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之八大茶社

清末民初,八大茶社的創立為信陽毛尖茶區寫下了不同尋常的一篇,為信陽毛尖的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這八大茶社都是哪些呢?

元貞茶社

創建於清光緒29年(1903年),在東雙河鄉雷山村震雷山(今屬平橋鎮,下同——編注)。震雷山位於城郊溮河南岸,海拔340米。當時甘以敬(李家寨人,秀才,熱心興辦實業)與其親戚王子模(秀才,商會會長)、彭清閣和劉墨香等人集股籌資在此創建“元貞茶社”。至今,茶園發展到380餘畝,年產茶葉3萬餘斤,產值30多萬元。甘以敬1903年建立了信陽首個茶社——元貞茶社。信陽市政府為弘揚他的創業精神,高風亮節的品質,在溮河南岸彩橋“茶之韻”公園為他樹一尊銅像,讓人們永遠懷念他。

信陽毛尖之八大茶社

宏濟(車雲)茶社

創建於清宣統2年(1910年),位於溮河區西部80多里的董家河鄉車雲山上,與湖北接壤。山上似盆狀地形,原名“仰天窩”。海拔578米。清宣統2年(1910年),甘以敬邀陳義坦、陳玉軒、王選青、陳相庭等50多人集資入股(共二千多股,萬餘串錢),在此興辦宏濟茶社,於主峰千佛塔一帶種茶4萬餘窩(40餘畝)。1915年車雲毛尖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賽,獲得金質獎章和獎狀,茶山上人歡山笑,遂將“宏濟茶社”更名為“車雲茶社”,又開闢新茶園,擴建新茶房,三、四年後茶園達8萬餘窩(80餘畝),茶農10餘戶。五十年代,蘇聯、波蘭、捷克期洛伐克等國,通過他們的駐華使館,向車雲山求取毛尖,並寄來其本國畫報作交流。1952年、1988年兩次為中央選送毛尖40餘斤,茶葉之美,深受好評。

裕申茶社

建於清宣統3年(1911年),在溮河區南部柳林鄉甘家衝村小孫家衝,為淺山區,緊貼京廣鐵路,交通方便,土質肥沃。此時深感種茶有望的甘以敬,又召集12人為股東,在此建社種茶3萬餘窩(30餘畝),數年後年產茶500餘斤。而後茶園逐年擴大,影響了整個甘家衝農民紛紛開山種茶。

廣益茶社

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座落在東雙河鄉震雷山麓觀音堂勝泉寺。此時有餘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籌資建茶社,種茶6萬餘窩(60餘畝),後年產茶1000餘斤。至多時茶園達7萬窩(70餘畝),產茶2000斤,年獲利銀洋700元。多少年來,由於戰亂匪劫,生產不振。至解放前夕,茶園多已荒蕪。解放後,逐年墾複老茶園,四鄰群眾不斷擴種新茶,現茶園400多畝,年產茶葉1萬餘斤。

萬壽茶社

初名“森森茶社”,建於民國2年(1913年),位於溮河區南部譚家河鄉萬壽山。時由王子漠、僧空塵等32名股東集資種茶4萬餘窩(40餘畝)。後來各茶社均實行“標包制”,1929年李逢春承包了該社茶園,定期七年。茶葉採製季節,萬壽茶社,興盛時期茶樹達9萬餘窩,年產茶達2500多斤,獲利760多銀元。因戰亂失管,後來茶園荒蕪。解放後,多為南灣水庫保護林區,五十年代曾一度設萬壽林、牧綜合場,而後漸以林為主,間有部分小片茶園。

龍潭茶社

建於民國4年(1915年),座落在溮河區西南80多里的溮河港鄉深山處——黑龍潭天心寒。沿董峰寺、城門溝步步高昇,山間有一深潭,名黑龍潭。1955年春,在人民政府全力資助下,南灣水庫庫區有34戶、132人遷移到此,建立“黑龍潭茶社”,山秀水清,常年雲霧瀰漫,土質肥沃,是“信陽毛尖”名茶重要產地之一。茶農熱愛種茶,歷來重視“信陽毛尖”傳統工藝技術,採摘細嫩,炒制精心。本山毛尖特點;外形美觀,細元挺秀,翠綠光潤,白毫遍佈。茶葉多次獲部、省、地、縣優質獎。1985年,“信陽毛尖”榮獲國家銀質獎,是以該山為主提供的樣品。1988年又獲省“星火盃”金質獎。

信陽毛尖之八大茶社

廣生茶社

建於民國4年(1915年),位於溮河區西部六十餘里的董家河鄉深山裡,與湖北接壤。楊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股籌資于山坳開荒種茶10萬餘窩(100餘畝),盛時產茶3000餘斤。毛尖主銷信陽、南陽、開封等地,縣城唐記、怡記兩茶莊專營此山毛尖。1955年春,同其他茶社一樣從南灣水庫庫區遷移來40多戶、180餘人,建立新型茶社,在東山坡新闢茶園180餘畝,西山坡原有75畝衰老茶園也進行了改造。又加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茶葉質量好,為名茶“信陽毛尖”主要產地之一。

信陽毛尖之八大茶社

博厚茶社

建於民國8年(1919年),位於溮河區西部五十多里遠的董家河鄉白馬山。由張玉生、周天錫等人集股籌資,開荒種茶3萬餘窩(30餘畝),後發展到5萬餘窩(50餘畝),產茶1500餘斤,獲利銀洋600餘元。數十年風風雨雨,茶葉生產不太景氣。據解放初縣政府《調查資料》記載:“博厚山,初有5萬餘窩茶樹,因連年無力興修,現僅有好茶6千窩,二等茶樹1萬4千餘窩,往年產量達1500斤,現年產量只有400斤,茶園已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