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李翰祥和张彻,一个是黄梅调电影的宗师,一个是武侠动作电影的开山鼻祖;一个追求大气唯美,一个演绎血腥暴力。可以说邵氏称霸香港数十年,大导演李翰祥和张彻功不可没,但两人向来水火不容、针锋相对,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纠葛和恩怨?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李翰祥和张彻


01.黄梅调宗师--李翰祥

李翰祥是港台电影黄梅调的宗师、风月片的鼻祖,《貂蝉》令李翰祥一战成名,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导演,也令邵氏兄弟站稳香港,次年《江山美人》则再下一城,摘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1963年,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在台湾连播三个月,狂揽800万台币的电影票房,掀起了黄梅调电影潮流,然而李翰祥最为人称道的却是清宫片,李翰祥耗费诸多心血,严谨制作的清宫历史传奇《倾国倾城》和续集《瀛台泣血》,其气派和精细无与伦比,这也促使了李翰祥后来和内地合拍,讲述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传奇片《火烧圆明园》,以及展现了慈禧发迹的《垂帘听政》。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电影《倾国倾城》


李翰祥执导的清宫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制作精良,深受大家喜欢,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同时也摘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指导两个奖项。就在香港满城都是黄梅调风月片的时候,跟李翰祥的阴柔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导演横空出世,他执导的影片更是将邵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立足香港到称霸影坛发展,这个就是张彻和他的阳刚电影。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电影《火烧圆明园》


02.新武侠电影大师--张彻

张彻是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宗师,他的电影几乎没有所谓的儿女情长,连女性角色都少之又少,片中的悲剧英雄,往往死得悲壮,在片中流露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悲情、暴力、血腥、盘肠大战、死亡之舞就是张彻电影的标签。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张彻和弟子傅声


张彻一生拍摄了九十多部电影,不仅开辟了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先河,还打造了通俗文化潮流,培养了一大批动作明星。《独臂刀》、《金燕子》、《独臂刀王》、《铁手无情》、《报仇》、《十三太保》、《马永贞》、《刺马》等经典武侠片,都是张彻的代表作,王羽、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李修贤等都是张彻的得意弟子,就连现在蜚声国际的大导演吴宇森,也是跟随张彻出道,可以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武侠片就是张彻的天下。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电影《独臂刀》


03.李翰祥与张彻初次碰撞,针锋相对

美术出身的李翰祥,在香港成名时,张彻还是一个从台湾来到香港的落魄青年,但其实在那个时候,两人的恩怨就已经开始了。初到香港的张彻,应女友李湄之邀,赴港执导电影《野火》,却遭到女友公司的众多导演抵制,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了谋生,张彻在报纸上写影评,以男性视角痛斥当时阴柔的香港影坛,以李翰祥为代表的邵氏电影,被他骂得最惨。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张彻女友 李湄


张彻在报纸上对李翰祥的电影严厉批评,李大导可谓感受甚深,不过由于张彻的影评观点独到、文笔犀利,倒是引起了邵逸夫的关注。1962年,张彻加盟邵氏,最开始仍做老本行的编剧工作,而那时正值李翰祥最风生水起之时,李翰祥和张彻成了同事后,两人交锋就变得更加直接了。有一次由邵氏宣传经理邹文怀推荐,张彻为李翰祥写了一个叫《一毛钱》的剧本,可能由于李翰祥当时心情不佳,看完便往邹文怀桌子上一摔,并说了一句:“这叫什么剧本”,就扭头走了,结果可想而知,张彻从此更加笔耕不辍,每天对李翰祥的作品口诛笔伐、无情抨击,这件事也开启了李翰祥的文学生涯,美工出身的他,也开始往这家晚报投稿。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04.不同时间出走邵氏,又再次返回,互相制衡,成为六叔的棋子

张彻开始自己的武侠实验班,并在1967年,武侠电影《独臂刀》横空出世,不仅使他晋身顶级导演之列,还由此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女星挂头牌、男星当陪衬的格局,开创之后,男星当主角的港片主流趋势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张彻功成名就的时候,李翰祥已出走邵氏。1963年,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片,李翰祥步入了第一个电影事业的巅峰,“功高盖主”的心理,加上电懋公司陆运涛的暗中挖角,李翰祥单方面毁约出走台湾,令邵逸夫大为恼火,却又无可奈何,此时张彻冒头拍出不少高票房影片,令邵逸夫刮目相看,逐渐将其打造成为邵氏的首席大导演,张彻在邵氏的名望和地位一时无量。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1970年,邵氏高层邹文怀因不满邵逸夫做法,欲自立门户,出走邵氏,而在一年前邹文怀和张彻、王羽约定一起退出邵氏,但最后张彻反悔,不仅自己没走,还劝王羽留下来。本以为邹文怀走后,张彻可以取而代之,成为邵逸夫身边最信任的人,却没想到老谋深算的六叔(邵逸夫),重新召回在台湾创业失败的李翰祥,无疑给张彻浇了一盆冷水,制衡之意再明显不过。

1974年,张彻的地位呈下滑之势,打算东山再起,于是带着一班弟子,远赴台湾创立“长弓”公司,但由于经营不善,次年便宣告失败,张彻再次返回邵氏,继续和李翰祥做同事。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张彻弟子 张家班

05.晚年凄凉,一个劳累致死,一个孤独落魄

邵逸夫旗下的两大导演,风格一阴一阳;一个重视艺术,一个重视商业;一个挥金如土,一个节约成本;虽然勾心斗角,却互相制衡,为邵氏在香港影坛的霸主地位保驾护航,两个对照鲜明的人,从内地辗转来到香港;从无名小卒到电影大师;从邵氏成名到远走台湾,再从台湾重返邵氏;从晚年离开邵氏赴内地拍片,从在内地一声惊雷到票房惨淡,最后日落西山,李翰祥和张彻的经历极其相似。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1996年,热衷影视圈的李翰祥,开始往电视剧领域创作,但在拍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因劳累过度离世。跟李翰祥的经历一模一样,在1985年张彻应邀北山拍片,首部《大上海1937》,票房大卖,轰动内地,但第二部《过江却没有内地资金和发行支持,结果和一般小制作无异,张彻最终输得一塌糊涂,晚年的张彻无子无女,驼背弯腰,至死住在邵氏的片场公寓,半世枭雄,凄然离世。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纵观李翰祥和张彻的两位大师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生活经历极为丰富,自始至终怀着一颗对影视充满热情的心,两人也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或许是对两位电影大师最好的纪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