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前,在兩江都幹了什麼?

獨行客地圖帝


馬新貽在被刺殺前抓捕爭風吃醋案的湘軍系統出身、江蘇巡撫丁日昌兒子丁慧衛

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之所以是疑案,並非案情複雜,而是因為曾國藩等湘軍系統不願深查,以拖延對抗慈禧太后的嚴查。

刺馬案之所以成為疑案,最關鍵的原因是刺客張汶祥只肯對曾國藩招供但曾國藩不肯深查。

馬新貽和翁同書、袁甲三(袁世凱從叔祖父)關係很深

1、馬新貽是山東菏澤縣人,回族穆斯林;

2、1847年三甲六名進士出身,分配到安徽做知縣;

3、1856年,升任安徽安慶府知府;

4、1857年,改任安徽廬州府知府;

5、1859年升任安徽按察使,後因母親去世丁憂,被安徽巡撫翁同書要求留任——即奪丁憂;

6、1860年,欽差大臣袁甲三要求復馬新貽官職;

7、1861年,以廬州府知府、候補道員身份在袁甲三軍營調遣,一直到186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

8、1864年9月,任浙江巡撫;

9、1868年1月12日,升任閩浙總督,不久改任兩江總督——剛升任總督幾個月就改任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對馬新貽另用深意。

10、1870年被刺殺。

翁同書、袁甲三二人先後在馬新貽丁母憂、丁父憂時兩次要求留任馬新貽;而袁甲三又因為曾國藩彈劾翁同書而被迫辭去欽差大臣職務。由此可見三人關係非常深厚。馬新貽被刺殺後,作為馬新貽下屬、袁世凱養父袁保慶是力主嚴查的人。

馬新貽治理能力卓越 若不死鐵定成為名臣

1、1853年,馬新貽跟隨湘軍系統的胡林翼和天平天國作戰;1855年,攻克瀘州;1857年,攻克舒城;1862年,攻克瀘州;和署理安徽巡撫唐訓方防守蒙城時,多次破敵;

2、1864-1868年四年任職浙江巡撫,治理浙江,到任即要求減免浙江賦稅;1865年要求減免杭州、嘉興、湖州、金華等府錢糧,有刻立石碑永遠禁止漕運多項收費瞑目,修築海寧石塘、紹興東塘,疏浚三江口;要求裁撤宿遷旱關、蔣壩兩次稅收關口;

3、治理匪患尤其得力:岐海盜賊、南田海盜、嘉湖槍船、山東江蘇交界處高歸匪盜等都是被馬新貽所肅清;

整肅台州民眾械鬥風氣;

親自在江寧訓練2500人親軍作為剿匪主力——這是馬新貽改任兩江總督時開始做的;

4、馬新貽從任職知縣開始考核就很優異:

“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安徽即用知縣,除建平,署合肥,以勤明稱。”“積功累擢知府,賜花翎,補廬州。”

——以戰功升任知府

“新貽官安徽、浙江皆得民心,治兩江繼曾國藩後,長於綜核,鎮定不擾。江寧、安慶、杭州、海塘並建專祠。”

——幹多幾年,兩江鐵定不是湘軍地盤!

“馬新貽、李宗羲皆以循吏贊畫軍事,擢任大藩,治績卓著。”

刺馬案各方反應

1、慈禧太后震驚:

“上震悼,賜卹,贈太子太保,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命魁玉署總督,嚴鞫汶祥”

2、刺客張汶祥束手就擒(沒想過逃跑),在獄中透露刺殺原因是因為馬新貽“不仁不義”,隨後就指明均是湖南人的曾國藩、刑部尚書鄭敦謹來審理才說出實情;

3、張之萬主審時,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而瘐死,誰負其咎”為由,拒絕袁保慶要求刑訊逼供的要求,只審出一個參與太平天國、海盜的小卒洩憤刺殺的案情

如果張汶祥是洩憤報仇而刺殺,在兒子還活著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試圖逃走,而是束手就擒?這不符合復仇刺殺的行為模式!更像是死士行為。

其次,如果是太平天國士卒,為什麼要指定湖南人審理(曾國藩、刑部尚書鄭敦謹)——太平天國士卒應該對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無好感才對。

第三,刺客是7月26日混進馬新貽護衛隊伍,裝作投書而刺殺馬新貽。一個普通的太平天國士卒、海盜如何能夠在當天混進護衛隊伍並當日刺殺?

沒有一個刺客在沒有內奸引導下能夠在當日混入護衛隊當日刺殺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絕對沒有!

4、慈禧太后派遣曾國藩、鄭敦謹嚴查,但事情是:曾國藩開始稱病拖延不去,到了江寧整日看小說,不審案,等鄭敦謹;鄭敦謹到了,曾國藩才開始審案,但鄭敦謹連審14日,案情絲毫沒有突破,只得按照張之萬所審案情結案。

此案結束後,鄭敦謹沒有回京覆命就立即辭官,時人認為鄭敦謹是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無法面對自己鐵面無私的官聲:

“鄭敦謹尤易攵歷有名績。江寧之獄,論者多謂未盡得其情,敦謹未覆命,遽解官以去,其亦有所未慊於衷歟?”

雖然查無實據,但真相絕非張之萬所審的案情——這就是主審官鄭敦謹以辭官所表達的心聲!

慈禧太后和曾國藩曾經有過一次意義深長的對話:

“慈禧曾問曾國藩:“此案豈不甚怪?”曾國藩答:“的確怪。””

似乎是:

慈禧:刺馬案是你們湘軍乾的?

曾國藩:可能是。

刺馬案真相

刺客張汶祥剛開始在獄中所說的“不仁不義”才是關鍵線索。

馬新貽和湘軍系統有兩次交際:1853年時跟隨湘軍人物胡林翼和太平軍作戰、1870年抓捕湘軍巡撫丁日昌兒子。除此之外,馬新貽和湘軍系統對手翁同書、袁甲三關係深厚。

和湘軍系統有交情,但又和湘軍系統對手交情深厚,這才是刺馬案中馬新貽的角色設定。

1868年,馬新貽又浙江巡撫按常規升任閩浙總督,但不久就改任管理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這片湘軍長期和太平軍作戰的地方。突然的改任,顯然帶著重大任務,並非一般性的改任。慈禧太后讓馬新貽秘密調查曾國藩等湘軍是否貪汙太平天國庫銀的說法,很可能是馬新貽被突然改任的原因。

和湘軍系統有交情的馬新貽秘密查找湘軍系統的罪證,這就是刺客張汶祥口中的“不仁不義”,是對昔日兄弟的背叛!

慈禧太后、袁保慶要求嚴查;刺客刺殺成功後一心求死;曾國藩慢悠悠的查案;鄭敦謹直接辭官表示抗議,這些都是刺馬案的不同利益方的表態。


綜述

馬新貽被刺殺的刺馬案,是慈禧太后和湘軍系統的一次較量。慈禧太后的失敗,標誌著滿清失去了東南地方政權的控制。

馬新貽的死,不僅僅是讓大清死去了一個良治的能臣,更是讓甕同書弟弟翁同龢在得到光緒帝重用時失去具有軍功、治理能力的得力幫手。

一個從基層做起、具有軍功、良好治理能力的大臣,對於親政初期的光緒帝是多麼的緊缺。翁同龢等人一無基層經歷、二無軍功,馬新貽是對他們的巨大補充。

或者,馬新貽的活著,對於甲午戰爭的發生和結局有更好的發展。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色字頭上一把刀,驚動慈禧,轟動大清的奇案當然離不開女人,但豔情故事背後,又有什麼秘密呢?

突然被被刺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檢閱完新兵射擊,像往常一樣步行回官署,突然聽到有人喊冤,於是停下腳步,還沒來得及問話,喊冤人突然拔出匕首,一刀刺入馬新貽的右肋。

刺殺者叫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成功後,沒有逃跑,他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張文祥一人做事一人當。”1871年10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慈禧太后聽到此事非常震驚,封疆大吏被人輕易殺死,她怕兩江出現動亂,就立刻前任曾國藩再任了兩江總督。

刺客供認因老婆出軌“刺馬”

張汶祥交代,殺人是因為他老婆出軌當官的不管。張汶祥當過4年太平軍,太平軍失敗後,歡歡喜喜回到家鄉寧波,迎接他的卻是晴天霹靂:老婆帶著錢財跟一個叫吳炳燮的跑了!他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於是到衙門告狀,正好碰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的轎子,於是攔轎子喊冤,結果被一頓鞭子打跑,沒狀沒造成。他只好到寧波府擊鼓鳴冤,最終要回了老婆,但是錢財沒要回來,一口氣咽不下,逼老婆吞煙自盡。他覺得錢財要不回事是馬新貽不不聞不問的原因。

這個理由很不充分,但卻是當年的判決書,現在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馬新貽騙奸二哥老婆

如此大的案件,如此簡單的理由,大家覺得裡面有貓膩,於是有了一個嬌妻被辱、兄弟反目、刺殺復仇的精彩故事。這個故事記錄在《清稗類抄》裡。

馬新貽早年在合肥辦團練,曾被捻軍頭目張汶祥俘虜。張汶祥想借馬新貽投清,沒有殺他,同好友曹二虎一起和馬新貽結為異姓兄弟,認馬新貽為大哥。馬新貽就把張汶祥的部隊收編為山字營。張汶祥、曹二虎作戰勇猛,並屢立戰功,馬新貽很快就升遷到了安徽布政使。

作戰間歇,曹二虎把年輕美貌妻子接到軍營,馬新貽一見傾心,沒想到五大三粗的曹二虎竟然有美若天仙的媳婦,真是暴殄天物。便故意支走曹二虎,將他的妻子騙奸,佔為己有。事成之後,馬新貽知道曹二虎性情暴烈,怕他怕尋仇,就給安了個"通捻"罪砍頭示眾。張汶祥知道內情後,逃出軍營,覺得對不起他死去的兄弟曹二虎,於是尋找機會為二哥報仇。馬新貽當上兩江總督後,放鬆了警惕,於是武藝高強的張汶祥假裝百姓喊冤,將馬新貽一刀斃命。

這個故事為何如此眼熟?其實大家熟悉的影視作品《投名狀》《刺馬》都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

豔情故事是為了掩蓋真相

豔情故事確實精彩,但卻打消不了人們心中的疑問,為何張汶祥刺殺馬新貽後不逃跑,卻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張文祥一人做事一人當。”這分明是話裡有話,於是大家想到了湘軍,想到了曾國藩。

兩江總督的位置原來是曾國藩的。曾國藩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浴血奮戰,拚下了這個兩江總督的寶位。後來曾國藩功高蓋主,又是漢人,湘軍勇猛善戰,慈禧太后怕他權高位重日後謀反,恰在此時,又有人汙告曾國藩私藏太平天國的寶藏,於是慈禧太后就把曾國藩調走,讓馬新貽接替接替兩江總督。對於這個事情,曾國藩不敢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他的弟弟曾國荃咽不下這口氣,很多湘軍將士也咽不下這口氣。湘軍勇士張汶祥找到曾國荃,願意效仿古人,刺殺馬新貽。

刺馬成功事,張汶祥就喊出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向曾國藩及湘軍表達必死的決心。

雖然張汶祥案審理中隻字未提曾國藩,估計慈禧太后也覺察到其中奧妙,為了穩住強大湘軍,再次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也不再深查,此案成了大清第一奇案。


聾王侃史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07年上映的電影《投名狀》,其故事原型就是“晚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張文祥“刺馬案”。真實的“刺馬案”發生在1870年8月22日這一天,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射箭場檢閱士兵,結束後在府衙門口遭遇一個人的突然行刺,當場嘔血倒地,第二天就一命嗚呼了。兇手張文祥不但不逃,還報上姓名,坐以待捕。

這件案子雖然順利審理,張文祥承認自己是私仇舊恨起了殺意,但是疑點重重,目前案件的因果關係有三種比較認可流言。

1、復仇說。據說張文祥做捻軍頭目是曾被清軍馬新貽打敗,之後與結拜兄弟邱材青、龍啟雲在浙江沿海結寨,後來張文祥獨自投奔太平軍,結果石寨再次被馬新貽剿滅,結拜兄弟被殺,妻子被叛徒霸佔,此為原因之一。

2、情殺說。在馬新貽還是小卒的時候,曾被張文祥俘虜,馬新貽趁機勸說其投靠朝廷。張被馬的言語打動,兩人結拜後投靠了清軍。後來馬的官運漸旺,不屑與其交往,又因看上張的兄弟曹二虎的妻子,竟將曹二虎設計殺之,此為原因之二。

3、政治謀殺說。這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馬新貽與巡撫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刺殺;另一種比較可信的是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剿滅太平天國後勢力壯大,朝廷就派馬新貽作為兩江總督前去,一來鎮守,二來制約曾國藩,並調查太平天國鉅額庫銀去向。在上任後的兩年裡,馬新貽對湘軍進行多次制裁,所以這次刺殺案很有可能是湘軍勢力策劃的,此為原因之三。

最後張文祥被處以極刑,草草結案,只留下眾多疑點,給後人以無限遐想……





衣帶漸寬終不悔never


兩江總督馬新貽出名,是因為轟動天下且至今迷霧重重的“刺馬”案。但對於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時的成績,則少有人提及。

馬新貽是山東菏澤人,生於道光元年(1821年)。馬新貽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正牌子進士,走的是科甲“正途”。馬新貽從安徽的合肥知縣做起,因剿滅太平軍有功,步步升遷。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馬新貽的仕途達到頂峰,他從閩浙總督的位置上,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馬新貽在兩江的前任是誰呢?曾國藩。馬新貽在閩浙半年後即調到兩江,說明朝廷是在重點培養馬新貽。

兩江雖然號稱天下財賦當國之半,但與太平軍多年作戰,兩江早成了爛攤子。即使是曾國藩治理過兩江,但兩江,尤其是江蘇,依舊千瘡百孔。

江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大量土地撂荒,無人耕種。一是戰亂所致,二是農民種地賺不到錢,誰還願做無用功?馬新貽到任時,江蘇竟然有60%的土地沒有開墾。馬新貽告訴屬下:要恢復江蘇元氣,必須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馬新貽給朝廷上摺子,在朝廷批准後,馬新貽下令:先確定土地的所有者。之前撂荒的舊田主,必須配合官府確定所有權,否則治罪。而確實沒有主的土地,由官府出面,對外招人開墾。規定不管是本省或是外省,只要願意耕地,官府會給予最大的優惠。為了體現公平,馬新貽規定:外省來江蘇的軍事人員,不允許開墾土地。

一系列舉措出臺後,很多原來瞻前顧後的老百姓都放了心,舊主回來了,流民也有了種地的積極性。江蘇農業逐步恢復元氣和發展,客觀來說,馬新貽是有很大貢獻的。

小農經濟社會,農業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但在此基礎上,人治,準確地說是吏治,是政治穩定的基石。所以,馬新貽特別重視基層地方官的人選。有幾個官員不是江蘇的,比如山東濟南知府袁保慶(老袁嗣父)。馬新貽對他比較瞭解,早在他當浙江巡撫時,就想重用袁保慶,但被朝廷拒絕。這次任兩江,馬新貽又想起袁保慶,上摺子稱讚袁保慶為人清廉有正氣,不傲上凌下。馬新貽請調袁保慶來江蘇任江寧鹽法道,管一省鹽政。朝廷本來還不太願意,馬新貽又上疏力保,說若袁保慶有錯,臣甘與同罪。馬新貽是兩江總督,不能不給面子,朝廷同意了。

馬新貽沒看錯人。老袁的嗣父在江蘇鹽政期間,日夜辛勞,非常廉潔,沒有半點把柄可抓。1873年,年僅48歲的袁保慶死在江蘇鹽法道任上。可以說,袁保慶是累死的,這從側面證明了馬新貽看人之準。

除了保舉人才,馬新貽還在江蘇到處彈劾辦事不力的官員,絲毫不留情面。馬新貽是兩江總督,面子大,一彈一個準,官員們都怕馬新貽,也都收斂了很多。

在清末,處在兩江總督位置上的大員們,都必須面對洋務問題,畢竟還兼著通商大臣的銜。馬新貽是舊派官僚,但他比較誠實,說自己對洋務不太瞭解,閱歷較淺。不懂不裝懂,這是官員難為可貴的品格,很多事情就壞在不懂裝懂上。

只不過,馬新貽的洋務觀,嚴重跟不上時代。簡單來說兩個字:退、讓。洋人在國內只要受到“不公正待遇”,馬新貽就會約見外使,道歉加賠銀子。馬新貽的心思,無非是:我不懂洋務,那就儘可能的息事寧人,任期到了拍屁股走人。

馬新貽要求屬下對洋人不要節外生枝,忍一口氣死不了人。這在客觀上助長了洋人在華的囂張氣焰。清末一步步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爛泥地裡,馬新貽是要負上一定責任的。

在清末那種守舊的大環境中,馬新貽沒多做什麼,但也沒少做什麼。該做的,他都做了。他該做而沒做好的,事實上有很多大員也都沒做好,不能苛責馬新貽一人。

馬新貽在官場上的人緣是非常好的。他被張汶祥刺殺後,朝廷惜之,很多官員上疏請嚴查張汶祥,為馬新貽討還公道。

馬新貽被刺時,虛歲也只有50歲,年富力強。他的死,直接影響了清朝在東南的海防建設。馬新貽如果不死,繼續留在兩江。洋務可能辦的不是好,至少能穩住兩江。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這是發生在同治年間,也就是1870年的刺殺朝廷大員案,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回總督府路上,被張汶祥殺害,事後兇手張汶祥不逃不鬧,但受審時閃爍其詞,真相難以大白,此案稱為“刺馬案”,並被列為清末四大疑案之一。

馬新貽被追贈太子太保,回鄉厚葬,兇手張汶祥砍頭陪葬,破四舊時墓被毀,石人石馬被拆,就剩下塊碑。

馬新貽(1821-1870年),山東菏澤人,道光年間進士,最早在安徽寧國地區任知縣,太平軍起義爆發後,馬新貽也辦起了團練,後跟著袁甲三剿滅太平軍屢立戰功,升任安徽布政使,太平天國剿滅後升任浙江巡撫,他減免賦稅、修書辦學、修築海塘、清繳海盜,不久升閩浙總督,1868年調任兩江總督。

太平天國聖庫制度:民間不允許藏私財,5兩以上者都要上交聖庫,這就均貧富,所以清廷一直相信太平天國儲存有大批財富。

從調任兩江總督到死亡,馬新貽才任2年時間,當時太平天國剛平定,江寧城一片廢墟,都在休養生息,大事幹了3件,一是練兵前往蘇北清剿土匪;二是督辦兩淮鹽政,保證朝廷鹽稅;三是處理安慶教案,安撫外國傳教士。直到有一天馬新貽練完兵,從校閱場回到衙門路上被刺。

曾國藩雖與鄭敦謹同為主審官,但曾從不參與審案,只冷眼旁觀,圖為兩江總督府。

欽點的朝廷重臣被當街刺死,慈禧很生氣,令江寧將軍和漕運總督審理此案,而兇手張汶祥就是個普通的河南農民,再沒有其它信息,作案動機一直審不出來,最後把張汶祥家人綁來威逼利誘,用酷刑,都不為所動,最後在各方調查後有了點眉目,原來張汶祥早年做過海盜,被馬新貽剿滅後死裡逃生,為了洩私憤下了殺手,但這樣的結案,慈禧不相信,換人接著審,由接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審理,而鄭敦謹最後視乎發現了什麼,但苦於懾力,按初審結案了。

鄭敦謹草草結案後,感覺高處不勝寒,沒回京就乞病回鄉隱居了,圖為鄭敦謹手筆,為邵姓進士題的明經匾額。

馬新貽的前任是在兩江總督位置上經營了近十年的曾國藩,滅太平天國時候,朝廷一直盯著聖庫,剿滅後曾國藩向朝廷報告說沒有聖庫,也沒發現大批財寶,不甘心睜隻眼閉隻眼的慈禧,立馬明升暗降調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派遣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他是當年曾國藩政敵袁甲三的人,令他暗裡調查聖庫事宜,雖然曾國藩調走了,但江南地區已是湘派勢力範圍,馬新貽就被稀裡糊塗做掉了。


圖文繪歷史


馬新貽,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出身,後因圍剿太平軍一路升遷,最終做到兩江總督,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軍政。

雖然身為大清朝的封疆大吏,但馬新貽被人們所熟知的並不是他的政績而是因為“刺馬案”,雖然他的政績也很突出,比如早在他擔任浙江巡撫時就向朝廷上書:“浙西三府為財賦之區,賊之蹂躪亦深,數年之間,窮鄉僻壤,蒐括無遺,昔之繁盛村落,今則一片荒郊。”請求蠲免浙江漕糧稅賦並得到朝廷的批准,而且他還興修水利,極大的促進民生,這些都得到百姓的認可。

但我想題主大概想知道的是馬新貽這樣的朝廷重臣在兩江總督的任上幹了什麼才引來殺身之禍吧?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刺馬案”的整個經過:

同治九年(1870年),馬新貽在校場上檢閱完士兵操練後步行回官署,在走到官署門口時,一個名叫張汶祥的人從人群中衝出來大呼“冤枉”,馬新貽停步問他,張汶祥待靠近馬新貽後猛然拔出匕首將其刺倒。張汶祥刺倒馬新貽後也不逃跑而是仰天大笑:“養兵千日,用軍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今日拼命,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次日馬新貽重傷不治身亡,而張汶祥在經過朝廷派來的大臣審問過後也草草的被凌遲處死。


雖然張汶祥伏法了,但馬新貽的死卻是疑點重重,自案發之日起,關於“刺馬案”的傳言就從未停息,有的說馬新貽與張汶祥還有一個叫曹二虎的人本是結拜兄弟,後來馬新貽出賣兄弟,逼奸曹二虎之妻,張汶祥急於為兄弟報仇才對馬新貽痛下殺手,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並搬上了大熒幕,名字叫《投名狀》。

還有的說馬新貽暗通新疆回王,企圖謀反,張汶祥出於民族大義而暗殺了他。

更有的說法是馬新貽因審理江蘇巡撫之子於惠衡致死人命一案,而與其結下仇怨,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當然了官方最終給出的定論是張汶祥本是一海盜,而馬新貽當年率兵圍剿他們,因此殺了張汶祥很多兄弟,張汶祥為了報仇才決定殺了馬新貽。

然而以上這些說法並不能完全說服眾人,似乎很多人對馬新貽的死還有另外的解讀,那就是被湘軍集團的人所謀殺,畢竟兩江是湘軍的地盤,朝廷派馬新貽去兩江實則就是制衡湘軍一派,然而湘軍集團當年剿滅了太平軍對朝廷有大恩,所以他們不允許朝廷如此淺薄他們,更不會允許非湘軍集團的人來擔任兩江總督,所以馬新貽死後,負責審訊工作的曾國藩並不積極,而且馬新貽死後曾國藩出任了兩江總督。除了曾國藩之外,負責審案的朝廷大臣大多消極怠工,唯一想要徹查此事的欽差大臣鄭敦謹在審訊工作結束後也是託病未返回京城,此後不再出仕。



更令人疑惑的是,在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之前,他就曾對自己的兄長表示過自己此去凶多吉少,還有張汶祥的那句“養兵千日,用軍一朝”又是何意?彷彿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是出於道義一般,他們兩人究竟誰對誰錯?

所以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並不是正常的職務調動,而且他的死也一定不會那麼簡單,但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不知各位朋友們怎麼看?


鹹魚閒聊


相對於清末的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和盛宣懷等這些知名的封疆大吏相比,馬新貽這個人我想很多人都不是很瞭解。當然如果瞭解馬新貽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從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刺馬案”中瞭解到這個人的。其實馬新貽被刺殺跟他在兩江任上幹什麼事情,幾乎無任何關係,可能題主認為馬新貽會被刺殺是因為他在當兩江總督的時候幹了很多的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相反馬新貽在任上頗有政績。

比如在1865年,馬新貽就以浙西三府被戰爭蹂躪亦深的理由向清廷申請減收浙江各屬的漕糧,而清廷也最終批准了這個請求。後馬新貽在減漕的同時,又乘機主張裁減漕糧浮收,並在清廷同意後將兩江各州縣的徵收漕南舊規全部廢除,改用新法。而通過新法徵收的漕糧,杭州府可減浮收64653石、嘉興府可減285387石、湖州可減136866石,合計減浮收米486906石,可以說少徵收如此多的糧食足以救活兩江數以千萬的百姓,而這等功德馬新貽足以名留青史。所以說馬新貽的被殺幾乎就跟在兩江干什麼無任何的關係。

刺馬案

刺馬案是發生在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這一天作為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去檢閱士兵操練射箭的回途中,在府衙的門口被一個叫張汶祥的人刺中腋下,最終傷重而亡。後此事被上報於慈禧,慈禧可謂是惶恐不安,舉朝更是震驚無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當時由於太平天國起義的關係,兩江總督向來都是被曾國藩的湘軍所長期霸佔著,再加上曾國藩和湘軍因鎮壓太平天國而變得勢力極其的龐大,坊間早有傳聞曾國藩向造反,而慈禧雖然不是很信這種傳言,但是為確保萬無一失,他還是將曾國藩調離了江寧,兩江總督就改有馬新貽接任。而要知道馬新貽剛接任兩江總督不到二年就被人刺殺,你說這叫慈禧和清廷怎能不懷疑呢?

於是慈禧先昭告天下賜馬新貽諡“端愍”,然後贈太子少保,並給與家族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後慈禧為了測試曾國藩的態度,遂將他從天津調回到京師來負責審理此案,此後又因擔心曾國藩會隱瞞什麼,又讓刑部尚書鄭敦謹協助曾國藩審理。最後在數日的審理下,清廷給出了張汶祥為何要刺殺馬新貽的理由,那就是“暗通海盜圖謀報復”,後並將張汶祥凌遲處死。而此案也隨著張汶祥的死變的不了了之,最終堂堂一位封疆大吏被人刺殺,就以凌遲處死一個首犯和誅殺首犯的兒子而告終,這不得不讓人詫異。

而也正是因為此案被草草結案,所以後世之人對其都多有猜測,那麼馬新貽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張汶祥又為何要去刺殺一個堂堂的兩江總督呢?到底是誰讓他這麼幹的,難道真的是因為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之時讓張汶祥的妻子都被人所擄,然後張汶祥懷恨在心才會去刺殺他的嗎?亦或者真的是如坊間傳聞張汶祥是受湘軍曾國藩的指使而去刺殺馬新貽的嗎?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說法一:刺馬案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謀殺

現在很多人猜測馬新貽會被刺殺,原因就在於他是慈禧安插在湘軍內部的一根釘子,而湘軍自然不會允許這麼一個釘子插在自己的胸口上,再加上當時慈禧正讓馬新貽徹底查清湘軍的財政問題,並弄清楚太平天國的那些鉅額財富到底去了哪裡。此外,馬新貽平時對這幫湘軍的散兵遊勇們都頗為嚴厲,一旦抓到他們為害百姓,欺壓善良的時候就立即就地正法,所以那幫湘軍自然對他是恨之入骨。

所以最終才安排了張汶祥刺殺馬新貽這麼一處,不然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很難想象張汶祥這麼一個人平民百姓為何能那麼輕易的來到防衛甚嚴的兩江總督身邊,甚至還有時間可以拿出刀子刺向馬新貽。而如果這是湘軍,亦或是曾國藩安排的,那麼這一切問題自然而讓就能迎刃而解了,因為在當時護衛馬新貽的軍士中幾乎都曾為湘軍。

而且在當時刺馬案發生不到數日,在清朝的一些地方就上演以“刺馬案”為背景的戲文,戲文裡對馬新貽這個人可謂是極度的抹黑,甚至把他演成了一個貪財好色鉅貪。甚至在不久後還傳聞有湘軍將領為張汶祥立碑寫傳,而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馬新貽的死真的跟湘軍有關,而他的死似乎就是一場預謀已久的政治謀殺,從刺殺的過程,再到後面的輿論導向,似乎都在表明著這一切。但事實到底如何那就不得而知,因為到後面作為湘軍的曾國藩並未被牽連,而湘軍也依然存在著,所以真相是否真的被掩蓋了,現在不得而知。

說法二:奸佔兄弟妻室導致被尋仇而死

現在除了馬新貽是被湘軍密謀刺殺的,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張汶祥會刺殺馬新貽,是因為原本馬新貽是張汶祥的兄弟,而在當年張汶祥和其他兄弟一起去投奔馬新貽的時候,他非但沒有接受他們,反而是將他們誘殺,更是侮辱了自己的那些嫂嫂和弟妹們。於是命好逃出來的張汶祥就謀劃了刺殺馬新貽一事。

但是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靠譜,首先這個說法全國各地都演變出了數種版本,更是像演義一般,其文學價值早已超過了歷史價值,比如在“妻遭馬佔”這個妻子的丈夫的名字就多有多變化,先是竇一虎,後是陳金威,甚至有些版本中直接說這個人就是張汶祥自己,所以這個說法基本上不足為信。

那麼刺馬案到底是誰所為呢?我想事實的真相只有慈禧那些人才知道吧,到底馬新貽因何被殺,這注定都只能是奇案啦,因為現今誰也無法得知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不過刺馬案所產生的影響確是世人皆知的啦,隨著馬新貽的被殺慈禧對於湘軍和湘系官員的打壓日益的殘酷,而隨著湘軍的被打壓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依靠湘軍所建立的東南海防日益廢弛,也正是因為東南海防的廢弛才最終讓清朝末年的中國遭受到了被列強肆無忌憚欺辱的磨難。正如李鴻章所說“若非馬案,則裁(湘)兵日緊,終致海防日廢,列強日盛,戰禍不斷,則國運日衰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刺馬案的發生,朝廷對於湘軍的裁減就不會那麼的魯莽和盲目,而湘軍若不被裁則東南海防就不會被廢棄,最終也就不會讓列強如此囂張跋扈,只能這一切似乎都是天定。


澳古說歷史


裁軍,把湘軍淮軍這些軍閥得罪了,他們有錢,有糧,有兵,有地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