味到詩人沒有束縛的閒適與悠雅情致,並從中尋到自己內心中一直希望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度想要追尋的生活願景。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在我心中,最美的詩是田園閒淡,是花開嫣然,是山河壯麗,是風景旖旎,無論描繪如何,總能讓人靜下來,慢下來的那些美好。而最美的遠方,可以是那年花開過的浣花溪,也是充滿包容可以綻放多樣化的小城,更是氣候適宜老少淳樸熱情的宜居的成都。

成都這座城市,不僅有花開的美好,宜人的氣候,文化的盛放,風景亦無雙,它們能夠令人身處其中之時,自然而然放開心中瑣事,在詩的雅緻與天地萬物靈性之間,解開世事煩擾之下身心疲憊,肆情寄託一份關於詩與遠方的追求和夙願。適合每一個疲憊的靈魂背起行囊療愈自我,重新開始一份新的神往生活。

公元761年春|浣花溪畔那次花開,鑄就1260年最美詩和遠方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