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一,孩子,慢慢来

东东妈:“老大,孩子拖拉,性子慢,丢三落四。我们都快急疯了,您有什么好的法子吗?”我先给他们看了一首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教育的投资是一辈子的,收益是最慢的,甚至可能你会看不到投资的回报。 但是绝对是最值得投资的一笔。

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二,我们曾经也是孩子

诺妈:我一直觉得只要孩子尽力了,无论考得怎样都是最好的,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用力、尽力呢?(我总是觉得孩子不上心,没尽力,是我的问题吗?)请胡老大支招!

在教育届有这样一句话,虽然有些推诿,但是细细一想还是有道理的,因为教育者也是为人父母的,这句话是:一个问题学生的后面肯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有问题的家长。我也经常对我的孩子们说:“你们表现不好,我不批评你们,我选择原谅你们。但是我要去批评你的家庭、你的父母,我要让你们明白你不仅仅是你。”

也就是说我们在责怪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责怪我们自己,也应该责怪我们自己。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成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在师生关系中:在师生关系中,所谓的“理解”,主要是针对老师。师生如果缺少对话、沟通、交流,主要责任也在于老师。老师是教育者,老师都是从年轻人过来的,都曾经做过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年轻人;而年轻人却从未当过成年人,因而不大容易理解老师的想法

。那么推广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成立的!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做的,况且父母是没有岗前培训的,摸着石头过河,除了用心和坚持,好像没有什么好的速成秘诀了。我个人觉得,孩子在青春期一定要在父母身边,特别是10-13岁期间,隔代教育,我不赞同。

如果您觉得孩子可怜,那么,我觉得做父母的就会更可怜。如果您觉得孩子可怜,那么,我觉得做父母的就会更可怜。

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三,还有救吗

周五,孩子们走得差不多了,照例去看看。忽然看到一个很不和谐的因素:他又忘记收拾物品了,一片“狼藉”。我显得很沮丧,我曾数次地“帮助”“教育”他,现在又要回到原点了吗?我想给那杂乱地现场“扫荡”一番,就让它乱得更猛烈些,可是我不能;我想帮他收拾好,让他好好感动一下而有所收敛,可这样我要做多久呢?我想什么都不干,我能对这样地情况无动于衷吗?

我无奈地说:“这还有救吗?”“还有救,老师,不要那么悲观哦!”旁边的孩子笑着说。我于是蹲下身子,整理起来,几个女孩子一起走过来帮忙整理。

......

又是周五,放学后她们三个依然在教室,他的桌子依然杂乱,这周的某个中午我记得已经帮他清理过了。我在哪里驻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于是对ZWY说:“我该如何拯救他!”便扬长而去。

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四 我要揍他

中午的时候,他妈妈打来电话,因为周末作业的事。电话那头言语气愤,“我决定狠揍他一顿。我都已经心灰意冷了,没有别的办法再管他了”为人父母的纠结——嘴说不管,那还要打他?我只能静下心来说:“别着急,打要是能解决问题,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曾经在内心也有过和你一样想法,作为母亲,你千万不能说放弃,母亲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啊。”我不是第一次跟她说这番话了,她每次气冲冲地打电话,最后都会很平静地挂电话。在家长会上,我就告诉家长们“老师管得再好,终究都会有离开的一天,父母一辈子都是孩子的班主任,也是孩子一辈子的班主任 ”

我转身到班级,ZWY蹲在地上认真仔细地帮他整理着那一张张复习资料。我内心突然狠狠地揪了一下,“谁说没得救了。”连孩子都相信的事实,我却怀疑?我分明记得:某天晚自习后,我看见一个身影在灯光下跳动,是他,在将孩子们在运动会期间遗留下的易拉罐捡到垃圾桶里。连续两天。这还是那个自己的物品都收拾不好的他吗?在日记中,我郑重记下了这一笔。

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五 教育,慢着

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情画意的表述!它告诉我教育是“慢”的事业,容不得我们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是静静的陪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不是万能的,可是当一个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没有人能伸出手,“慢慢来,还有希望”。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改变的过程,我们在期望改变孩子,孩子也能改变我,教学相长,我们都在等待着改变。

父母是蜗牛班永远的班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