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的由來

信陽毛尖的由來

信陽毛尖的由來

信陽羅山縣朱堂鄉萬河村自家茶園所在地

信陽毛尖的由來

信陽歡迎你

信陽毛尖的由來

自家茶廠

信陽毛尖的由來

未來

信陽毛尖的由來

茶山所在地---老虎店水庫

信陽毛尖的由來

現存於信陽博物館的巴拿馬金質獎章

題外話,今天發的這段文字也是我看來的,如有異議者,請自行百度,去查資料,最好親自去一趟信陽住上一段時間。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信陽茶的發展和名稱的演變歷史久遠,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信陽茶有過許多不同的叫法。信陽毛尖的名稱起源於清朝末期,定名於新中國成立之初。

唐代,信陽所產的茶為餅茶,這時信陽茶的名字稱為大模茶。唐《食貨志》載:“貞元江淮茶為大模”。宋代以後,散茶開始出現,信陽茶又稱為“片茶”、“散茶”。宋《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歸州。”

明代,朱元璋禁制餅茶,散茶代替了餅茶,信陽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葉茶”。“毛尖”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人們把產於信陽的毛尖稱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據採製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等。

據考證,“信陽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清末。當時,信陽車雲茶社派人到名茶產區浙江西湖龍井和安徽六安等地購買茶籽、觀摩學習製茶方法。它與西湖龍井和黃山毛峰相似,曾把製成的茶稱“車雲龍井”,巴拿馬獲獎後更名“信陽毛尖”。新中國建立後,把它歸於“毛峰”一類,河南將產於信陽及羅山南部的信陽毛尖命名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縣、固始產的茶,稱為“豫毛青”。

“信陽毛尖”的名字與“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有關,這種風格的形成又與製茶工藝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當時,信陽茶葉炒制的過程是:青葉入生鍋→熟鍋→初烘→攤晾→復烘→揉揀→再復烘。清代以前,在生鍋中炒製茶葉時,茶工雙手各握一隻用竹枝製作的小茶把同時操作,久之十分疲勞,難以長時間堅持。

清末民初,車雲茶社茶工吳彥遠於民國15年(1956年),試用炒熟鍋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鍋”,兩手同握一隻大茶把,左右手重力互相交替,減短勞累,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炒出來的效果更好。這種方法被紛紛效仿,稱“握把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