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是崇尚暴力“聖戰”的宗教麼?

海外網2015-11-18 06:36:19

上週發生的巴黎恐襲讓“文明的衝突”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輿論也出現了一些將伊斯蘭教與恐怖主義掛鉤的觀點。

此次巴黎發生恐襲是事出有因。俄羅斯開始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加大了對“伊斯蘭國”(IS)的打擊。為了報復,IS宣佈將在歐洲和俄羅斯發動襲擊。在歐洲,法國《查理週刊》在上次“褻瀆先知”事件遭襲後,依然堅持自由主義的辦刊方針,在俄羅斯墜機事件中配發了“‘聖戰’戰士頭上飄著屍體”的漫畫,極端分子從中找到了攻擊的口實。

IS的興起有其自身的背景。在西方基督教文明、東亞文明、中東伊斯蘭文明中,後者目前處於比較邊緣的境地(如在G20中只有土耳其、沙特兩個伊斯蘭國家),和平和發展兩個課題一個也沒解決。地區衝突不斷,社會轉型遲緩,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民眾對政府抱有很強不滿,西方的“顏色革命”也未能帶來多少積極的改變,對西方的期待幻滅,這為宗教極端主義的生長提供了土壤。

二戰後,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以“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宗教組織提出“傑哈德聖戰”的口號。事實上,在伊斯蘭教義中,“聖戰”一詞包括“大聖戰”和“小聖戰”,前者只是“用心用筆用嘴”的內心修煉,後者才是在發生外敵入侵時用“寶劍”的反抗。極端組織是將“聖戰”侷限為單純的暴力活動,並抽去了“在受到入侵時”這一前提。

有一種看法,認為伊斯蘭教是在四處征戰中發展起來的,對異文化缺乏寬容,崇尚暴力。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威烈介紹,伊斯蘭教在初起之時,曾有過在阿拉伯半島四方征戰、刀劍傳教的歷史,但後來這種“征戰”的武力傳教方式已經被放棄。IS等極端組織是以原教旨思想為號召,宣揚當前又回到了“矇昧時代”,要以武力方式重建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得到了對現狀不滿的部分民眾的支持。

但IS代表的只是一種極端思想,並不是所有的穆斯林,也違反了《古蘭經》不許殺害平民的訓誡。

必須指出,由於西方國家掌握國際話語權,中國很多對於伊斯蘭的認識都來自西方的敘述。正如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被渲染成“中國威脅”一樣,將伊斯蘭宣揚為恐怖主義的根源,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朱威烈表示,伊斯蘭教也講究和平、平等、寬容、兄弟情誼,並不都是IS所宣揚的極端主張,對待伊斯蘭文明,我們首先應該加強了解,在此基礎上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對恐怖主義,中國則一向主張“標本兼治”,重在消除其滋生的土壤,這也是在處理“疆獨”等勢力時的原則。

在國際上,中國取得了土耳其政府的承諾,不允許“東伊運”勢力在土耳其活動;在國內,堅持“嚴打”與“善治”相結合,在打擊恐怖活動的同時改善民生,進行國家意識的教育,讓極端主義失去傳播的受眾。

儘管如此,對恐怖主義的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工程。日益增多的“獨狼”式的攻擊和恐怖組織在網絡上分散式的組織形態,確實防不勝防,恐怖活動不特定的攻擊對象也增加了防範的難度。對此,朱威烈提出,對恐怖組織應在人流、資金流、武器流、信息流等“四流”方面進行控制,“捆住其手腳”。

面對恐怖主義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我們在為無辜的傷亡者哀悼的同時,也需要正確認識其與伊斯蘭教之間的關係,或許正是打贏這場艱鉅戰役的第一步。(文/王少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