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殷劍峰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乍一看,剛剛公佈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似乎相當低調。對於未來的經濟增速,公報隻字未提,只是提出要充分發揮增長潛力。對於今年的經濟增速,公報僅僅是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由於2019年我國GDP已經達到99萬億元,因此,1%的增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這一目標。當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肆虐的背景下,我國能夠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應該說已經實屬不易。

然而,如果進一步從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看,這份公報實際上雄心勃勃。公報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在高收入國家中處於較低收入水平的國家,如希臘、波蘭、葡萄牙等,以不變價統計的2019年人均GDP為1.8萬美元到2.4萬美元不等。這意味著,在未來15年中,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在保質的基礎上進一步保持量的一定增長,才能達到這些國家在2019年的水平。而即使這樣,離高收入國家人均GDP的平均水平(2019年為43624美元)依然相差甚遠。

所以,在看似低調的公報中,實際上已經通過遠景目標的設定對未來經濟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完成這一指標是有難度的。可以看到,以不變價來衡量,我國人均GDP增速已經從2010年的10%不斷下降到2019年的5.7%。公報顯然意識到了未來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壓力和困難,因此,針對導致經濟增長持續下滑的一系列結構因素,公報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解決方案。

首先,需要解決經濟增長動力問題。在2010年前的人口紅利時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的要素投入。2010年後,隨著勞動力佔總人口比重的下降,外部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要素投入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這是經濟增速不斷下滑的關鍵,尤其是一些“掐脖子”的關鍵技術更會制約產業升級發展。所以,經濟增長模式必須轉向技術進步推動,而技術進步必須擺脫對外部的過度依賴,注重自力更生。為此,公報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其次,需要解決產業結構問題。

我國產業結構的突出特點是製造業佔比較高,製造業中低端製造業較多,而服務業佔比較低——2018年我國服務業佔GDP比重為54%,比全球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16個百分點。隨著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全球化可能面臨重大調整,原先在供給端依靠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在需求端對外需依賴較大的製造業不可能再出現規模上的顯著擴張,未來製造業的發展只能是升級換代。因此,未來產業和經濟的規模擴張與結構改善主要得依靠服務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時代,無論是製造業的升級換代,還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字技術。所以,公報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其中諸如“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數字化發展”等均為以往未曾出現的新提法。

第三,需要解決需求結構問題。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依靠高投資,而消費(特別是家庭部門消費)佔比較低。例如,2018年我國GDP中投資佔比高達43%,遠高於24%的全球平均水平和21%的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同時,我國家庭消費佔比只有39%,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家庭消費的不足同產業結構中服務業佔比過低有著密切關係,因為廣義恩格爾定律決定了隨著經濟發展,家庭消費將逐步轉向服務業。另一方面,家庭消費不足也源於其他一系列體制性問題,例如城鄉發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在2020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戰略”。可以看到,無論是以(X+M)/GDP((出口+進口)/GDP、即貿易依存度),還是以(X-M)/GDP(即經常項目平衡狀況)來衡量,我國對外部經濟的依賴度都遠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因此,

當前我國“雙循環”不暢的主要矛盾在於內循環,內循環的主要矛盾又在於消費。所以,對於雙循環中內循環的主要矛盾,公報圍繞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的主題,用大量篇幅闡述了未來的解決方案。例如,農業農村問題,國土布局、區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問題,以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人民生活問題,等等。

第四,需要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自2010年以後,我國勞動力佔總人口比重就不斷下降,同時,人口增速快速下滑,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這是2010年以來經濟增速不斷下滑的重要人口因素。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27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頂峰,之後將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從全球看,以日本、希臘、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為主的20多個國家已經發生了人口負增長,而這些國家的經濟表現都相當糟糕。所以,緩解人口增速下滑和應對人口老齡化時期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就是保持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口戰略。為此,公報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最後,需要繼續強化我國在全球經貿網絡中的地位。

根據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分析,全球經貿網絡包括三個子網絡: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和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其中,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子網絡發展最快。可以看到,在全球經濟依然受到疫情打擊的情況下,2020年三季度我國的出口增速正在加快,外資對中國的投資也在加強,我國在全球經貿網絡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公報再次強調,要通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進而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早在十九大的時候,中央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上述諸種結構性問題都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只要應對得當,這些結構性問題就是結構性機遇。對此,此次公報不僅雄心勃勃,而且方案具體明確。正如公報所言,只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我們一定會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本文來源於騰訊新聞出品欄目《灼見》)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設立於2005年,原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實驗室”。這是中國第一個兼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國家級金融智庫。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庫型研究機構的基礎上,更名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5年11月,被中國政府批准為首批25家國家高端智庫之一。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本公眾號獨家文章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摘編。如若轉載,請聯繫我們,並註明來源,文章標題文字和內文文字(包含文末責任編輯)禁止二改!否則一經發現,將追究相關責任,謝謝理解和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