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1924年6月3日,文學巨匠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因肺病在維也納的一家療養院去世,終年41歲。
在短暫的一生中,卡夫卡寫下了大量中短篇小說,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城堡》《訴訟》與《美國》,以及許多書信、隨筆、日記、箴言。它們早已成為經典,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無數的人。幽深、鋒利、荒誕、透徹,如一把利斧劈開了人內心深處冰封的大海。
今天,我們分享一篇北大吳曉東教授關於卡夫卡的評論,以示紀念。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01

“20世紀文學與時代的先知”


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史上,弗蘭茨·卡夫卡 (1883 — 1924)堪稱首屈一指的奠基者。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卡夫卡的創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壇的關注,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成為20世紀作家所能創作出的最振聾發曠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持續的“卡夫卡熱”。美國女作家歐茨稱“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時至今日,且已成為傳奇英雄和聖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視為20世紀現代主義第一人,歐美各種權威書評雜誌在評選20世紀現代主義大師時,都無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英國大詩人奧登曾說:“就作家與其所處的時代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 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可以說是最早感受到時代的複雜和痛苦,並揭示了人類異化的處境和現實的作家,也是最早傳達出20世紀人類精神的作家。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20世紀文學的先知、時代的先知與人類的先知。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02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


卡夫卡的創作個性和文學世界可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找到背景。


從小到大的壓抑的環境造就了他內斂、封閉、羞怯甚至懦弱的性格,而且還內心敏感, 容易受到傷害,對外部世界總是持有一種戒心。他在去世前的一兩年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地洞》,小說的奇特的敘事者“我”是一個為自己精心營造了一 個地洞的小動物,但這個小動物卻對自己的生存處境充滿了隱憂、警惕和恐懼,“即使從牆上掉下的一粒沙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種突如其來的意外遭遇從來就沒有少過”。這個地洞的處境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現代人處境的象徵性寫照,意味著生存在世界中,每個人都可能在劫難逃,它的寓意是深刻的。這個小動物在地洞中的生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種自我確認的形式,藉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種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內心的生活,回到一種經驗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


卡夫卡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樣的處境中沉思冥想的內心寫作方式: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杜戶的地窖最裡面的一間裡。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後。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後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著細嚼慢嚥,緊接著馬上又開始寫作。那樣我將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啊!我將會從怎樣的深處把它挖掘出來啊!


這是一種與喧囂動盪的外部世界生活構成了巨大反差的內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經歷的廣度, 而是內在體驗和思索的深度。


卡夫卡正是以自己的深刻體驗和思索,洞察著20世紀人類正在塑造的文明,對20世紀的制度與人性的雙重異化有著先知般的預見力。寫於1914年的小說《在流放地》,描述了一名軍官以一種非理性的狂熱參與制造了一部構造複雜精妙的處決人的機器,並得意洋洋地向一位旅遊探險家展示他的行刑工具。一個勤務兵僅僅因為冒犯了上司,就要被他投入這部機器受死,死前要經受整整十二小時的酷刑。但是在勤務兵身上的表演並不成功,於是讀者讀到了20世紀現代小說中最具反諷意味的一幕:

那個製造了這部機器的行刑軍官最後竟自己躺在處決機器上,軋死了自己。


機器的發明者最終與殺人機器渾然一體,成為機器的殉葬品,從而揭示了現代機器文明和現代統治制度給人帶來的異化。它是關於使人異化與機械化的現代統治的一個寓言。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卡夫卡的另一篇代表作《變形記》寫的是職業 為一名旅行推銷員的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天早晨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甲蟲:


他仰臥著,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抬了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幾乎蓋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來了。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著。


“我出了什麼事啦?”他想。這可不是夢。


《變形記》寫的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社會現實是一個使人異化的存在,格里高爾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但卻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社會甚至家庭、人倫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終他成為異己的存在物,被社會與家庭拋棄。這就是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所可能面臨的生存處境的變形化的寫照。卡夫卡以一個小說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為人類的境況作出了一種寓言式的呈示。現代人面臨的正是自我的喪失和變異,即使在自己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關愛,人與自己的處境已經格格不入,人成為自己所不是的東西,同時卻對自己這種異化無能為力。而這一切,都反映了現代社會的某種本質特徵。《變形記》因此也摹寫了人的某種可能性。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格里高爾變成大甲蟲就是卡夫卡對人的可能的一種懸想。在現實中人當然是不會變成甲蟲的,但是,變成大甲蟲卻是人的存在的某種終極可能性的象徵。它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的最終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卡夫卡寫的是人的生存現狀。因而,當格里高爾本人和他的家人發現格里高 爾變成大甲蟲的時候,都絲毫沒有懷疑這一變形在邏輯上的荒誕,而是都把它當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實接受下來。卡夫卡的寫法也完全遵循了寫實的原則,彷彿他寫的就是他在生活中親眼目睹的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而讀者也完全把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作為一個我們自己的生存處境的寫真而接受下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卡夫卡寫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宿命。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卡夫卡的小說都有一種預言性。


譬如德國作家黑塞就說:“我相信卡夫卡永遠屬於這樣的靈魂:它們創造性地表達了對巨大變革的預感,即使充滿了痛苦。”英國小說家、評論家安東尼·伯吉斯則認為卡夫卡的作品表達了對世界的夢魘體驗,對這些作品,“人們無法作直截了當的闡釋。儘管風格體裁通常是平淡的、累贅的,但氣氛總是那麼像夢魘似的,主題總是那麼無法解除的苦痛”,“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而隨著我們父老一輩所熟悉的社會的解體,那些使人人感到孤獨的龐大的綜合城市代之而起以後,卡夫卡描寫人的本質的那種孤立的主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他是一個給當代人指引痛苦的人”。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卡夫卡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的先知。


有一次,卡夫卡和雅赫諾參觀一個法國畫家的畫展,當雅赫諾說到早加索是一個故意的扭曲者的時候,卡夫卡說:“

我不這麼認為。他只不過是將尚未進入我們意識中的畸形記錄下來。藝術是一面鏡子,它有時像一個走得快的鐘,走在前面。


對於卡夫卡與他的時代的關係而言,他正是這樣一個走在前面的,既反映時代又超越時代的藝術的先知。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文字丨吳曉東 文,選自《廢墟的憂傷》,吳曉東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圖片丨網絡以及卡夫卡繪畫作品 相 關 書 單



領取電子書
注:後臺回覆【卡夫卡】三字,即可收到卡夫卡全集電子書(包含以下書單)。



1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
作者:[奧]弗蘭茨·卡夫卡譯者:韓瑞祥 / 楊勁 / 謝瑩瑩 / 王炳鈞 / 葉廷芳 / 任衛東 / 薛思亮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內容介紹卡夫卡生前鮮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視,可在他身後,文名鵲起,蜚聲世界文壇;他的崇拜者們一次次掀起“卡夫卡熱”。他的《城堡》、《美國》、《訴訟》、《變形記》等小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對現代派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被推崇為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被人們稱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許多小說已成為許多作家必定研讀的作品,被人們說成是“需要用心去閱讀的作品”。
2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城堡》
作者:[奧]弗蘭茨·卡夫卡譯者:高年生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內容介紹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K;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裡,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小說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3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訴訟》
作者:[奧]弗蘭茨·卡夫卡譯者:孫坤榮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內容介紹《訴訟》披露了黑暗社會的司法內幕和腐敗的官僚機構:銀行襄理K為人正直,勤奮能幹,可在三十歲生日那天突遭逮捕,他覺得此事荒唐而又滑稽,後經多方打聽才得知,原來有一個秘密法庭在對他進行調查。在一次審訊中,他當眾揭露司法機構草營人命、誣陷好人的官僚作風和腐敗現象。他試圖尋求周圍人的幫助,可無人理會;他想求見法官為自己申辯,可也是枉然。他很無奈,最終卻在三十一歲生日前夕被兩個神秘的黑衣人殺死在採石場。小說故事情節撲朔迷離,發人深思。
4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卡夫卡談話錄》
作者:[奧]弗蘭茨·卡夫卡 口述[捷]雅諾施 記錄譯者:趙登榮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內容介紹本書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諾施記述的卡夫卡談話錄,雅諾施比卡夫卡小二十歲,是其同事的兒子,經常去卡氏就職的布拉格勞工工傷保險公司探訪他。本書談話發生的時間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諾施初次拜訪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離開保險公司去療養之間。兩年多的時間裡,無數次工間休息見縫插針的聚談,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環形道的邊走邊聊,見證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藝術觀,從中可以看到這位貌不驚人的“鬼才”的許多真知灼見和思想火花。談話的即興式和交流的無拘束,決定了該書“思想罐頭”似的什錦麵貌和濃縮程度,為卡夫卡的思想風貌和性格特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照和佐證,併成為人們現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觀點的重要出處。
5

他是現代的先知,透視了人類的困境和宿命 | 靈山讀書優選


《卡夫卡傳》
作者:[德] 彼得-安德列·阿爾特譯者: 張榮昌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楚塵文化內容介紹本書將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與獨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奧性與神秘性放在20世紀歐洲波瀾壯闊的現代主義思潮中加以考察,並結合現代心理學和民族學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傳統,描繪出一個立體的、輪廓鮮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