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笔者在《中华大一统国家立国统一之战》一文中,概述了以立国战役或战争等方式实现中华大一统国家文明构建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主导性军事实力和碾压性战争胜利在大一统国家政权轮替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也是阶段性阶级等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和政治文明演变的主要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梳理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之战和末期之前的反分裂或反侵略之战,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生命进程。

一、中华文明有哪些大一统国家

据记载、考证和推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生文明之一,历时五千多年至一万年左右,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夭折与中断的文明。由于文明历史悠久,所以,大一统国家政权数量世界最多;由于大一统国家多、分裂甚至独立的时间较短,所以,大一统立国革命统一与继续统一战争以及反分裂或反侵略战争也最多,古代史学与兵学著作和理论也最发达,这是相互关联的的文明与文化现象。

中华文明有哪些大一统国家?

历史爱好者对大一统国家的标准往往见仁见智。我认为,如果主要按照政治与军事主导力、战争能力及地域面积、人口数量、国都位置、经济技术等综合国力考量,目前所知的中华大一统国家至少有:

中华黄帝原始民主联邦制帝国(公孙轩辕氏帝国)、中华奴隶主联邦制姒夏帝国(王国)、中华奴隶主联邦制子商帝国(王国)、中华奴隶主联邦制姬周帝国(王国)、中华奴隶主联邦制春秋帝国(霸国)、中华嬴秦帝国(贵族官僚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为主,延续至清皇朝灭亡)、中华前刘汉帝国(含高后、太后吕雉称制、王莽新帝国、更始帝刘玄帝国)、中华后刘汉帝国、中华司马晋帝国、中华杨隋帝国、中华李唐帝国(含中华武周帝国)、中华孛儿只斤蒙元帝国、中华朱明帝国、中华爱新觉罗满清帝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共15个大一统帝国或人民共和国,大一统时间达4500多年,这还不包括具有象征一统和稳定全国意义的几个比较大的称帝国家政权及其主导中华文明的时间。

横向比较,直到目前,中华大一统国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较大地域的中心之国,如古埃及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王国、亚述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古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塞尔柱帝国、阿拉伯帝国、西辽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尔帝国、沙俄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苏联帝国、美利坚帝国等同一个帝国统一和传承的时间更持久。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黄帝

二、中华上古大一统国家著名的继续统一战争和反分裂或反侵略战争

黄帝帝国(也可以用部落邦国联盟主体氏族族号或图腾为国号)及可能更早的、以中期新石器为主要工具和武器的、原始民主制国家文明,可以称为中华上古文明;以新石器晚期和铜器为主要特征的夏商周三代圣王奴隶主制国家文明,可以称为中华中古文明;从春秋霸国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中华大清国可以称为中华近古文明;晚清以后的中华文明是近现代中华工业文明。概括而论,如果按时代划分,中华文明只需要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如果按主要生产方式划分,中华文明只需要分农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如果按阶级和社会性质划分,中华文明可以分为原始民主制文明、奴隶主制文明、封建(贵族地主官僚)专制文明、半殖民地半封建专制文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文明,而中华各地步入较先进文明的时间不尽相同。

根据传说和记载梳理,上古文明时代,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和反分裂、反侵略之战主要有:

(一)黄帝帝国时期

始帝公孙轩辕通过征战与联盟的方式取得了东夷和炎帝势力的支持,又通过逐鹿中原立国大战,打败了兴盛于长江中上游、以蚩尤王为首北上中原争霸天下的、三苗国九黎联军和东夷、中原部分支持蚩尤的部落国家,实现了初步统一。

据说,黄帝时期中华天下有万国之多,不服统一的自然很多。初步统一之后,除了实行官治、法治和几千年后的儒家特别崇尚的道德感化及推行新技术、发展生产、争取民心外,黄帝一刻也没有停止继续统一和反分裂之战,“天下有不顾者,黄帝从而征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黄帝本纪》)。他东到大海,登丸山,上泰山封禅,威慑政治同盟东夷人;西到秦岭、祁连山脉;南到长江、湘水;北到草原林海,追逐过度放牧的游牧部落。

黄帝继续统一、反分裂用兵方向,主要还是南方和北方,可以统称为南伐苗蛮和北征戎狄之战。黄帝居无定所,以军营为家,经常到全国各地部队视察和指挥平叛,被黄帝征服、迁徙或灭亡的部落邦国难以计数。

黄帝有25个儿子,连同众多孙子都被他派驻全国各地,治理和监视各地邦国。其中长子玄嚣,居江水,大概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有说在山东泗水流域),他的一个孙子帝喾(后迁移至黄淮、江淮一带)成为五帝之一。黄帝的二儿子昌意,被黄帝贬谪到若水,也就是长江中上游巴蜀一带;昌意的一个儿子颛顼,被派到濮阳和东夷地区,与东夷人及中原人融合,跟随少昊帝历练,后来也成为五帝之一。总之,以黄帝本人和子孙对各地阻挠统一的邦国包括四裔边疆少数民族侵扰中原邦国的征伐与继续统一战争为主,配合招抚、感化等文明同化,使中华黄帝帝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了进一步的、完全的大一统。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黄帝统一中华各部落邦国(百越、苗蛮也叫东南夷、西南夷,此外还有东北夷与西北戎狄羌等)

(二)少昊帝、颛顼帝、帝喾、尧帝、挚帝、舜帝继续统一、反分裂之战

1.少昊帝、颛顼帝继续对三苗和北戎用兵,以促进继续统一。

特别是颛顼时代,不仅统治势力遍及湖南、江西,还向南深入广东、广西,到达中南半岛交趾(今越南);向西到达西北沙漠地区,向北到达苦寒地带,向东到达蟠木。所到之处,先礼后兵再礼,战和并用,目的都是维护按季节培植、生长与生产周期较长的中华农业文明的大一统和稳定,确保人口的持续增长。颛顼帝反分裂之战还包括反击共工争夺帝位之战(见《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是炎帝后裔,活动于伊水、洛水一带,是中原西部霸主。颛顼帝是同为东夷人的少昊帝指定的帝位继承者,名正言顺且支持者更多。经过激烈地战争,共工失败,怒触不周山而死。

2.帝喾时代加强了对西北征讨。

帝喾的帝都主要在江淮一带,兼顾了东南部和西南部,而北方游牧民族反叛与侵扰势力强劲。帝喾同样到全国巡视,虽然更加重视民生,但是继续统一北方难免要成为武装斗争和继续革命的重点。帝喾深感西北边患严重,亲自征伐戎狄,可是连战不胜,只得招募天下能征善战者,悬赏重金领兵北伐。据说苗蛮名将盘瓠受命立功,取得了胜利。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3.尧舜时代继续征伐减少,反叛乱和反分裂战争增多。

帝喾之后,帝喾的儿子挚帝在位时间较短。从尧帝到舜帝一直到禹帝代舜帝执政和继承帝位之前,黄帝帝国对西南夷苗蛮九黎的继续统一战争没有停止,但是改变了一些方式。

首先,治理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洪涝灾害,越来越成为国家中心任务,大规模治水也是继续统一之“战”,大禹在舜帝支持下对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很多水系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治理,保卫了国家安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

其次,中华西北边民力量与速度优势和飘忽不定的军事进攻,对中原文明核心地带的威胁继续增强。尧帝和舜帝先后不断地在全国四面八方进行巡狩、阅兵,震慑企图抗拒统一、分裂中华的部落邦国。

第三,移民充边,安定内地,改变边疆民族的血统和生产方式。“尧窜三苗于三危”(尧帝把三苗国君和部分贵族、百姓一起流放到他们的祖居地喀喇昆仑山即青藏高原西北和帕米尔高原一带,命三苗治理当地。引语见《书▪尧典》)。舜帝代尧帝摄政天下时,建议尧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在江苏省赣榆县西北古莒国南部)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 五帝本纪》)

实际上,尧、舜流放罪臣、移民充边,既是国内继续统一之战,也是保卫边疆、反分裂、反侵略之战。至于尧帝在舜的支持下起兵击杀大禹的父亲鲧和具有推举及继承天子资格的四岳之一共工(炎帝后裔),本质上都是反叛乱、反分裂之战,是继续统一之战。禹的父亲鲧来自大西南,他不同意东夷人舜继位;共工家族也属于西部(《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共工祖辈与被东夷和中原人拥护的颛顼帝争夺帝位的历史),此时的共工氏邦国首领同样反对东夷人舜继承帝位,结果都是兵败被杀。

尧帝把帝都和政治中心从东南转向中原和偏西北部的山西一带,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舜帝晚年更重视西南,退休后巡游湖南、病逝于当地,他逝世前还不计前嫌,正式让位于政治对手鲧的儿子大禹(也许是不得已顺势而为,即为禅让),至此,以东部文明为主导的黄帝原始民主制帝国难以持续了,禹帝顺应潮流,开始了新的奴隶主制立国之战(此为另题)。

总之,整个上古五帝时代,大一统后的继续武力统一和继续革命、反分裂、反侵略战争与战役非常普遍,这是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