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一說到太監大家心裡都會很不屑,因為不論是在電視劇中還是先是歷史上,我們看到的一些太監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很多人就會問那為何不直接廢除太監呢?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很多的大太監。像是劉瑾,魏忠賢等,他們權勢滔天,坐下了很多讓人痛恨的事情。但是也並不是說就沒有一個好太監了,我們今天要講的一個太監就廣受好評。他的名字就是明末的太監王承恩。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我們都知道崇禎是非常痛恨閹黨的,所以在登基以後沒多久就處理了魏忠賢。他做到了很多人所疑問的那點,直接將這些太監一網打盡了。但是沒過兩三年崇禎又重新啟用了這些太監,這其中就有很大的權力制衡問題。太監縱使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們是皇帝身邊不可或缺的幫手。崇禎作為皇帝應該權衡太監和文武百官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偏袒到文官身上,有他們不好,沒有他們會更不好。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王承恩走到了鏡頭的前面。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說到王承恩的來歷也是很奇特了,他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東廠派到信王朱由檢身邊的眼線。但是因為天啟皇帝意外駕崩,而又沒有子嗣,所以就只能夠由他的胞弟朱由檢來繼位。但是魏忠賢當時想盡辦法組織崇禎前來登基,而王承恩就不斷的為崇禎出一些注意,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崇禎的危機,使得他最後能夠登上皇位。隨後王承恩也就隨著朱由檢進入了皇宮,此時他的身份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監視朱由檢的眼線搖身一變為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他也成為了服侍皇帝的重要人物。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以後,王承恩並沒有走向明朝其他太監飛揚跋扈的那種老路。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此時的大明朝已經是步履蹣跚,官場上一片腐敗之氣,帝國的積弊矛盾隨時可能夠大爆發。王承恩的出現更像是一股清流,他不結黨營私,不專權亂政。而是一心一意的輔佐著崇禎皇帝,他大力的整頓了一些自己身邊的事情,手腕很是高明,眼光看得很長遠,有著辦大事情的城府。他不但對付這些奸臣等,還大力舉薦一些賢臣。崇禎很是信任他,王承恩所做的這一切崇禎都是知道的,沒有皇帝的默許他也不能有辦事的權力。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但是崇禎皇帝生性多疑,雖然十分簡樸敬業,但是自身的實力遠遠達不到力挽狂瀾。隨著闖軍一舉攻入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把佩劍交給王承恩,讓王承恩趕緊結束他的生命。但是王承恩怎麼都下不去手,最後崇禎在王承恩的攙扶下爬上了那顆“歪脖子樹”,崇禎皇帝就此自縊身亡。王承恩隨後在一旁的海棠樹上自縊身亡,我們不得不說王承恩對於大明朝廷,對於崇禎皇帝是忠心耿耿的。直到死也沒有離開崇禎一步,反觀那些“視死如歸”的文臣,早就逃之夭夭了。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死後葬在皇帝墓旁,受到清朝皇帝高度讚賞


兩人的屍體直到第三天才被發現,節儉的崇禎皇帝並沒有自己墓葬。百姓們為他和王承恩准備了柳木棺材,在滿清入關以後,清朝皇帝高度讚揚王承恩。當然也需要標榜忠誠的人了,這樣也能夠安撫漢人的情緒。他的碑文為“貞臣為主,捐軀以從”,被移到崇禎皇帝墓旁邊。就是為了永遠的守護他,乾隆年間還修繕了他的墓。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王承恩墓看一下,感受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